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2897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解决现有变速箱的润滑效果和流动性差,无法满足电动矿用车大扭矩高转速工作需求的问题。系统包括安装在变速器后盖的油泵,设在变速器后盖且与油泵相通的第一后盖油路,设在变速器后盖上且与第一后盖油路分别相通的第二、第三、第四后盖油路,设在二轴上各齿轮上方且与第一后盖油路相通的第一上盖油管,设在变速器壳体前壁的第一、第二、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设在二轴内且与第四后盖油路相通的二轴油路;第二、第三、第四后盖油路分别通向右中间轴、二轴、左中间轴的后轴承;第一上盖油管和二轴油路上均开设喷油孔;第一、第二、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分别通向右中间轴、左中间轴、二轴的前轴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润滑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在矿区应用场景中,矿用车主要用于露天矿山的开采运输任务,具有运程短、承载重、工况恶劣的特点。随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纯电动矿用车越来越体现出其独有的优势,纯电矿用车在重载下坡时充电,空载上坡时用电,总体耗电量较低,降低了整车的运行费用且充电方便。因此,相比传统燃油矿用车,纯电矿用车更具有优势,这使得纯电矿用车在矿区的占有率逐年上升。现有技术中,对于重载工况所使用的新能源变速箱内零部件的润滑,是通过箱体内各零件的转动带动箱体内的油液飞溅来实现,虽然具有一定的润滑效果,但是润滑效果有限,为了提高润滑效果,这样就势必需要通过增大变速箱内的齿轮等结构,降低变速器内各个零部件的应力,但对于纯电矿用车来说,若增加变速箱内齿轮等结构,会使纯电动矿用车无法满足大扭矩高转速的工作需求。同时,由于纯电矿用车高速重载的特点,其变速箱内的所有零部件不仅需要良好的润滑,同时也需要充分流通的润滑介质,以带走重载高速啮合摩擦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保证箱体内零部件的热安全。而对于中等或较低负荷场景中,所使用的分散润滑介质主动润滑喷射技术,例如公开号为CN111981113A的中国专利,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器或动力总成减速器,其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搅油损失,但是在零部件接触面建立的润滑层流动性不够,从而无法有效降低摩擦带来的高温,显然无法适用于纯电矿用车的高速重载工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变速箱的润滑,存在润滑效果差,变速箱内零部件接触面的润滑层流动性差,无法满足电动矿用车大扭矩高转速工作需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所述大扭矩纯电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后盖、上盖、设置在变速器壳体内的二轴以及平行于二轴且分别设在二轴两侧的左中间轴和右中间轴,所述二轴上的各齿轮间设置有承压垫片,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强制润滑系统包括油泵和润滑油路;所述油泵安装在变速器后盖上,油泵的进油口与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油相通;所述润滑油路包括第一后盖油路、第二后盖油路、第三后盖油路、第四后盖油路、第一上盖油管、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以及二轴油路;所述第一后盖油路设置在变速器后盖上,第一后盖油路与油泵的出油口相通;所述第二后盖油路、第三后盖油路、第四后盖油路设置在变速器后盖上且与第一后盖油路分别相通;所述第二后盖油路、第三后盖油路、第四后盖油路分别通向右中间轴的后轴承、二轴的后轴承、左中间轴的后轴承;所述第一上盖油管设置在上盖上,且横置在二轴上各齿轮的上方,第一上盖油管的一端通过上盖上的第四上盖油路与第一后盖油路相通,第一上盖油管上开设有用于润滑各齿轮的多个对应的第一喷油孔;所述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设置在变速器壳体的前壁,且与第一上盖油管的另一端相通,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分别通向变速器壳体前端的右中间轴的前轴承、左中间轴的前轴承、二轴的前轴承;所述二轴油路设置在二轴内,并通过集油套与第四后盖油路相通,二轴油路上设置有朝向各承压垫片的多个第二喷油孔。进一步地,所述强制润滑系统还包括导流阀和散热器;所述导流阀包括连接口、导流阀出油口以及导流阀进油口,连接口与油泵的出油口、第一后盖油路相通,导流阀出油口和导流阀进油口分别与散热器的进口和出口相通。进一步地,所述变速器后盖上安装有精滤网,精滤网的一端与油泵的进油口相通,另一端伸至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油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喷油孔的法向通过齿轮的啮合点。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后盖油路与安装在变速器后盖上的取力器壳体的取力器进油孔相通,实现取力器上轴承的润滑。进一步地,所述润滑油路还包括设置在上盖上的第一上盖油路和3个第二上盖油路;所述第一上盖油路与第一上盖油管的另一端相通,3个第二上盖油路的一端均与第一上盖油路相通,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相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本专利技术润滑系统通过变速箱的箱体内壁开设油道,箱内布置油管,使用油泵供给润滑油,同时在二轴内部开设润滑通道,实现多路润滑,从而实现了变速箱内部所有关键零部件的强制润滑,不仅在零部件接触面建立稳定的润滑层;同时保证了润滑层良好的流动性,有效的将变速器内温度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之内,从而实现在不额外增加变速箱内部齿轮等零部件结构的情况下,提升变速箱的扭矩和转速范围,大大提升纯电矿卡变速箱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2、本专利技术润滑系统的润滑点涵盖全面,覆盖了变速箱内部所有的关键部位,同时利用变速箱内部的润滑油管与二轴内部开设的润滑油路,实现多路润滑,大大降低了新能源传动系统的故障率,从系统的散热、冷却、疲劳、效率各方面提高了传动系统综合性能及安全可靠性;本专利技术润滑系统设计紧凑,润滑油路的设计是利用变速器自身所具有的后盖、上盖以及壳体,实现引导润滑油,在不增加变速箱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了传动系统内部的全润滑,润滑可靠性高,可拓展应用范围广。3、本专利技术润滑系统还包括散热器,实现润滑油的冷却,防止润滑油温度过高,影响变速器工作,且散热器安装方便。4、通过本专利技术润滑系统,可大大提高新能源纯电传动系统的转速及扭矩上限,可使新能源系统同时兼具高转速与大扭矩的优异性能,大幅拓宽新能源系统的应用范围,对于推广新能源纯电传动系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变速器后盖上的润滑油路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油泵与变速器后盖的配合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盖以及变速器壳体内二轴的润滑油路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盖前端的润滑油路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变速器壳体前壁上的润滑油路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取力器与变速器后盖配合处的润滑油路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取力器的润滑油路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如下:Ⅰ-变速器后盖,Ⅱ-左中间轴的后轴承,Ⅲ-右中间轴的后轴承,Ⅳ-二轴的后轴承,Ⅴ-二轴的前轴承,Ⅵ-左中间轴,Ⅶ-二轴,Ⅷ-齿轮,Ⅸ-左中间轴的前轴承,Ⅹ-右中间轴的前轴承,Ⅺ-右中间轴,Ⅻ-承压垫片;1-后盖进油孔,2-油泵,3-导流阀,4-导流阀出油口,5-散热器,6-导流阀进油口,7-第一后盖油路,8-第二后盖油路,9-第三后盖油路,10-第四后盖油路,11-精滤网,12-第四上盖油路,13-第五后盖油路,14-第一上盖油管,15-第五上盖油路,16-集油套,17-二轴油路,18-变速器壳体,19-第二上盖油路,20-第三上盖油路,21-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22-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所述大扭矩纯电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18)、变速器后盖(Ⅰ)、上盖(24)、设置在变速器壳体(18)内的二轴(Ⅶ)以及平行于二轴(Ⅶ)且分别设在二轴(Ⅶ)两侧的左中间轴(Ⅵ)和右中间轴(Ⅺ),所述二轴(Ⅶ)上的各齿轮(Ⅷ)间设置有承压垫片(Ⅻ),其特征在于:/n所述强制润滑系统包括油泵(2)和润滑油路;/n所述油泵(2)安装在变速器后盖(Ⅰ)上,油泵(2)的进油口与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油相通;/n所述润滑油路包括第一后盖油路(7)、第二后盖油路(8)、第三后盖油路(9)、第四后盖油路(10)、第一上盖油管(14)、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21)、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22)、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23)以及二轴油路(17);/n所述第一后盖油路(7)设置在变速器后盖(Ⅰ)上,第一后盖油路(7)与油泵(2)的出油口相通;/n所述第二后盖油路(8)、第三后盖油路(9)、第四后盖油路(10)设置在变速器后盖(Ⅰ)上且与第一后盖油路(7)分别相通;所述第二后盖油路(8)、第三后盖油路(9)、第四后盖油路(10)分别通向右中间轴的后轴承(Ⅲ)、二轴的后轴承(Ⅳ)、左中间轴的后轴承(Ⅱ);/n所述第一上盖油管(14)设置在上盖(24)上,且横置在二轴(Ⅶ)上各齿轮(Ⅷ)的上方,第一上盖油管(14)的一端通过上盖(24)上的第四上盖油路(12)与第一后盖油路(7)相通,第一上盖油管(14)上开设有用于润滑各齿轮(Ⅷ)的多个对应的第一喷油孔;/n所述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21)、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22)、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23)设置在变速器壳体(18)的前壁,且与第一上盖油管(14)的另一端相通,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21)、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22)、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23)分别通向右中间轴的前轴承(Ⅹ)、左中间轴的前轴承(Ⅸ)、二轴的前轴承(Ⅴ);/n所述二轴油路(17)设置在二轴(Ⅶ)内,并通过集油套(16)与第四后盖油路(10)相通,二轴油路(17)上设置有朝向各承压垫片(Ⅻ)的多个第二喷油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所述大扭矩纯电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18)、变速器后盖(Ⅰ)、上盖(24)、设置在变速器壳体(18)内的二轴(Ⅶ)以及平行于二轴(Ⅶ)且分别设在二轴(Ⅶ)两侧的左中间轴(Ⅵ)和右中间轴(Ⅺ),所述二轴(Ⅶ)上的各齿轮(Ⅷ)间设置有承压垫片(Ⅻ),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制润滑系统包括油泵(2)和润滑油路;
所述油泵(2)安装在变速器后盖(Ⅰ)上,油泵(2)的进油口与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油相通;
所述润滑油路包括第一后盖油路(7)、第二后盖油路(8)、第三后盖油路(9)、第四后盖油路(10)、第一上盖油管(14)、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21)、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22)、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23)以及二轴油路(17);
所述第一后盖油路(7)设置在变速器后盖(Ⅰ)上,第一后盖油路(7)与油泵(2)的出油口相通;
所述第二后盖油路(8)、第三后盖油路(9)、第四后盖油路(10)设置在变速器后盖(Ⅰ)上且与第一后盖油路(7)分别相通;所述第二后盖油路(8)、第三后盖油路(9)、第四后盖油路(10)分别通向右中间轴的后轴承(Ⅲ)、二轴的后轴承(Ⅳ)、左中间轴的后轴承(Ⅱ);
所述第一上盖油管(14)设置在上盖(24)上,且横置在二轴(Ⅶ)上各齿轮(Ⅷ)的上方,第一上盖油管(14)的一端通过上盖(24)上的第四上盖油路(12)与第一后盖油路(7)相通,第一上盖油管(14)上开设有用于润滑各齿轮(Ⅷ)的多个对应的第一喷油孔;
所述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21)、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22)、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23)设置在变速器壳体(18)的前壁,且与第一上盖油管(14)的另一端相通,第一变速器壳体油路(21)、第二变速器壳体油路(22)、第三变速器壳体油路(23)分别通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伟刚严鉴铂刘义杨双虎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