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2771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其可以通过风机向地下管廊内送入新风,而且由于通风管、盖板、遮盖边、围边的透明设置所以整体的透光性比较好,光线能很好的通过第一连接管进入到地下的廊道中,而且为了增强设施在地面上的整体的美观性,把地面上的结构设计成的一个环形的人流通道,既兼具人行通道的作用,又提升了其美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的城市道路的下方有些会设置地下管廊结构,这些地下管廊结构的设置,就会涉及到需要在地面上开设连通地下管廊的通风透光结构,该通风透光结构设施不但要考虑良好的通风透光性能,还要兼顾地面设施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的廊道,所述的廊道的上端与地面的上侧连通设置,廊道的上端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下端与所述的廊道连通设置,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与地面齐平设置;还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通风管,所述的通风管为竖直设置,通风管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设置,所述的通风管的下端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连接;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上伸出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的上端连接有盖板,所述的盖板为水平设置,所述的盖板的边缘设有斜向下伸出的遮盖边,所述的遮盖边的下端位于所述的盖板的外侧;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开口处设有风机,所述的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的通风端的下端设置,所述的风机与所述的盖板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的盖板的上端设有照明装置;所述的遮盖边的下端设有向下伸出的围边,所述的围边为环形,所述的围边的下端与地面接触设置,所述的围边与所述的通风管间隔设置,所述的围边上开设有两个门洞,两个门洞关于所述的通风管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反光镜片,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的第二反光镜片,所述的第一反光镜片和第二反光镜片均为斜朝下照射设置;所述的通风管、盖板、遮盖边、围边均为透明设置。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通风管和围边均为圆柱形,通风管和围边两者同轴设置。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照明装置包括灯盒体,所述的灯盒体的下侧面上设有LED灯,所述的LED灯设有多个,多个LED灯在所述的灯盒体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LED灯设置在所述的风机的径向的外侧。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连接管为上下下大的锥形结构。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通风管、盖板、遮盖边、围边均由透明的亚克力材料制成。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通风管的直径为1.2-1.8米。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通风管与所述的围板之间的间距为60厘米。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灯盒体的顶部形成凸出的弧形面。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其可以通过风机向地下管廊内送入新风,而且由于通风管、盖板、遮盖边、围边的透明设置所以整体的透光性比较好,光线能很好的通过第一连接管进入到地下的廊道中,而且为了增强设施在地面上的整体的美观性,把地面上的结构设计成的一个环形的人流通道,既兼具人行通道的作用,又提升了其美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旋转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下参考图1-3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包括设置在地下的廊道1,所述的廊道1的上端与地面的上侧连通设置,廊道1的上端设有第一连接管2,所述的第一连接管2的下端与所述的廊道1连通设置,所述的第一连接管2的上端与地面A齐平设置。还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通风管3,所述的通风管3为竖直设置,通风管3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设置,所述的通风管3的下端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2的上端连接。所述的通风管3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上伸出的支撑柱4,所述的支撑柱4的上端连接有盖板5,所述的盖板5为水平设置,所述的盖板5的边缘设有斜向下伸出的遮盖边6,所述的遮盖边6的下端位于所述的盖板5的外侧。所述的通风管3的上端开口处设有风机7,所述的风机7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的通风管的下端设置,所述的风机7与所述的盖板5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的盖板5的上端设有照明装置8。所述的遮盖边6的下端设有向下伸出的围边9,所述的围边9为环形,所述的围边9的下端与地面接触设置,所述的围边9与所述的通风管3间隔设置,所述的围边9上开设有两个门洞10,两个门洞10关于所述的通风管3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连接管2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反光镜片11,所述的通风管3的上端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的第二反光镜片12,所述的第一反光镜片11和第二反光镜片12均为斜朝下照射设置。所述的通风管3、盖板5、遮盖边6、围边9均为透明设置。其中,所述的通风管3和围边9均为圆柱形,通风管3和围边9两者同轴设置。其中,所述的照明装置8包括灯盒体13,所述的灯盒体13的下侧面上设有LED灯14,所述的LED灯14设有多个,多个LED灯14在所述的灯盒体13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LED灯14设置在所述的风机7的径向的外侧。其中,所述的第一连接管2为上下下大的锥形结构。其中,通风管3、盖板5、遮盖边6、围边9均由透明的亚克力材料制成。其中,所述的通风管3的直径为1.2-1.8米。其中,所述的通风管3与所述的围板之间的间距为60厘米。其中,所述的灯盒体13的顶部形成凸出的弧形面。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其可以通过风机7向地下管廊内送入新风,而且由于通风管3、盖板5、遮盖边6、围边9的透明设置所以整体的透光性比较好,光线能很好的通过第一连接管2进入到地下的廊道1中,而且为了增强设施在地面上的整体的美观性,把地面上的结构设计成的一个环形的人流通道,既兼具人行通道的作用,又提升了其美观性。以上所述的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下的廊道,所述的廊道的上端与地面的上侧连通设置,廊道的上端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下端与所述的廊道连通设置,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与地面齐平设置;/n还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通风管,所述的通风管为竖直设置,通风管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设置,所述的通风管的下端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连接;/n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上伸出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的上端连接有盖板,所述的盖板为水平设置,所述的盖板的边缘设有斜向下伸出的遮盖边,所述的遮盖边的下端位于所述的盖板的外侧;/n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开口处设有风机,所述的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的通风端的下端设置,所述的风机与所述的盖板上下间隔设置;/n所述的盖板的上端设有照明装置;/n所述的遮盖边的下端设有向下伸出的围边,所述的围边为环形,所述的围边的下端与地面接触设置,所述的围边与所述的通风管间隔设置,所述的围边上开设有两个门洞,两个门洞关于所述的通风管的中心对称设置;/n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反光镜片,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的第二反光镜片,所述的第一反光镜片和第二反光镜片均为斜朝下照射设置;/n所述的通风管、盖板、遮盖边、围边均为透明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升城市道路美观的地下管廊通风透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下的廊道,所述的廊道的上端与地面的上侧连通设置,廊道的上端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下端与所述的廊道连通设置,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与地面齐平设置;
还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通风管,所述的通风管为竖直设置,通风管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设置,所述的通风管的下端与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上端连接;
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上伸出的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的上端连接有盖板,所述的盖板为水平设置,所述的盖板的边缘设有斜向下伸出的遮盖边,所述的遮盖边的下端位于所述的盖板的外侧;
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开口处设有风机,所述的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的通风端的下端设置,所述的风机与所述的盖板上下间隔设置;
所述的盖板的上端设有照明装置;
所述的遮盖边的下端设有向下伸出的围边,所述的围边为环形,所述的围边的下端与地面接触设置,所述的围边与所述的通风管间隔设置,所述的围边上开设有两个门洞,两个门洞关于所述的通风管的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反光镜片,所述的通风管的上端的内侧面上设有环形的第二反光镜片,所述的第一反光镜片和第二反光镜片均为斜朝下照射设置;
所述的通风管、盖板、遮盖边、围边均为透明设置。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帅黄明明王安琪牟犇周洋姜元俊王荣修立伟
申请(专利权)人: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防灾科技学院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