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车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近年来,纯电动车辆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动车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电动车辆的的重要竞争指标之一就是整车续航里程,而整车轻量化正是降低整车能耗,增加续航里程的主要措施之一。现有技术中,副车架构造为钢制框架结构,主体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结构复杂,工艺繁琐,重量大,产品质量较难控制的前提下,不能满足轻量化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在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前提下,结构简单、质量更高。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采用上述副车架。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副车架,包括:碳纤维框架和碳纤维上板、碳纤维下板,所述碳纤维框架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车身连接;所述碳纤维上板罩盖在碳纤维框架的上方并与碳纤维框架固定,所述碳纤维下板位于所述碳纤维框架的下方并与所述碳纤维框架固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碳纤维框架(10),所述碳纤维框架(10)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车身连接;/n碳纤维上板(21),所述碳纤维上板(21)罩盖在碳纤维框架(10)的上方并与碳纤维框架(10)固定;/n碳纤维下板(22),所述碳纤维下板(22)位于所述碳纤维框架(10)的下方并与所述碳纤维框架(10)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碳纤维框架(10),所述碳纤维框架(10)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车身连接;
碳纤维上板(21),所述碳纤维上板(21)罩盖在碳纤维框架(10)的上方并与碳纤维框架(10)固定;
碳纤维下板(22),所述碳纤维下板(22)位于所述碳纤维框架(10)的下方并与所述碳纤维框架(10)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框架(10)的至少部分嵌设有加强部(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30)构造为金属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框架(10)包括:自前向后设置的第一梁体部(11)、第二梁体部(12)以及第三梁体部(13),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车身连接部(a)、第二车身连接部(b)以及第三车身连接部(c),所述第一车身连接部(a)形成在所述第一梁体部(11)两端,所述第二车身连接部(b)形成在所述第二梁体部(12)的两端,所述第三车身连接部(c)形成在所述第三梁体部(13)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部(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横梁(111)以及将分别与两个横梁(111)端部连接的两个纵梁(112),所述横梁(111)以及所述纵梁(112)限定出闭合的型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位于后方的所述横梁(111)与所述第二梁体部(12)至少部分贴合设置,位于前方的所述横梁(111)的左右两端形成有所述第一车身连接部(a)。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12)的中间部分相对端部朝向所述型腔凹陷以形成第一避让部(113),所述碳纤维上板(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然,于洋,杨子发,李国红,谷云飞,陈文娟,田宇黎,史蒂芬·凯普福斯伯格,丹尼斯·科西霍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