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2100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4
本申请涉及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机构、驱动机构及摆动机构,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件;第二转向件;第三转向件;第四转向件;驱动机构包括,套筒,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一摆动件;摆动机构包括第二摆动件,第三摆动件,第三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的转动位置及第四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的转动位置分别位于第三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至第二轴线的连线的延伸线的两侧。利用第三转向件及第四转向件对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的转动方向进行偏转,使行走轮的转动方向均贴近车辆的实际行驶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本申请涉及车辆转向配件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用于导向的车轮在转向过程中通常是同时朝向一个方向转动,利用转动的车轮进行导向使车辆朝向需要的方向行驶。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在两个行走轮进行偏转的过程中两个行走轮的转动角度相同,而两个行走轮的行走半径不同,此时会导致位于外侧的行走轮产生打滑,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使车辆在转弯过程中,行走轮的滚动方向贴近车辆的行驶方向,本申请提供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机构、驱动机构及摆动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件,带动第一行走轮沿第一轴线转向,所述第一行走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第二转向件,带动第二行走轮沿第一轴线转向,所述第二行走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二轴线;第三转向件,所述第三转向件的一端与第一转向件转动连接;第四转向件,所述第四转向件的一端与第二转向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套筒,连接于车身第一驱动件,位于第一转向件与第二转向件之间沿第三轴线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与套筒同轴转动;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一端与第三转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另一端由第一驱动件带动围绕第三轴线转动;所述第二驱动件同时与第三转向件及第四转向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摆动机构包括,第一摆动件,带动所述第一行走轮倾斜从而使第一行走轮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第二摆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行走轮倾斜从而使第二行走轮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第三摆动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第四摆动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所述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套筒;所述第三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的转动位置及第四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的转动位置分别位于第三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至第二轴线的连线的延伸线所处的竖直平面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三转向件及第四转向件对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的转动方向进行偏转,使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的转动方向均贴近车辆的实际行驶方向,从而使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不易产生打滑,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向件与第三转向件的转动轴线至第一轴线的连线,与,第三转向件形成的朝向第三轴线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二转向件与第四转向件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轴线的连线,与,第四转向件形成的朝向第三轴线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轴线至第三转向件与第一转向件的转动轴线的连线,与,第一轴线至第三轴线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第三夹角;所述第二轴线至第四转向件与第二转向件的转动轴线的连线,与,第二轴线至第三轴线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第四夹角;当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及第三轴线处于竖直状态,所述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垂直连线均垂直于第三轴线及第二驱动件;第一夹角等于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等于第四夹角;所述第三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的位置及第四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的位置分别位于第三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垂直连线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转向件及第四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的转动位置相互远离,此时两者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缩小,使车辆在转动时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的转动角度更易产生差别。可选的:所述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与第一摆动件的转动轴线相交于第一轴线,所述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与第二摆动件的转动轴线相交于第二轴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在倾斜之后仍保持平行状态,从而使车辆在转弯过程中第一行走轮及第二行走轮保持与地面的接触,使车辆的转弯过程更加稳定。可选的:所述套筒远离第三摆动件及第四摆动件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摆动件及第二摆动件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增加第一摆动件及第二摆动件与套筒的连接强度,使车辆的转弯过程不易受到影响。可选的:所述第一摆动件、第二摆动件及连接件的两端连接处均穿设有螺栓,所述螺栓均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栓均套接有沟槽轴承,所述沟槽轴承的外圈分别与第三摆动件、第四摆动件或者连接件抵接,所述螺栓均套接有两个对锁平面轴承,所述对锁平面轴承分别位于沟槽轴承的两侧,所述对锁平面轴承靠近沟槽轴承的侧壁分别与第三摆动件、第四摆动件或者连接件的端面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沟槽轴承及对锁平面轴承使螺栓与螺母之间不易产生相对转动,从而在第一摆动件、第二摆动件及连接件在转动过程中不易发生脱落,从而使第一摆动件、第二摆动件及连接件的工作过程更加稳定。可选的:所述第三转向件通过第一转动机构实现与第一转向件的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竖直转动件,所述第一竖直转动件垂直且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第一水平转动件,所述第一水平转动件垂直固定于第一竖直转动件且转动连接于第三转向件;所述第三转向件通过第二转动机构实现与第二转向件的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竖直转动件,所述第二竖直转动件垂直且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第二水平转动件,所述第二水平转动件垂直固定于第二竖直转动件且转动连接于第三转向件;所述第三转向件及第四转向件分别通过第三转动机构连接于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三转向件包括,第三竖直转动件,所述第三竖直转动件垂直且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第三水平转动件,所述第三水平转动件垂直固定于第三竖直转动件且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杆或第二支杆;所述第三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的位置及第四转向件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的位置分别位于第三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垂直连线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转动机构将第三转向件与第一转向件连接,利用第二转动机构将第四转向件与第二转向件连接,使第三转向件及第四转向件在使用过程中其转动位置不易发生损坏。可选的:所述第三摆动件包括,第一摆动杆,所述第一摆动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所述第一摆动杆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第二摆动杆,所述第二摆动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所述第二摆动杆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摆动件包括,第三摆动杆,所述第三摆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向件,所述第三摆动件的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第四摆动杆,所述第四摆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向件,所述第四摆动杆的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杆、第二摆动杆、第三摆动杆、第四摆动杆与套筒的转动轴线均与第三轴线处于同一竖直平面;所述摆动机构连接有限制第一转向件及第二转向件向上转动的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摆动杆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机构(1)、驱动机构(2)及摆动机构(3),所述转向机构(1)包括,/n第一转向件(11),带动第一行走轮(4)沿第一轴线(15)转向,所述第一行走轮(4)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15);/n第二转向件(12),带动第二行走轮(5)沿第一轴线(15)转向,所述第二行走轮(5)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二轴线(16);/n第三转向件(13),所述第三转向件(13)的一端与第一转向件(11)转动连接;/n第四转向件(14),所述第四转向件(14)的一端与第二转向件(12)转动连接;/n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n套筒(21),连接于车身;/n第一驱动件(22),位于第一转向件(11)与第二转向件(12)之间沿第三轴线(24)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22)与套筒(21)同轴转动;/n第二驱动件(23),所述第二驱动件(23)一端与第三转向件(1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23)另一端由第一驱动件(22)带动围绕第三轴线(24)转动;/n所述第二驱动件(23)同时与第三转向件(13)及第四转向件(14)的一端转动连接;/n所述摆动机构(3)包括,/n第一摆动件(31),带动所述第一行走轮(4)倾斜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n第二摆动件(32),带动所述第二行走轮(5)倾斜从而使第二行走轮(5)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n第三摆动件(33),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31),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32);/n第四摆动件(34),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31),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32);/n所述第三摆动件(33)及第四摆动件(34)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套筒(21);/n所述第三转向件(13)与第二驱动件(23)的转动位置及第四转向件(14)与第二驱动件(23)的转动位置分别位于第三轴线(24)垂直于第一轴线(15)至第二轴线(16)的连线的延伸线所处的竖直平面的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机构(1)、驱动机构(2)及摆动机构(3),所述转向机构(1)包括,
第一转向件(11),带动第一行走轮(4)沿第一轴线(15)转向,所述第一行走轮(4)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15);
第二转向件(12),带动第二行走轮(5)沿第一轴线(15)转向,所述第二行走轮(5)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二轴线(16);
第三转向件(13),所述第三转向件(13)的一端与第一转向件(11)转动连接;
第四转向件(14),所述第四转向件(14)的一端与第二转向件(12)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
套筒(21),连接于车身;
第一驱动件(22),位于第一转向件(11)与第二转向件(12)之间沿第三轴线(24)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22)与套筒(21)同轴转动;
第二驱动件(23),所述第二驱动件(23)一端与第三转向件(1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23)另一端由第一驱动件(22)带动围绕第三轴线(24)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件(23)同时与第三转向件(13)及第四转向件(14)的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摆动机构(3)包括,
第一摆动件(31),带动所述第一行走轮(4)倾斜从而使第一行走轮(4)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
第二摆动件(32),带动所述第二行走轮(5)倾斜从而使第二行走轮(5)所在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夹角;
第三摆动件(33),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31),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32);
第四摆动件(34),其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件(31),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摆动件(32);
所述第三摆动件(33)及第四摆动件(34)的中部均转动连接于套筒(21);
所述第三转向件(13)与第二驱动件(23)的转动位置及第四转向件(14)与第二驱动件(23)的转动位置分别位于第三轴线(24)垂直于第一轴线(15)至第二轴线(16)的连线的延伸线所处的竖直平面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件(11)与第三转向件(13)的转动轴线至第一轴线(15)的连线,与,第三转向件(13)形成的朝向第三轴线(24)的夹角为第一夹角;
所述第二转向件(12)与第四转向件(14)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轴线(16)的连线,与,第四转向件(14)形成的朝向第三轴线(24)的夹角为第二夹角;
所述第一轴线(15)至第三转向件(13)与第一转向件(11)的转动轴线的连线,与,第一轴线(15)至第三轴线(24)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第三夹角;
所述第二轴线(16)至第四转向件(14)与第二转向件(12)的转动轴线的连线,与,第二轴线(16)至第三轴线(24)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第四夹角;
当第一轴线(15)、第二轴线(16)及第三轴线(24)处于竖直状态,所述第一轴线(15)与第二轴线(16)的垂直连线均垂直于第三轴线(24)及第二驱动件(23);
第一夹角等于第二夹角;
第三夹角等于第四夹角;
所述第三转向件(13)与第二驱动件(23)连接的位置及第四转向件(14)与第二驱动件(23)连接的位置分别位于第三轴线(24)垂直于第一轴线(15)和第二轴线(16)的垂直连线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摆动件(33)及第四摆动件(34)与第一摆动件(31)的转动轴线相交于第一轴线(15),所述第三摆动件(33)及第四摆动件(34)与第二摆动件(32)的转动轴线相交于第二轴线(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1)远离第三摆动件(33)及第四摆动件(3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件(35),所述连接件(3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摆动件(31)及第二摆动件(32)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动件(31)、第二摆动件(32)及连接件(35)的两端连接处均穿设有螺栓(36),所述螺栓(36)均螺纹连接有螺母(361),所述螺栓(36)均套接有沟槽轴承(37),所述沟槽轴承(37)的外圈分别与第三摆动件(33)、第四摆动件(34)或者连接件(35)抵接,所述螺栓(36)均套接有两个对锁平面轴承(38),所述对锁平面轴承(38)分别位于沟槽轴承(37)的两侧,所述对锁平面轴承(38)靠近沟槽轴承(37)的侧壁分别与第三摆动件(33)、第四摆动件(34)或者连接件(35)的端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摆动式车辆转向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杰黄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皓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