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128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清洁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清洁机器人,通过设置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下壳和上壳,形成清洁机器人的壳体的主体,下壳具有本体和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从本体往上延伸,前撞弹片的套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下壳还具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一安装部的下方,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前撞弹片的套接部的套接长度;使用时,将前撞弹片设置在下壳上,将上壳固定连接在下壳上即可,无需通过螺纹连接件将前撞弹片固定连接在下壳上,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清洁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清洁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清洁机器人。
技术介绍
常见的清洁机器人的机器主体采用下壳和上壳套接,并在下壳固定连接前撞复位弹片,前撞复位弹片安装时,下壳上设置有前撞复位弹片的螺纹安装槽,前撞弹片先通过螺纹连接将前撞复位弹片固定连接在下壳上,再将上壳套接在下壳上,这种结构导致了前撞复位弹片的安装和拆卸复杂,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一种清洁机器人,设置有用于复位前撞活动件的前撞弹片,所述前撞弹片具有套接部,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下壳,所述下壳具有:本体;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从所述本体往上延伸,所述套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下方,所述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所述套接部的套接长度;上壳,所述上壳与下壳可拆卸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下壳和上壳,形成清洁机器人的壳体的主体,所述下壳具有本体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从所述本体往上延伸,通过将前撞弹片的套设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水平方向脱离所述下壳,所述下壳具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下方,所述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所述套接部的套接长度,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往下方脱离;使用时,将前撞弹片套设在第一安装部上,再将上壳固定连接在下壳上,即可防止前撞弹片从水平方向、往下方向脱离所述下壳,无需通过螺纹连接件将前撞弹片固定连接在下壳上,安装拆卸方便,省时省力。其中,上方包括竖向上方和倾斜的侧上方等方向,下方包括竖向下方和倾斜的侧下方等方向。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上壳具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方,所述第三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所述套接部的套接长度,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往上方脱离所述下壳,即防止所述前撞弹片往所述上壳的方向脱离所述下壳,这种结构相对于用传感器安装架等额外的将前撞弹片固定或限位的独立限位件的安装结构,节省了该独立限位件,结构简单,其中,用独立限位件时,可以将独立限位件通过套接、插接等方式限制其前撞弹片向上的运动,再通过上壳设置在独立限位件的上方以限制该独立限位件向上的运动,实现前撞弹片的安装。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安装部为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抵接杜绝了所述前撞弹片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往上方脱离所述下壳的可能。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安装部为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安装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中,插设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往上方脱离所述下壳。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为柱状凸起,所述前撞弹片的套设部套设在所述柱状凸起上,套设部套设在从所述本体向上延伸的所述柱状凸起上,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水平方向脱离所述下壳。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柱状凸起竖向设置,竖向设置的柱状凸起更便于安装。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柱状凸起具有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间具有用于设置传感器的容纳槽,结构紧凑。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下壳还具有若干个第二凹槽,所有所述第二凹槽均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间,且在竖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容纳槽下方,设置的第二凹槽可以和前撞弹片的限位部配合。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从所述第一安装部朝向所述前撞活动件延伸,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往下方脱离。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一体连接,一体连接便于制作,节省安装工艺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清洁机器人,通过设置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下壳和上壳,形成清洁机器人的壳体的主体,所述下壳具有本体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从所述本体往上延伸,通过将前撞弹片的套设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水平方向脱离所述下壳,所述下壳具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下方,所述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所述套接部的套接长度,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往下方脱离;所述上壳具有第三安装部,所述上壳固定连接在下壳上时,所述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方,所述第三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所述套接部的套接长度,以防止所述前撞弹片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往上方脱离所述下壳,即防止所述前撞弹片往所述上壳的方向脱离所述下壳,使用时,将前撞弹片套设在第一安装部上,再将上壳固定连接在下壳上,即可防止前撞弹片从水平方向、往下方向以及往上方向脱离所述下壳,节省了如传感器安装架等额外的将前撞弹片固定或限位的独立安装件,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省时省力。本技术的清洁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省时省力、结构紧凑和便于制作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前撞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实施例的前撞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前撞弹片、上壳和下壳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下壳与前撞弹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是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安装部和前撞弹片的套接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8是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另一实施例的第三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另一实施例的前撞弹片、上壳和下壳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的清洁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其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方法的例子。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前撞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实施例的前撞弹片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清洁机器人,设置有用于复位前撞活动件的前撞弹片1,其中,清洁机器人包括前撞系统,前撞系统包括与控制部电连接的至少两个轻触开关,以及活动连接在壳体上的前撞活动件,前撞活动件位于壳体上的清洁机器人运动路径前方,前撞活动件可以是半圆筒状的前撞活动件,半圆筒状的前撞活动件即弧形状的前撞活动件,前撞活动件也可以是圆筒状的前撞活动件,前撞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清洁机器人,设置有用于复位前撞活动件的前撞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弹片具有套接部,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n下壳,所述下壳具有:/n本体;/n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从所述本体往上延伸,所述套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n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下方,所述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所述套接部的套接长度;/n上壳,所述上壳与下壳可拆卸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洁机器人,设置有用于复位前撞活动件的前撞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撞弹片具有套接部,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
下壳,所述下壳具有:
本体;
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从所述本体往上延伸,所述套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
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下方,所述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所述套接部的套接长度;
上壳,所述上壳与下壳可拆卸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具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方,所述第三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的间隙小于所述套接部的套接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为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为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安装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连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