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9566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05
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包括间隔的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和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所述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和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之间通过深海管路连接,所述深海管路的外部安装有耐压环,所述耐压环下方的深海管路的外部安装有圆盘基座,所述耐压环的底部与圆盘基座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绕在深海管路的外部;所述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上安装有软管存储箱,所述软管存储箱内存储有高压钢丝增强软管,所述圆盘基座的外端面还安装有软管约束装置,所述高压钢丝增强软管一端从软管存储箱伸出进入深海管路内,另一端依次经过软管存储箱、软管约束装置后伸入耐压环内部,并与耐压环焊接固定,工作可靠。工作可靠。工作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深海装备
,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水下平台的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下平台深海管路由于加工缺陷、腐蚀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在深海产生破损时,高压海水会具有极强的冲击强度和进入速度,轻则冲坏设备,重则导致舱内大量进水艇沉人亡;水下平台深海管路直接关系整个水下平台安全性,其封堵过程争分夺秒。因此,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实现破损管路的堵漏,以提高水下平台的安全性。
[0003]目前,水下破损管路封堵主要依靠关闭舷侧阀方式,即在耐压壳体内部布置深海管路舷侧阀以及深度计等传感器,当深海管路破损时,采用人工或自动方式关闭舷侧阀实现深海管路海水堵漏,系统响应时间较长;同时,随着水下平台潜深增加,需要研制耐高压舷侧阀,此时舷侧阀及管路附件等尺寸较大,给水下平台舱室布置等带来较大困难。而常规的自动封堵方法中需要配备昂贵的深海传感器、驱动器等设备,以实现实时监控、破损定位和自动封堵,会给整艇系统增加较大的经济和负载负担。深潜装备并非均工作于深海状态,仍有相当的作业时间是在浅海域。浅海状态下海水压力较小,破损后进水速度和水流的冲击强度大幅减弱,对人工封堵的响应时间要求较低,无需启用该设备。因此,为了避免封堵装置在浅海应用中误开启,产生浪费,还需要对自动封堵功能开启深度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从而可以实现封堵功能的开启深度的无极调整,大大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0005]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包括间隔的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和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所述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和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之间通过深海管路连接,所述深海管路的外部安装有耐压环,所述耐压环下方的深海管路的外部安装有圆盘基座,所述耐压环的底部与圆盘基座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绕在深海管路的外部;所述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上安装有软管存储箱,所述软管存储箱内存储有高压钢丝增强软管,所述圆盘基座的外端面还安装有软管约束装置,所述高压钢丝增强软管一端从软管存储箱伸出进入深海管路内,另一端依次经过软管存储箱、软管约束装置后伸入耐压环内部,并与耐压环焊接固定。
[0007]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0008]所述耐压环与深海管路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垫圈和第二密封垫圈实现密封。
[0009]所述软管存储箱焊接在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上。
[0010]所述软管存储箱内设置有转轴,转轴上绕有高压钢丝增强软管。
[0011]所述圆盘基座焊接在深海管路的外部。
[0012]所述软管约束装置的结构为:包括软管约束装置外壳,所述软管约束装置外壳的一端开有螺纹孔,另一端上方设置有通海孔,所述螺纹孔处配合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伸出软管约束装置外壳,并安装旋转手柄,螺纹杆的另一端伸入至软管约束装置外壳内部,并连接第一活塞,所述软管约束装置外壳内部还安装有与第一活塞对应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活塞的外端与软管约束装置外壳内壁面之间穿过高压钢丝增强软管。
[0013]软管约束装置外壳呈空心矩形结构。
[0014]软管约束装置外壳的外端面与圆盘基座焊接。
[0015]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设置有缸内高压气体。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采用高压钢丝增强软管连通深海管路和耐压环内部的液腔,当深海管路破损后,耐压环内部压力升高,内外压差减小,耐压环与管路之间的压紧力减小,提供的摩擦力无法阻碍弹簧弹起,弹簧推动耐压环移动到破损位置,实现快速自动封堵,有效保证了管路的安全,为了避免浅海封堵功能的误开启,还可以无极调整自动封堵功能开启的深度。
[0018]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具备如下优点:
[0019](1)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安装方便,为深海管路破损封堵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装置。
[0020](2)利用机械装置实现了水下平台深海管路破损状态下的自动封堵,具有设备尺寸小、安装方便、响应时间快等优点,对提高水下平台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0021](3)无需人工干预,破损后自动寻找到破损位置,快速自动封堵;
[0022](4)不受海水深度的影响,适用于全海深。
[0023](5)自动封堵功能开启深度可以无极调节;
[0024](6)设备简单,无需配备昂贵的深海监测传感器、驱动器等。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3为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软管约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破损后系统响应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自动封堵后的状态图。
[0031]其中:1、深海管路;
[0032]201、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
[0033]3、耐压环;4、高压钢丝增强软管;5、软管约束装置;6、圆盘基座;
[0034]701、第一密封垫圈;702、第二密封垫圈;
[0035]8、软管存储箱;
[0036]901、第一弹簧;902、第二弹簧;
[0037]10、软管约束装置外壳;11、缸内高压气体;
[0038]12、第二活塞;
[0039]13、通海孔;
[0040]14、第一活塞;
[0041]15、螺纹杆;16、螺纹孔;17、旋转手柄;18、管路破损处。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3]如图1

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包括间隔的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1和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1和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之间通过深海管路1连接,深海管路1的外部安装有耐压环3,耐压环3下方的深海管路1的外部安装有圆盘基座6,耐压环3的底部与圆盘基座6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901,第一弹簧901绕在深海管路1的外部;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上安装有软管存储箱8,软管存储箱8内存储有高压钢丝增强软管4,圆盘基座6的外端面还安装有软管约束装置5,高压钢丝增强软管4一端从软管存储箱8伸出进入深海管路1内,另一端依次经过软管存储箱8、软管约束装置5后伸入耐压环3内部,并与耐压环3焊接固定。
[0044]耐压环3与深海管路1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垫圈701和第二密封垫圈702实现密封。
[0045]软管存储箱8焊接在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上。
[0046]软管存储箱8内设置有转轴,转轴上绕有高压钢丝增强软管4。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包括间隔的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1)和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1)和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之间通过深海管路(1)连接,所述深海管路(1)的外部安装有耐压环(3),所述耐压环(3)下方的深海管路(1)的外部安装有圆盘基座(6),所述耐压环(3)的底部与圆盘基座(6)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901),所述第一弹簧(901)绕在深海管路(1)的外部;所述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上安装有软管存储箱(8),所述软管存储箱(8)内存储有高压钢丝增强软管(4),所述圆盘基座(6)的外端面还安装有软管约束装置(5),所述高压钢丝增强软管(4)一端从软管存储箱(8)伸出进入深海管路(1)内,另一端依次经过软管存储箱(8)、软管约束装置(5)后伸入耐压环(3)内部,并与耐压环(3)焊接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压环(3)与深海管路(1)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垫圈(701)和第二密封垫圈(702)实现密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存储箱(8)焊接在第二水下平台耐压壳体(202)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损管自动快速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存储箱(8)内设置有转轴,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康佳周念福张亦弛刘一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