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07539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该结构包括锥体部和设于其顶端和底端的若干个耳板,所述锥体部为纤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先进复合材料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耐撞性能是体现飞行器、船舶及车辆等交通工具被动安全防护能力的关键要素,而能量吸收是耐撞性研究的核心问题。金属薄壁结构通过自身的塑性变形吸收和耗散碰撞冲击能量,最早应用于耐撞吸能装置。其发生渐进压溃变形时呈现最优的吸能效果;但在不同受载条件下,吸能较差。纤维复合材料吸能是传统金属的3

5倍,但成本高,装配难度大。纤维金属层板,基于超混杂复合材料体系制备薄壁吸能结构,可有效结合金属层塑性变形吸能和纤维复合材料层断裂吸能特征,并通过纤维层/金属层界面的应力传递,发挥纤维桥接作用,有效避免金属层与纤维层的局部失稳,显著提高能量吸收能力。
[0003]纤维金属层板综合了金属和纤维材料的优点,具有轻质、抗疲劳、耐冲击、腐蚀性能优异等特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轨道交通、汽车等领域,但目前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于板类解雇,纤维金属复合管的研究较少,纤维金属复合管的成形工艺备受关注。
[0004]目前有的工艺有:液压胀形工艺、旋压成形工艺等,华小歌提出的一种碳纤维环氧/铝合金复合管旋压成形制备方法,采用旋压工具制备碳纤维环氧/铝合金复合管,有效的解决了碳纤维环氧/铝合金复合管制备的难题,但制备效率低,且仅能实现圆管结构的制备并未充分发挥该类超混杂结构的吸能优势。而制备具有优异吸能性能的纤维金属超混杂薄壁结构,需解决一下问题:第一,实现该类材料的高效、快速制备;第二,基于耐撞实际服役环境,为满足多角度冲击条件下的稳定吸能,需在管类结构基础上,进行复杂界面的加工;第三,需解决超混杂复合结构与其它金属结构的连接问题。
[0005]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轻质、吸能的高性能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并提供了该结构的无模快速制备方法,显著提高吸能特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安装简便。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一种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包括锥体部和设于其顶端和底端的若干个耳板,所述锥体部为纤维

金属超混杂复合材料的锥体管,包含若干层金属锥管,相邻两层金属锥管之间夹有预浸料层,所述锥体管外壁上还设有可吸能异型界面,所述耳板中至少两个耳板的一侧自冲铆接金属片。
[0009]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可吸能异型界面可以为使用工具头热压成型的凹槽。
[0010]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耳板由金属锥管切割弯折而成,可以设置多个对称且大小一致的
锯齿状的耳板,优选设置为顶部和底部各4个。所述耳板与金属片的自冲铆接,可以使用表面具有Al2O3陶瓷层的铝合金铆钉沿耳板至金属片方向自冲铆接,使其更加有利于装配。其他耳板可以采用相同的自冲铆接方法连接至其他金属部件。
[0011]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金属锥管的金属为有色金属或其合金,优选为铝、钛及其合金。
[0012]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预浸料中的树脂为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优选为聚丙烯树脂、聚苯硫醚树脂或尼龙,为了提高贴膜度,使用前需预加热。
[001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可以为2/1结构(即两层金属锥管一层预浸料)或3/2结构(即三层金属锥管两层预浸料)。
[0014]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锥体管的锥体角可以在1
°
~10
°
之间。
[0015]上述的一种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1)准备内、外层金属锥管;为提高贴合度,加工前对其进行表面处理;
[0017]2)对内层金属锥管的外表面铺设预浸料;为了提高贴膜度,所述预浸料进行预加热;
[0018]3)取经过表面处理的外层金属锥管,将外层金属锥管套在铺有预浸料的内层金属锥管上,内、外层金属锥管合模上下加压,对外层金属锥管面均匀感应加热,形成锥体管;
[0019]4)将上下加压的压力卸载至步骤3)中压力的20%~30%,使用工具头在锥体管外壁垂直于锥形面施加载荷,锥体管内部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反向支撑,形成锥体管外壁上的可吸能异型界面;
[0020]5)对金属锥管进行冷却,然后卸载压力;
[0021]6)将锥体管顶部和底部的无纤维区切除后,沿上下边缘处切割获得若干个锯齿状的耳板;
[0022]7)利用可加热折弯工具对耳板向外进行折弯至90
°
,折弯处圆角半径1

3mm;
[0023]8)在耳板的一侧放置金属片,沿耳板至金属片方向自冲铆接。
[0024]上述制备方法中,对于锥体管中含多层预浸料的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在进行步骤4)之前,根据所设计的纤维

金属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可以重复步骤2)和步骤3),即重复预浸料铺设和套外层金属锥管的步骤。
[0025]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上下加压的压力为
[0026][0027]式中,P为金属与树脂结合所需压强,为0.6MPa~2Mpa,D1为金属锥管小头内径,D2为金属锥管大头内径,H为金属锥管的高度,θ为金属锥管的锥体角,可以为1
°
~10
°
。其中,内、外层金属锥管的尺寸一致。
[0028]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上下加压装置表面可以设置2~4mm硅橡胶,以保障加热均匀,并防止树脂溢出,一般采用热压设备进行上下加压,其上下压板的施压表面设置硅橡胶。
[0029]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感应加热采用锥形环面感应加热头进行加热,加热温度范围为200~290℃,所述锥形环面感应加热头的直径比外层金属锥管的外径大2~5mm。
[0030]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4)中使用工具头对锥体管外壁施加载荷,同时可以沿锥形面向各个方向移动,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压力凹槽。所述工具头的下压量可以为0~0.8D,D
为工具头直径,所述工具头的直径范围可以选0.1~1mm,工具头的移动方向可以垂直于锥体管中心轴方向,或平行于锥体管中心轴方向,或者垂直以及平行于锥体管中心轴方向,也可以沿锥形面螺旋式移动。锥体管内部压缩空气的反向支撑力为0~0.8MPa。
[0031]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5)中可以采用气冷的方式冷却,如热压设备通入锥体管内部的循环空气,冷却速率为0.33℃/S

0.67℃/S。
[0032]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6)中可以沿金属锥管顶部和底部的边缘5~10mm处进行切割,优选均匀切割成4个对称且大小一致的锯齿状耳板。
[0033]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8)可以使用表面具有Al2O3陶瓷层的铝合金铆钉进行自冲铆接。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锥体部和设于其顶端和底端的若干个耳板,所述锥体部为纤维

金属超混杂复合材料的锥体管,包含若干层金属锥管,相邻两层金属锥管之间夹有预浸料层,所述锥体管外壁上还设有可吸能异型界面,所述耳板中至少有两个耳板的一侧自冲铆接金属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板由金属锥管切割弯折而成。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内、外层金属锥管;2)对内层金属锥管的外表面铺设预浸料;3)将外层金属锥管套在铺有预浸料的内层金属锥管上,内、外层金属锥管合模上下加压,对外层金属锥管面均匀感应加热,形成锥体管;4)将上下加压的压力卸载至步骤3)中压力的20%~30%,使用工具头在锥体管外壁垂直于锥形面施加载荷,锥体管内部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反向支撑,形成锥体管外壁上的可吸能异型界面;5)对锥体管进行冷却,然后卸载压力;6)将锥体管顶部和底部的无纤维区切除后,沿上下边缘处切割获得若干个锯齿状的耳板;7)利用可加热折弯工具对耳板向外进行折弯至90
°
,折弯处圆角半径1

3mm;8)在耳板的一侧放置金属片,沿耳板至金属片方向自冲铆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混杂复杂薄壁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冠丁颖李赵璇章月吴超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