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新型生态沟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4739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农业面源污染处理领域的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新型生态沟渠,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大量的退水未经截污处理就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不但浪费了水资源,同时还污染了受纳水体环境的缺陷,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方案包括引水暗涵、排水暗涵和明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暗涵与明渠之间连接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机械格栅、粗净化区域、次级净化区域和生物净化区域,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多层过滤装置对水体进行净化,以实现受纳水体的净化,便于水体的再循环利用。循环利用。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新型生态沟渠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新型生态沟渠。

技术介绍

[0002]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除了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以外的大多数都流失进入地表或地下。农家肥一般不会造成很大的污染,但当代新科技研发的肥料、农药及化合物的使用,不仅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利用,而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还会随田间水等径流或者下渗排向周边水体,并造成污染。农田地表水径流流失导致的水环境恶化已成为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农田地表水径流流失具有广泛性、间歇性和随机性,污染负荷时间和空间变化幅度大,不同汇水区尺度上的地表水径流流失输出及其影响因素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0003]这些径流水通常被称为农田退水。农业面源污染最主要的输出途径之一就是农田退水,且农田退水的水量较大。大量的退水未经截污处理就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不但浪费了水资源,同时还污染了受纳水体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利用多层过滤装置对水体进行净化,以实现受纳水体的净化,便于水体的再循环利用的沟渠。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新型生态沟渠,包括引水暗涵、排水暗涵和明渠,所述引水暗涵与明渠之间连接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机械格栅、粗净化区域、次级净化区域和生物净化区域;
[0006]所述粗净化区域包括鹅卵石、装有非牛顿流体的布袋和空心的钢笼,所述布袋放置于钢笼的轴向中心位置,鹅卵石紧贴于布袋四周,且钢笼表面带有间隙,鹅卵石一端伸出间隙且鹅卵石的中部直径大于间隙处;所述次级净化区域放置砾石和沸石;所述生物净化区域填放生态基,生态基的表面种植有水生植物。
[0007]采用上述方案后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1、相对于传统的生态沟渠,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多层过滤装置对水体进行净化,以实现受纳水体的净化,便于水体的再循环利用。
[0008]2、在净化过程中,机械格栅将大颗粒物进行拦截和分流,同时当水流进入粗净化区域时,粗净化区域中的鹅卵石将水质中的漂浮物和细小颗粒进行拦截洗涤,当水流冲击力弱小的情况下非牛顿流体的布袋呈现软性,此时鹅卵石在水流的冲击下逐渐朝布袋的方向下陷,由于布袋内装载的非牛顿流体恒定,因此当一侧下陷时对应的另一侧进行凸起,此时由于水流的流向变化,鹅卵石不停在钢笼的间隙处凸起或下浮,由于此时鹅卵石仅仅贴靠布袋,部分鹅卵石处于自由状态,在冲击的过程中鹅卵石靠近钢笼处产生与钢笼的摩擦,因此鹅卵石拦截的漂浮物被钢笼刮下,实现了鹅卵石的净化与清洁。
[0009]3、刮下的杂质聚集成团便于形成沉淀,同时即便杂质部分处于漂浮状态,也会被
后续的鹅卵石拦截,从而便于杂质堆积于在后的鹅卵石中,便于杂质的聚集和沉淀,同时也便于保持前置的鹅卵石清洁度,以实现入口处水流的快速净化。
[0010]4、当遭遇急流或冲击力较大的水流时,非牛顿流体的布袋硬化,保持贴靠的鹅卵石顶起,进行分流和减流速操作,降低后续净化装置受到的冲击力,以延长其余结构的使用寿命。
[0011]5、砾石和沸石组合,可对水体进行净化,去除农田退水中的有机质、氮磷营养元素,生态基是一种新型生物载体(填料),可附着微生物,对重金属、藻毒素、病原微生物等外源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去除。
[0012]进一步,所述明渠包括渠壁和孔洞,所述渠壁采用等间距的错落式阶梯分布,任意阶梯的交汇处开设孔洞,孔洞与地面之间连通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冒出地面,且引流管表面带有帽塞。
[0013]有益效果:相对于采用杂质去除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引流管便于水质的检测,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引流管的水质检测不同深度的水质,同时阶梯状的结构也便于操作人员预估明渠的含水量。
[0014]进一步,引流管按照自身连通的孔洞高度由近至远排列于地面。
[0015]有益效果:便于操作人员分辨和检测。
[0016]进一步,所述明渠与地面的邻接处带有护栏。
[0017]有益效果:避免种植人员跌落至明渠。
[0018]进一步,所述钢笼的底部带有相互对置的探爪,所述探爪等间距分割于钢笼呈若干份。
[0019]有益效果:通过探爪进行抓地,维持钢笼的稳定性,避免产生晃动,同时钢笼盛装的物质重力反馈于钢爪处,提升钢爪与河道的紧贴度。
[0020]进一步,探爪的径向一侧带有圆环,所述圆环平齐于钢笼,探爪没入渠底。
[0021]有益效果:由于探爪形成对置结构,在拉提过程中便于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实现整体的提升。
[0022]进一步,还包括位于地面的引水渠,引水渠交汇于引水暗涵处。
[0023]有益效果:便于水流的汇集与引入。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生态渠部分施工图;
[0025]图2为图1中明渠的结构图;
[0026]图3为粗净化区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引水暗涵1、排水暗涵2、明渠3、渠壁301、孔洞302、引流管303、引水渠4、机械格栅5、粗净化区域6、鹅卵石601、布袋602、钢笼603、探爪604、圆环605、次级净化区域7、生物净化区域8。
[0029]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新型生态沟渠包
括引水暗涵1、排水暗涵2和明渠3,还包括位于地面的引水渠4,引水渠4交汇于引水暗涵1处,引水暗涵1与明渠3之间连接有过滤组件,过滤组件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机械格栅5、粗净化区域6、次级净化区域7和生物净化区域8;
[0030]请参考图3,粗净化区域6包括鹅卵石601、装有非牛顿流体的布袋602和空心的钢笼603,钢笼603的底部带有相互对置的探爪604,探爪604等间距分割于钢笼603呈若干份,探爪604的径向一侧带有圆环605,圆环605平齐于钢笼603,探爪604没入渠底。
[0031]布袋602放置于钢笼603的轴向中心位置,鹅卵石601紧贴于布袋602四周,且钢笼603表面带有间隙,鹅卵石601一端伸出间隙且鹅卵石601的中部直径大于间隙处;次级净化区域7放置砾石和沸石;生物净化区域8填放生态基,生态基的表面种植有水生植物。
[0032]明渠3包括渠壁301和孔洞302,明渠3与地面的邻接处带有护栏,渠壁301采用等间距的错落式阶梯分布,任意阶梯的交汇处开设孔洞302,孔洞302与地面之间连通有引流管303,引流管303冒出地面,且引流管303表面带有帽塞,引流管303按照自身连通的孔洞302高度由近至远排列于地面。
[0033]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水流进入引水暗涵1后,首先经过粗净化区域6,在净化过程中,机械格栅5将大颗粒物进行拦截和分流,同时当水流进入粗净化区域6时,粗净化区域6中的鹅卵石601将水质中的漂浮物和细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新型生态沟渠,包括引水暗涵、排水暗涵和明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暗涵与明渠之间连接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机械格栅、粗净化区域、次级净化区域和生物净化区域;所述粗净化区域包括鹅卵石、装有非牛顿流体的布袋和空心的钢笼,所述布袋放置于钢笼的轴向中心位置,鹅卵石紧贴于布袋四周,且钢笼表面带有间隙,鹅卵石一端伸出间隙且鹅卵石的中部直径大于间隙处;所述次级净化区域放置砾石和沸石;所述生物净化区域填放生态基,生态基的表面种植有水生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新型生态沟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渠包括渠壁和孔洞,所述渠壁采用等间距的错落式阶梯分布,任意阶梯的交汇处开设孔洞,孔洞与地面之间连通有引流管,所述引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东李昕张明杰王喆王彬程洁张伟赵彬陈定乾张乃祥陈柯燊单萌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科蓝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