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用发动机溢油回收装置,属于船舶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有吸油泵,所述吸油泵的输出端连接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贯穿于壳体的表面,所述进油管的一端安装有吸油嘴。本装置通过过滤网将溢油中的固体油垢与液体溢油分离,通过底部设置为倾斜结构的储油槽将溢油通过排油管排出进统一收集,通过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通过螺纹杆带动螺纹套筒直线移动,从而使螺纹套筒带动刮板直线移动,刮板将过滤网表面的油垢推至油垢存放盒内部,大大节省了工作人员的体力和时间,同时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用发动机溢油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船舶设备
,具体为一种船用发动机溢油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在石油勘探、开发、炼制及运储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操作失误,造成原油或油品从作业现场或储器里外泄,溢油流向地面、水面、海滩或海面,同时由于油质成分的不同,形成薄厚不等的一片油膜,这一现象称为溢油,随着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海洋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目前在船舶上,特别是远洋船舶上,国际国内相关法规都会要求配备一定的溢油回收装置,大型的溢油处理设备,主要有围油栏、吸油毡等,专门用于溢到海面上溢油的控制;但是在控制甲板上的溢油时,由于溢油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会很快凝结成油垢,通过简单的手持式工具,如撮箕、锯末、抹布、油桶等难以快速回收溢油和油垢,而且会大量消耗工作人员的体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发动机溢油回收装置,通过吸油泵将甲板上的溢油转移到壳体内部过滤网的表面,通过过滤网将溢油中的固体油垢与液体溢油分离,通过底部设置为倾斜结构的储油槽将溢油通过排油管排出进统一收集,通过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通过螺纹杆带动螺纹套筒直线移动,从而带动刮板直线移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用发动机溢油回收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有吸油泵,所述吸油泵的输出端连接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贯穿于壳体的表面,所述进油管的一端安装有吸油嘴;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固定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内部卡合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箱的侧面一体成型有支撑板,所述吸油泵的输出端贯穿于支撑板的表面,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有储油槽,所述过滤箱与储油槽相通,所述储油槽的一侧连通有排油管,所述储油槽的底部设置为倾斜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放置有油垢存放盒,所述壳体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油垢存放盒的表面一体成型有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凸起卡合于滑槽的内部;所述壳体内腔的顶部焊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壳体内腔的顶部固定有电机,所述螺纹杆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螺纹杆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的表面焊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安装有刮板。优选的,所述壳体的表面焊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把手,所述把手的表面套接有防滑套。优选的,所述油垢存放盒的表面安装有握把,所述握把的表面开设有防滑花纹。优选的,所述壳体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合页,所述合页的自由端螺纹连接有盖板。优选的,所述刮板与连接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螺栓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优选的,所述过滤网的目数直径为0.2cm~0.3cm,所述过滤网的高度低于过滤箱的高度10cm~15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吸油泵将甲板上的溢油转移到壳体内部过滤网的表面,通过过滤网将溢油中的固体油垢与液体溢油分离,通过底部设置为倾斜结构的储油槽将溢油通过排油管排出进统一收集,通过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通过螺纹杆带动螺纹套筒直线移动,从而使螺纹套筒带动刮板直线移动,刮板将过滤网表面的油垢推至油垢存放盒内部,大大节省了工作人员的体力和时间,同时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吸油嘴;2、进油管;3、吸油泵;4、螺纹杆;5、联轴器;6、电机;7、防滑套;8、推杆;9、万向轮;10、油垢存放盒;11、排油管;12、储油槽;13、过滤网;14、握把;15、壳体;16、合页;17、盖板;18、滑槽;19、连接板;20、固定座;21、螺纹套筒;22、刮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船用发动机溢油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5;壳体15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9,壳体15的内部固定有吸油泵3,吸油泵3的输出端连接有进油管2,进油管2贯穿于壳体15的表面,进油管2的一端安装有吸油嘴1;壳体15内腔的底部固定有过滤箱,过滤箱的内部卡合有过滤网13,过滤网13的目数直径为0.2cm~0.3cm,过滤网13的高度低于过滤箱的高度10cm~15cm,目的是防止溢油堆积过多从过滤网13的表面溢出,过滤箱的侧面一体成型有支撑板,吸油泵3的输出端贯穿于支撑板的表面,壳体15的底部固定有储油槽12,过滤箱与储油槽12相通,储油槽12的一侧连通有排油管11,储油槽12的底部设置为倾斜结构,壳体15的内部放置有油垢存放盒10,壳体15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8,油垢存放盒10的表面一体成型有滑动凸起,滑动凸起卡合于滑槽18的内部,壳体15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合页16,合页16的自由端螺纹连接有盖板17,便于取出油垢存放盒10,油垢存放盒10的表面与过滤箱的表面相接触;壳体15内腔的顶部焊接有固定座20,固定座20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螺纹杆4,壳体15内腔的顶部固定有电机6,螺纹杆4的一端通过联轴器5与电机6的输出端相连,螺纹杆4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21,螺纹套筒21的表面焊接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的表面安装有刮板22,刮板22与连接板19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螺栓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螺纹连接强度高,结构简单,便于装卸,便于将刮板22拆下进行清理,电机6通过联轴器5带动螺纹杆4转动,使螺纹套筒21在螺纹杆4的外壁直线移动,从而使螺纹套筒21带动刮板22直线移动,将过滤网13表面的油垢推至油垢存放盒10内部;壳体15的表面焊接有推杆8,推杆8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把手,把手的表面套接有防滑套7,油垢存放盒10的表面安装有握把14,握把14的表面开设有防滑花纹,防滑套7和防滑花纹的目的是增大与手部的摩擦。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作人员手握把手推动推杆8,配合万向轮9带动本装置移动至需要清理的位置,打开吸油泵3的开关,吸油泵3通过吸油嘴1和进油管2将溢油转移到壳体15内部的过滤网13表面,溢油中的液体部分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过滤网13和过滤箱掉落至储油槽12内部,通过排油管11进行统一收集,此时打开电机6的开关,电机6通过联轴器5带动螺纹杆4转动,从而使螺纹套筒21在螺纹杆4的外壁直线移动,螺纹套筒21通过连接板19带动刮板22直线移动,从而将过滤网13表面的油垢推至油垢存放盒10的内部,当清理一段时间后,打开盖板17,通过握把14拉出油垢存放盒10即可完成油垢的取出,便于对油垢存放盒10进清理。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用发动机溢油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5),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5)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9),所述壳体(15)的内部固定有吸油泵(3),所述吸油泵(3)的输出端连接有进油管(2),所述进油管(2)贯穿于壳体(15)的表面,所述进油管(2)的一端安装有吸油嘴(1);/n所述壳体(15)内腔的底部固定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内部卡合有过滤网(13),所述过滤箱的侧面一体成型有支撑板,所述吸油泵(3)的输出端贯穿于支撑板的表面,所述壳体(15)的底部固定有储油槽(12),所述过滤箱与储油槽(12)相通,所述储油槽(12)的一侧连通有排油管(11),所述储油槽(12)的底部设置为倾斜结构,所述壳体(15)的内部放置有油垢存放盒(10),所述壳体(15)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8),所述油垢存放盒(10)的表面一体成型有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凸起卡合于滑槽(18)的内部;/n所述壳体(15)内腔的顶部焊接有固定座(20),所述固定座(20)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壳体(15)内腔的顶部固定有电机(6),所述螺纹杆(4)的一端通过联轴器(5)与电机(6)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螺纹杆(4)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21),所述螺纹套筒(21)的表面焊接有连接板(19),所述连接板(19)的表面安装有刮板(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用发动机溢油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5),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5)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9),所述壳体(15)的内部固定有吸油泵(3),所述吸油泵(3)的输出端连接有进油管(2),所述进油管(2)贯穿于壳体(15)的表面,所述进油管(2)的一端安装有吸油嘴(1);
所述壳体(15)内腔的底部固定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内部卡合有过滤网(13),所述过滤箱的侧面一体成型有支撑板,所述吸油泵(3)的输出端贯穿于支撑板的表面,所述壳体(15)的底部固定有储油槽(12),所述过滤箱与储油槽(12)相通,所述储油槽(12)的一侧连通有排油管(11),所述储油槽(12)的底部设置为倾斜结构,所述壳体(15)的内部放置有油垢存放盒(10),所述壳体(15)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8),所述油垢存放盒(10)的表面一体成型有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凸起卡合于滑槽(18)的内部;
所述壳体(15)内腔的顶部焊接有固定座(20),所述固定座(20)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壳体(15)内腔的顶部固定有电机(6),所述螺纹杆(4)的一端通过联轴器(5)与电机(6)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螺纹杆(4)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伟,李全兵,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绿水长源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