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19日提出的日本国特愿2018-216643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作为车身结构,已知有在发生前面冲撞时防止车身面板的变形并稳定地确保碰撞变形量(能量吸收行程)的结构。该车身结构设计成,在设置于副车架的后部的后安装部的车身后方以与底板的倾斜面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导辊。导辊在因前面冲撞而产生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一边沿着车身面板旋转一边向下方移动。由此,将脱落的副车架向车身面板的下方引导。由此,能够促进前侧框架的压曲变形,从而能够确保碰撞变形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车身结构,已知有如下结构:在前侧框架的下方设置副车架,副车架的后端部向车身下方延伸,后端部通过连结构件以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连结于车身下部。就该车身结构而言,在发生前面冲撞时使副车架一边以连结构件为轴旋转一边脱落。由此,确保碰撞变形量,使前侧框架发生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4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n在前侧框架的下方具备用于固定下臂的副车架,/n所述副车架上设置有位移预定部,所述位移预定部在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向下方发生压曲,/n在所述位移预定部的车身前方固定所述下臂。/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19 JP 2018-216643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前侧框架的下方具备用于固定下臂的副车架,
所述副车架上设置有位移预定部,所述位移预定部在从车身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向下方发生压曲,
在所述位移预定部的车身前方固定所述下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在车身前方侧配置有转向机构,在所述转向机构与所述副车架的后安装部之间设置所述位移预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向机构的车身后方,所述下臂的前支承部及后支承部朝向车身后方依次配置,
所述后支承部架设于所述副车架和所述前侧框架,
所述后支承部中的安装于所述前侧框架的框架支承部具备允许所述后支承部的下方移动的下方移动允许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的变形容易部至少由三个弯折部构成,
将所述三个弯折部中的中央的弯折部作为所述位移预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预定部以与所述下臂的所述后支承部邻接的方式配置,且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槽部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泽卓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