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19日提出的日本国特愿2018-216642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作为车身结构,例如已知有利用前侧框架的变形来吸收因前面冲撞产生的冲击能量以减小向乘客施加的减速度的结构。该车身结构设计成,在前侧框架的下方配置有用于支承发动机等动力单元、悬架的副车架。因此,在发生前面冲撞时使副车架的后端部、副车架的分割构件以底框架的支点为中心旋转并同时脱落,从而防止因副车架阻碍前侧框架的变形。由此,确保碰撞变形量(能量吸收行程),使前侧框架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车身结构,已知有在前侧框架的后部与底框架之间的安装部固定副车架的后部且在安装部的后方设置有限动部的结构。该车身结构通过使副车架向下方折弯来吸收因前面冲撞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在使副车架向下方折弯来吸收冲击能量时,从副车架的后部向限动部传递载荷,使载荷向前侧框架的后部和底框架分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n沿着底板外周形成的环状的车身底部骨架框架;/n固定于所述车身底部骨架框架的环状的蓄电池搭载框架;以及/n设置在所述蓄电池搭载框架的车身前方的副车架,/n所述副车架具备变形容易部,所述变形容易部设置在固定于所述车身底部骨架框架的后安装部的车身前方,/n所述蓄电池搭载框架具备与所述副车架的所述后安装部对置的限动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19 JP 2018-216642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沿着底板外周形成的环状的车身底部骨架框架;
固定于所述车身底部骨架框架的环状的蓄电池搭载框架;以及
设置在所述蓄电池搭载框架的车身前方的副车架,
所述副车架具备变形容易部,所述变形容易部设置在固定于所述车身底部骨架框架的后安装部的车身前方,
所述蓄电池搭载框架具备与所述副车架的所述后安装部对置的限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在车身前方侧配置转向机构,在所述转向机构与所述副车架的所述后安装部之间设置所述变形容易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的所述变形容易部至少由三个弯折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副车架的所述后安装部中设置与所述弯折部中的最末尾的弯折部的车身后方的安装面重叠的加强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搭载框架具备:
设置在外侧且安装于所述车身底部骨架框架的车身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泽卓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