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轮锁止装置及转向管柱的锁止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8226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转向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凸轮锁止装置及转向管柱的锁止系统。凸轮锁止装置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的配合面的边缘设有能相互咬合的咬合机构;以及止挡构件,包括C形弹性件和嵌设于C形弹性件的内周的固定环,C形弹性件压抵于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的配合面之间,固定环于C形弹性件的开口处向外伸出止挡臂;于解锁状态下,第一凸轮和止挡构件转动至止挡臂压抵于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侧壁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止挡构件补偿凸轮之间的间隙,减慢解锁过程,消除解锁时的手部撞击感;且止挡臂对第一凸轮起到软限位作用,避免解锁时凸轮相碰,消除凸轮碰撞噪音,提高操作者调节转向管柱时的使用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凸轮锁止装置及转向管柱的锁止系统
本技术涉及转向系统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凸轮锁止装置及包括该凸轮锁止装置的转向管柱的锁止系统。
技术介绍
转向管柱是车辆转向系统的主要组成装置,用于将车轮对道路的感知通过方向盘传递给驾驶员,同时将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控制传递给车轮。为适应驾驶员对方向盘的位置需求,现有车辆通常设置可调式的转向管柱,以方便调节方向盘位置。可调式的转向管柱通过由两个凸轮配合形成的两销锁止装置实现转向管柱的调节。两销锁止装置中的一个凸轮连接手柄,操纵手柄可以改变两个凸轮的相对位置,实现转向管柱的锁紧与松开。图1示出现有的两销锁止装置中,锁止力和解锁力与手柄的转动角度的曲线关系,其中横轴为手柄的转动角度,纵轴为施加在手柄上的力。参照图1可知,两销锁止装置由解锁位置调整至锁止位置的锁止力曲线101较为平滑顺畅,而由锁止位置调整至解锁位置的过程中,两个凸轮之间由于存在间隙,会在解锁过程中因松动发生撞击,导致解锁力曲线102在圈103处发生力的突变,造成握持手柄的操作者感受到明显的手部撞击感;同时,凸轮撞击发出尖锐的噪音,影响使用体验。另外,两个凸轮之间存在的间隙,会在解锁状态下加剧转向管柱的锁止系统的零部件之间松动,造成转向管柱晃动过大,不利于精细化调节。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凸轮锁止装置及包括该凸轮锁止装置的转向管柱的锁止系统,能够补偿凸轮之间的间隙,消除解锁过程中的手部撞击感和凸轮碰撞噪音,防止解锁状态下转向管柱晃动过大,同时平衡解锁力与锁止力,提高操作者调节转向管柱时的使用感。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凸轮锁止装置,应用于转向管柱,所述凸轮锁止装置包括: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的边缘设有能相互咬合的咬合机构;以及止挡构件,包括C形弹性件和嵌设于所述C形弹性件的内周的固定环,所述C形弹性件压抵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之间,所述固定环于所述C形弹性件的开口处向外伸出止挡臂;于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止挡构件转动至所述止挡臂压抵于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侧壁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挡臂包括自所述固定环的外周伸出的本体和指向所述咬合机构的尾端;于所述解锁状态,所述止挡臂的本体抵靠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内壁,所述止挡臂的尾端压抵于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侧壁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挡臂的本体与尾端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且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内壁与侧壁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于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止挡臂的本体与尾端之间的圆角契合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内壁与侧壁之间的圆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C形弹性件沿轴向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之间的间距。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挡臂与所述固定环一体成型;所述止挡臂与所述固定环的材料为塑料,所述C形弹性件的材料为橡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咬合机构包括:多个咬合凸齿,沿轴向凸起于所述第一凸轮的配合面;多个止挡凸齿,沿轴向凸起于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每个所述止挡凸齿沿周向的两侧分别形成咬合槽和限位槽;于锁止状态下,所述咬合凸齿咬合于所述咬合槽,所述凸轮锁止装置锁紧所述转向管柱;于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咬合凸齿限位于所述限位槽,所述凸轮锁止装置松开所述转向管柱,且所述止挡臂压抵于所述咬合凸齿与所述止挡凸齿的侧壁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咬合凸齿形成为圆弧结构,所述咬合槽形成为无间隙适配所述咬合凸齿的弧形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所述止挡凸齿的咬合槽与相邻的另一所述止挡凸齿的限位槽之间形成滑动斜面;所述咬合凸齿沿所述滑动斜面滑动,以切换所述锁止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斜面形成为自所述咬合槽向所述限位槽倾斜的平滑弧形结构。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转向管柱的锁止系统,包括:U形支架,通过两侧板夹持所述转向管柱;调节杆,穿过两所述侧板,形成用于锁紧的第一端和用于操作的第二端,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设有操作手柄;以及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凸轮锁止装置,套设于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侧板之间;随所述操作手柄转动,所述调节杆带动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止挡构件转动,所述第二凸轮锁紧或松开所述转向管柱。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通过C形弹性件压抵于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的配合面之间,补偿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之间的间隙;在凸轮锁止装置的解锁过程中,止挡构件与第一凸轮一起转动,C形弹性件压抵于第二凸轮的配合面转动,通过弹性形变和平滑摩擦减慢解锁过程中第一凸轮随调节杆的转动速度,消除解锁过程中的手部撞击感;止挡臂还对第一凸轮起到软限位作用,避免第一凸轮直接触碰第二凸轮,消除解锁时凸轮相碰发出的金属撞击声,从而有效降低噪音;同时,解锁状态下,C形弹性件仍保持弹性形变,压抵于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的配合面之间,防止解锁状态下转向管柱晃动过大,有利于精细化调节;采用本技术的凸轮锁止装置和锁止系统,能够很好地平衡转向管柱的解锁力与锁止力,提高操作者调节转向管柱时的使用感。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两销锁止装置的锁止力和解锁力与手柄的转动角度的曲线关系图;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锁止状态下凸轮锁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下凸轮锁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下凸轮锁止装置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5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下止挡构件与第一凸轮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下止挡构件与第二凸轮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止挡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凸轮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凸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0示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的锁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凸轮锁止装置,应用于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锁止装置包括:/n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的边缘设有能相互咬合的咬合机构;以及/n止挡构件,包括C形弹性件和嵌设于所述C形弹性件的内周的固定环,所述C形弹性件压抵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之间,所述固定环于所述C形弹性件的开口处向外伸出止挡臂;/n于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止挡构件转动至所述止挡臂压抵于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侧壁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凸轮锁止装置,应用于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锁止装置包括:
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的边缘设有能相互咬合的咬合机构;以及
止挡构件,包括C形弹性件和嵌设于所述C形弹性件的内周的固定环,所述C形弹性件压抵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之间,所述固定环于所述C形弹性件的开口处向外伸出止挡臂;
于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止挡构件转动至所述止挡臂压抵于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侧壁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臂包括自所述固定环的外周伸出的本体和指向所述咬合机构的尾端;
于所述解锁状态,所述止挡臂的本体抵靠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内壁,所述止挡臂的尾端压抵于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侧壁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凸轮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臂的本体与尾端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且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内壁与侧壁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
于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止挡臂的本体与尾端之间的圆角契合所述第二凸轮的咬合机构的内壁与侧壁之间的圆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弹性件沿轴向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的配合面之间的间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臂与所述固定环一体成型;
所述止挡臂与所述固定环的材料为塑料,所述C形弹性件的材料为橡胶。


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毅弘闻神兵王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耐世特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