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炯中专利>正文

中央微处理器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6270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央微处理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铝挤型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以及一散热风扇,其中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上均成型有底板以及自底板延伸的复数平行散热鳍片而形成有复数纵向通气槽道,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两者是相向对接而结合成一散热体,且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散热体一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间接方式分别突破了技术高度和技术间距的限制,增加了总散热面积,达到了散热效果更佳的目的。(*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在电脑中央微处理器晶片上的散热装置。一般电脑的中央微处理器晶片上均装设有不同形态的散热器以供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将晶片所产生的热量快速且大量地予以散热冷却。而最常使用且较经济的散热结构多是采用铝挤型散热器。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铝挤型散热器主要是在一底板10上延伸成型有板片状相间隔的复数散热鳍片11。在现有铝挤型制造技术条件下,散热器1的散热鳍片11所能成型出的厚度、高度、与间距三者尺寸之间,存在着彼此唇齿相依的特定比例关系。举例而言,在散热鳍片11的高度与厚度有一定的比例限制条件下,当若欲大幅增加散热鳍片11的高度,而达到通过增大其与空气间的接触面积时,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厚度也必然随着增加,连带使散热鳍片11间的间距也随着扩增,导致在相同的底面积下,使散热鳍片11总数反而减少,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提高散热效果的目的。也就是说,在现有的铝挤型技术上,散热鳍片11均有一定的高度瓶颈限制,该限制称谓为技术高度H。同样地,另一方面若想将各散热鳍片11间的间距予以缩减时,似可在同样的底面积下增加散热鳍片11的总数量,然而间距不论再如何缩减,在厚度与高度的牵制下总有一定的限制而无法再增加散热鳍片的数量,这种间距的瓶颈限制称谓为技术间距P。总而言之,不论现今或是以后技术如何日新月异,而使其技术高度H能再增加或是技术间距P能再缩减,技术高度H或技术间距P实际上仍是一种无法直接突破的技术瓶颈障碍,故铝挤型散热器1的整体散热效果并无法获得有效增进。另一方面,传统呈板片状的铝挤型散热器1的散热鳍片11由于其间距所形成的通气槽道12是笔直贯穿,故而装设在散热器1上的散热风扇13所吹出的空气将沿两侧均开放的通气槽道12直接迅速排出。从微观上看,由于空气粒子在未与散热鳍片作充分、密集且均匀的撞击接触下即直接排出,因此使空气粒子无法将散热鳍片11的热量大量带离,因此散热效果也不好。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迂回方式间接突破铝挤型技术瓶颈障碍,而能大幅提高散热效能的中央微处理器散热装置。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促进空气扰流,而大幅提高散热效能的中央微处理器散热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一种中央微处理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铝挤型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以及一散热风扇,其中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上均成型有底板以及自底板延伸的复数平行散热鳍片而形成有复数纵向通气槽道,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两者是相向对接而结合成一散热体,且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散热体一侧面而朝散热鳍片间的纵向通气槽道吹拂。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鳍片相对顶接。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鳍片相互交错穿插。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最外两侧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卡钩与卡槽,而能通过其相卡扣而结合成散热体。当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结合后的散热体两底板间的距离不小于散热风扇相对长度时,所述散热风扇直接装设在所述散热体的侧面。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的两侧适当处各设有一螺孔,所述散热风扇通过螺丝装设在所述散热的体侧边上。当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结合后的散热体两底板间的距离小于散热风扇相对长度时,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体分离设置,并通过两端具有风罩的一风管衔接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体的侧面。位于所述直接或间接装设有散热风扇的散热体的另一相对侧边装设有能将空气自通气槽道吸取排出的另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是上下相结合,且其中散热器的底板紧贴在所述中央微处理器晶片上。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鳍片适当处切分有复数切槽而形成有与所述纵向通气槽道纵横交错的复数横向通气槽道。所述各切槽旁侧的所述散热鳍片边缘均形成有双斜边。所述双斜边间形成有九十度的垂直角。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设计,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由于将两铝挤型散热器以散热鳍片对顶或相互穿插方式相向对接而结合成一散热体,因此通过间接方式分别突破了技术高度的限制,大幅度增加了散热鳍片的总高度,突破了技术间距的限制,大幅度减小了散热鳍片之间的间距。同时倍增了散热器的间距数量与散热鳍片数量,增加了总散热面积,达到了散热效果更佳的目的。2、本技术由于将两相结合的铝挤型散热器的各板片状散热鳍片上切分有复数切槽,从而形成有与原纵向通气槽道纵横交错的横向通气槽道,使装设在侧边的散热风扇所吹出的空气能在各纵向与横向通气道中造成扰流而增加与空气粒子的接触机会,因此有效地提升了整体散热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图1是习知中央微处理器散热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2组合及实施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组合及实施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二中显示空气呈扰流状态的横向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三分解示意图图8是图7组合及实施使用状态示意图本技术包括铝挤型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以及风扇。如图2、图4、图7所示,第一散热器2与第二散热器3均成型有一底板20、30以及自底板20、30上凸出延伸的复数平行板片状散热鳍片21、31,使任两相邻散热鳍片21、31间形成有纵向通气槽道22、32,而各散热鳍片21、31则可另切分有至少一切槽210、310,再形成有若干横向通气槽道23、33,使整个散热器上的纵向通气槽道22、32与横向通气槽道23、33纵横交错,并且各切槽210、310两侧的散热鳍片21、31边缘均形成有双斜边211、311,而该双斜边211、311之间则可以形成九十度垂直角为佳。如图2、图7所示,第一散热器2与第二散热器3两侧可分别成型有结合片24、34,其中一结合片24外缘处设有内卡钩240,而另一结合片34外缘处则设有外卡槽340。或者其中第二散热器3成型有具内卡钩340的结合片34(如图4所示),而第一散热器2则仅设置有卡槽240,使两散热器得以散热鳍片21对散热鳍片31的相向方式通过内卡钩240与外卡槽340卡合,而上下结合成为一散热体,而利用其中一底板20或30贴压在中央处理器晶片5上(如图3、图5、图8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如图3、图5所示,第一散热器2与第二散热器3散热鳍片21、31在结合时,两者的散热鳍片21、31间可以相互交错穿插,而使整个结合后的散热体的散热鳍片间距得以因此减少为各散热器散热鳍片21、31间距的一半以下(因各散热鳍片仍有厚度),故即使每一铝挤型散热器的散热鳍片21、31间距受限于当时的铝挤型技术而无法逾越其技术间距P1、P2,然而只要将两散热器的散热鳍片21、31如此相穿插,即可以迂回方式间接突破其技术间距P1、P2限制,而使结合后的散热鳍片间距能小于各别既有技术间距P1、P2。换言之,即可在不影响散热鳍片21、31厚度与高度的前提下,在间距缩减的同时增加间距数量与散热鳍片总数,而能使总散热面积因此获得加倍,而大幅提升其散热效率。如图8所示,第一散热器2与第二散热器3在结合时,二者的散热器21、31间也可以相互顶接,而使整个结合后的散热体的散热鳍片总高度得以因此大幅扩增为两散热器散热鳍片21、31高度的总和,故既使每一铝挤型散热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央微处理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铝挤型的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以及一散热风扇,其中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上均成型有底板以及自底板延伸的复数平行散热鳍片而形成有复数纵向通气槽道,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两者是相向对接而结合成一散热体,且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散热体一侧面而朝散热鳍片间的纵向通气槽道吹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炯中
申请(专利权)人:王炯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