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构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95035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2:13
具备包含Al或Mg的金属‑碳化硅复合体的实质为矩形的板状散热构件。散热构件的一个主面向散热构件的外侧方向弯曲成凸状,另一个主面向散热构件的内侧方向弯曲成凸状。以与散热构件大致垂直且通过另一个主面的2条短边的中点的两者的截面来剖视该散热构件时的另一个主面所成的曲线C中,设通过曲线C的两端点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散热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构件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具备包含铝或镁的金属-碳化硅复合体的板状的散热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作为电动车或电力铁道用途的电力模组用散热部件,变得逐渐代替现有的铜而使用由金属-碳化硅复合体构成的散热构件。作为金属-碳化硅复合体的金属,经常使用铝、其合金。散热构件多与其他部件(例如散热片、散热单元)接合使用,其接合部分的性状是重要的。例如,将散热构件与其他部件接合时,通常利用设置在散热构件的周边部的孔,将散热构件螺纹固定于其他部件。但是,散热构件的与其他部件接触的面是凹面或者存在大量微小的凹凸时,具有下述问题:在散热构件与其他部件之间产生间隙,导致热传导性降低。鉴于上述问题,为了使散热构件与其他部件之间尽可能地不产生间隙,提出了与其他部件接合的面呈凸型弯曲的散热构件的若干方案。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散热构件通常与其他部件用螺钉等固定构件固定使用,此时,与其他部件的接合面呈凸型弯曲,从而被固定构件固定时其接合面变得“适度平坦”,与其他部件的接合性(密合性)提高。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下述碳化硅复合体,其特征在于,是使多孔质碳化硅成型体含浸以铝为主成分的金属得到的板状复合体,在板状复合体的面内具有用于将该板状复合体的凸面朝向其他散热部件进行螺纹紧固的4个以上的孔部,相对于孔间方向(X方向)的长度10cm而言的翘曲量(Cx;μm)与相对于垂直于孔间方向(X方向)的方向(Y方向)的长度10cm而言的翘曲量(Cy;μm)的关系是50≤Cx≤250、且-50≤Cy≤200(不包括Cy=0)。作为其他例,专利文献2记载了碳化硅复合体,其是使多孔质碳化硅成型体含浸以铝为主成分的金属得到的板状复合体,具有相对于复合体的主面的长度10cm而言的翘曲量为250μm以下的翘曲。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68358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115649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已知(1)首先,制造经弯曲的散热构件,(2)将其与其他部件接合时,通过螺钉等固定用构件的力使弯曲变得“平坦”,由此提高散热构件与其他部件的接合性,进而提高散热性。但是,通常,散热构件的同与散热片等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连接有电力元件等部件时,特别是在量产阶段,对经弯曲的散热构件连接部件有时难以对位或者部件的连接本身较难。即,对经弯曲的散热构件的一面连接部件来制造电力模组等时,在其制造稳定性(成品率等)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得到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在经弯曲的散热构件的一面连接部件来制造电力模组等时改善其制造稳定性(成品率等)。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等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完成了以下所提供的专利技术,从而解决了上述课题。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散热构件,其是具备包含铝或镁的金属-碳化硅复合体的板状散热构件,该散热构件实质上为矩形,该散热构件的2个主面中的一个主面向该散热构件的外侧方向弯曲成凸状,另一个主面向该散热构件的内侧方向弯曲成凸状,以大致垂直于该散热构件且通过所述另一个主面的2条短边的中点这两者的截面来剖视该散热构件时的、所述另一个主面所成的曲线C中,设通过曲线C的两端点P1和P2的直线为l1,设曲线C上的与l1的距离成为最大的点为Pmax,设从Pmax向l1下垂的垂线与l1的交点为P3,设线段P1P3的中点为P4,设通过P4且垂直于l1的直线与曲线C的交点为Pmid,设线段P1P3的长度为L,设线段P3Pmax的长度为H,设线段P4Pmid的长度为h,此时,(2h/L)/(H/L)为1.1以上。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散热构件的制造方法,其是上述散热构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准备工序,准备包含铝或镁的金属-碳化硅复合体,和加热加压工序,用凹凸模夹持所述金属-碳化硅复合体并加热加压。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在将部件连接到经弯曲的散热构件的一面来制造电力模组等时,改善其制造稳定性(成品率等)。附图说明通过以下所述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和随付的以下的附图来进一步阐明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构件的示意图。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构件的俯视图,图1(b)是以图1(a)的面α将散热构件裁断时的剖面图。【图2】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构件的另一个主面进行说明的图。【图3】是以图2的截面β将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构件的另一个主面裁断时的剖面图。【图4】以图2的截面γ将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构件的另一个主面裁断时的剖面图。【图5】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构件的制造工序的“加热加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所有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适当的说明。为了避免繁杂,(i)如果在同一附图内具有多个相同的构成要素,有时只对其中1个标记符号,并不会对全部构成要素标记符号;(ii)特别是在图2之后,有时对于与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不会再次标记符号。所有附图均是仅用于说明。附图中的各构件的形状或尺寸比例等未必与实物对应。另外,特别是为了使说明易懂,有时形状、尺寸比例夸张地绘制。特别是各图中,“弯曲”的大小比实际的物品夸张。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本说明书中的“大致”一词表示包含考虑到制造上的公差、组装上的偏差等的范围。<散热构件>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构件(散热构件1)的俯视图。散热构件1为板状。散热构件1的主要材质是包含铝或镁的金属-碳化硅复合体(材质的详细情况与散热构件1的制造方法一并随后说明)。散热构件1实质上为矩形。即,以散热构件1的一个主面或另一个主面为上表面俯视散热构件1时,散热构件1的形状实质上为矩形。此处,所谓“实质上为矩形”是指,散热构件1的四角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并非为直角形状,而是加工成带有圆弧的形状(当然,四角也可以为直角形状)。将散热构件1的四角中的至少一个加工成带有圆弧的形状时,矩形的“顶点”可以定义为以散热部件1的一个主面为上表面俯视散热构件1时的短边的直线部分与长边的直线部分延长时所交叉的点。另外,此时,可以以上述“顶点”为起点或终点对散热部件1的“短边长度”、“长边长度”进行定义。关于散热构件1的纵横的长度,作为一例,为40mm×90mm至140mm×250mm左右。关于散热构件1的厚度,作为一例,为2mm以上且6mm以下,优选为3mm以上且5mm以下。如果散热构件1的厚度不一样时,优选至少散热构件1的重心部分的厚度在上述范围。或者,散热构件1的厚度不一样时,优选孔以外的各部分的厚度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散热构件,其是具备包含铝或镁的金属-碳化硅复合体的板状的散热构件,/n所述散热构件实质上为矩形,/n所述散热构件的2个主面中的一个主面向该散热构件的外侧方向弯曲成凸状,另一个主面向该散热构件的内侧方向弯曲成凸状,/n以与该散热构件大致垂直且通过所述另一个主面的2条短边的中点这两者的截面来剖视该散热构件时的、所述另一个主面所成的曲线C中,/n设通过曲线C的两端点P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90130 JP 2019-0137651.散热构件,其是具备包含铝或镁的金属-碳化硅复合体的板状的散热构件,
所述散热构件实质上为矩形,
所述散热构件的2个主面中的一个主面向该散热构件的外侧方向弯曲成凸状,另一个主面向该散热构件的内侧方向弯曲成凸状,
以与该散热构件大致垂直且通过所述另一个主面的2条短边的中点这两者的截面来剖视该散热构件时的、所述另一个主面所成的曲线C中,
设通过曲线C的两端点P1和P2的直线为l1,
设曲线C上的与l1的距离成为最大的点为Pmax,
设从Pmax向l1下垂的垂线与l1的交点为P3,
设线段P1P3的中点为P4,
设通过P4且与l1垂直的直线、与曲线C的交点为Pmid,
设线段P1P3的长度为L、线段P3Pmax的长度为H、线段P4Pmid的长度为h,此时,
(2h/L)/(H/L)为1.1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构件,其中,所述一个主面和所述另一个主面具备含有铝或镁的表面金属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构件,其中,
以与该散热构件大致垂直且通过所述另一个主面的2条长边的中点这两者的截面来剖视该散热构件时的、所述另一个主面所成的曲线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后藤大助太田宽朗
申请(专利权)人:电化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