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292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包括底座、固定部、支承部和电磁铁,所述底座上设有电源和测量槽,所述底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承部连接,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支承部、底座和固定部依次连接形成框状结构,所述电磁铁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所述电磁铁与所述电源相连,所述电磁铁通电后能吸附于建筑物的金属外壳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搭载各类测量装置的通用型测量辅助平台,实时高效地对金属外壳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自动化监测,平台通过电磁铁固定于建筑物的金属外墙上,需要移动监测位置时,拆卸转移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
本技术属于建筑安全监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
技术介绍
目前,在基础设施修建中,有相当一部分金属外结构建筑物,其周围的环境因素如强风、震动等会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若对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监测不及时,可能导致保护措施采取不当,甚至导致建筑物变形或者垮塌,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现阶段,对于金属外结构建筑物的监测方式大部分为人工手动定点监测,但人工监测需消耗大量人力与物力,并且人工监测频率有限,定点监测代表性差,灵活性低,测量效率低,不易于及时且全方位地反映建筑物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究设计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来解决传统方法检测频率有限、监测代表性差、灵活性低的缺点。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包括底座、固定部、支承部和电磁铁,所述底座上设有电源和测量槽,所述底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承部连接,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支承部、底座和固定部依次连接形成框状结构,所述电磁铁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所述电磁铁与所述电源相连,所述电磁铁通电后能吸附于建筑物的金属外壳上。优选地,还包括支护,所述支护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支护、固定部和底座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优选地,所述电磁铁包括磁铁凸起和支承板,所述磁铁凸起与所述支承板连接,所述固定部上设有与所述磁铁凸起配合的通孔,所述支承板设于框状结构的内侧,所述磁铁凸起能穿过所述通孔并伸出框状结构外。优选地,所述支承部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电源相连。优选地,所述支承部包括顶盖和侧盖,所述顶盖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侧盖连接,所述侧盖与所述底座连接。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为“L”形,所述顶盖通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贴合于所述顶盖,且通过螺钉与所述顶盖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贴合于所述固定部,且通过螺钉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侧盖通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贴合于所述侧盖,且通过螺钉与所述侧盖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贴合于所述底座,且通过螺钉与所述底座连接。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搭载测量装置的通用型测量辅助平台,此平台能够搭载各类测量仪器,实时高效地对金属外壳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平台上装载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为电源供电,实现长时间的自动化实时监测;并且平台通过电磁接触器固定于建筑物的金属外墙上,随着所需监测位置的不同,随时断电移动到需要继续监测的位置即可,拆卸转移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电磁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固定部;3、支承部;4、电磁铁;5、支护;6、固定板;7、螺钉;11、测量槽;12、电源;31、顶盖;32、侧盖;41、磁铁凸起;42、支承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包括底座1、固定部2、支承部3和电磁铁4。底座1上设有电源12和测量槽11,测量槽11中可安置测量仪器,用于对金属外壳建筑物进行监测。底座1的一端与固定部2连接,另一端与支承部3连接,支承部3与固定部2连接,使得底座1、固定部2和支承部3之间连接形成框状结构。电磁铁4通过导线与电源12相连,电源12能给电磁铁4和测量仪器供电,电磁铁4通电后能吸附于建筑物的金属外壳上,以此将测量辅助平台整体固定于建筑物上。还包括支护5,支护5的一端与固定部2连接,另一端与底座1连接,支护5、固定部2和底座1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本实施例中,底座1和固定部2的两侧均设有支护5,进一步增加了底座1和固定部2之间的稳定性。电磁铁4包括磁铁凸起41和支承板42,磁铁凸起41与支承板42连接,支承板42通过导线与电源12相连,支承板42能将电流传导至磁铁凸起41,磁铁凸起41通电后能产生磁性。固定部2上设有与磁铁凸起41配合的通孔,实际应用时,将支承板42设于框状结构的内侧,将磁铁凸起41穿过固定部2上的通孔并伸出框状结构外。磁铁凸起41通电产生磁性后,其伸出框状结构外的一端能与建筑物的金属外壳吸附固定,再通过支承板42完成对测量辅助平台整体的固定。将电磁铁4设置成磁铁凸起41和支承板42的形式,便于将电磁铁4与固定板6进行组装,而且由于电磁铁4和固定板6分体设计,便于对电磁铁4进行维修拆卸和更换。支承部3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导线与电源12相连,太阳能电池板能为电源12进行充电续航,延长测量平台的工作时间。支承部3包括顶盖31和侧盖32,顶盖31的一端与固定部2连接,另一端与侧盖32连接,侧盖32与底座1连接。顶盖31、侧盖32、底座1和固定部2之间连接形成方形结构,能够为底座1上的测量仪器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同时方形结构能够更好的与测量仪器外形贴合,充分利用空间。还包括固定板6,固定板6为“L”形,顶盖31通过固定板6与固定部2连接。具体的,固定板6的一侧贴合于顶盖31,且通过螺钉7与顶盖31连接,固定板6的另一侧贴合于固定部2,且通过螺钉7与固定部2连接;侧盖32通过固定板6与底座1连接,固定板6的一侧贴合于侧盖32,且通过螺钉7与侧盖32连接,固定板6的另一侧贴合于底座1,且通过螺钉7与底座1连接。通过固定板6和螺钉7即可实现支承部3与固定部2和底座1的连接固定,组装方便,节省安装时长。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先将底座1与固定部2的端部连接组合,将支护5的一端通过螺钉7与底座1连接,将支护5的另一端通过螺钉7与固定部2连接,通过底座1和固定部2两侧的支护5对底座1与固定部2进行加固;将电源12固定于底座1上,通过导线将电磁铁4与电源12连接,其中磁铁凸起41伸出至固定部2的贴墙侧,用于与建筑物的金属外壳吸附连接;将测量仪器(测振装置等)通过测量槽11固定在平台底座1上,测量仪器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电源12相连,由此获得电能补充,延长其测量时间;安装平台的顶盖31以及侧盖32,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顶盖31上,使其能接收充足的光照,并通过导线将太阳能电池板与电源12相连,为电源12持续供电,延长其单次使用寿命;测量平台组装好后,打开电源12使电磁铁4通电,使平台整体平台固定在待监测建筑物外表面;再接通测量仪器电源12,使测量仪器和太阳能电池板正常工作,通过测量仪器定期导出监测数据或通过远程通信手段随时读取数据。实际应用时,先选择需要进行监测的建筑物,并选取本测量辅助平台的安装位置,将测量辅助平台的底座1与固定部2组装好,接着将测量仪器通过测量槽11固定好后连接到蓄电池电源12,将平台顶盖31与侧盖32组装好,打开电源12开关通过电磁铁4的电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固定部(2)、支承部(3)和电磁铁(4),所述底座(1)上设有电源(12)和测量槽(11),所述底座(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承部(3)连接,所述支承部(3)与所述固定部(2)连接,所述支承部(3)、底座(1)和固定部(2)依次连接形成框状结构,所述电磁铁(4)固定于所述固定部(2)上,所述电磁铁(4)与所述电源(12)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固定部(2)、支承部(3)和电磁铁(4),所述底座(1)上设有电源(12)和测量槽(11),所述底座(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承部(3)连接,所述支承部(3)与所述固定部(2)连接,所述支承部(3)、底座(1)和固定部(2)依次连接形成框状结构,所述电磁铁(4)固定于所述固定部(2)上,所述电磁铁(4)与所述电源(1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护(5),所述支护(5)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支护(5)、固定部(2)和底座(1)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金属外壳建筑物测量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4)包括磁铁凸起(41)和支承板(42),所述磁铁凸起(41)与所述支承板(42)连接,所述固定部(2)上设有与所述磁铁凸起(41)配合的通孔,所述支承板(42)设于框状结构的内侧,所述磁铁凸起(41)能穿过所述通孔并伸出框状结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泓任姜谙男刘为民唐检军吴其玉万友生程利民史洪涛李德生贺烽钟越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