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9751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包括多管离子传输管,多管离子传输管的外侧从到到下依次设置有不锈钢锥形口、绝缘垫、金属固定座和金属腔体,多管离子传输管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块,金属腔体的底部设置有套筒,套筒的底部设置有金属出口电极,套筒的内腔设置有四极杆组,四极杆组的外壁上下两端均套接有四极杆固定座,四极杆组的外侧套接有密封垫,密封垫位于上端四极杆固定座的上方,且密封垫嵌合安装在套筒的顶部,密封垫的顶部设置有金属隔片电极,金属隔片电极的顶部设置有金属聚焦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增大离子传输效率,减少进入下级真空中性分子量,增大仪器灵敏度的同时,减轻后级真空负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
本技术涉及质谱离子传输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
技术介绍
质谱仪主要是利用离子源将待检测的中性样品电离,进而利用电磁场分析样品离子质荷比的工具,质谱仪作为现代分析仪器的代表,在医学、化学、环境生物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质谱仪由真空系统、离子源系统、离子传输系统、质量分析器系统组成,离子传输系统用来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传入后级质量分析器,离子传输系统离子传输率大小直接影响仪器的检测灵敏度。现有大气压接口传输系统多采用单管结构,且不是离轴结构,离子传输率低,后级真空负载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增大离子传输效率,减少进入下级真空中性分子量,增大仪器灵敏度的同时,减轻后级真空负载。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包括多管离子传输管,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的外侧从到到下依次设置有不锈钢锥形口、绝缘垫、金属固定座和金属腔体,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块,所述加热块的顶部与不锈钢锥形口的内腔顶部相连接,且加热块的底部贯穿绝缘垫和金属固定座的内腔伸入金属腔体的内腔;所述金属腔体的底部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底部设置有金属出口电极,所述套筒的内腔设置有四极杆组,所述四极杆组的外壁上下两端均套接有四极杆固定座,所述四极杆组的外侧套接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位于上端四极杆固定座的上方,且密封垫嵌合安装在套筒的顶部,所述密封垫的顶部设置有金属隔片电极,所述金属隔片电极的顶部设置有金属聚焦电,且金属聚焦电极位于多管离子传输管的底部;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的上表面固接有不锈钢毛细管,且不锈钢毛细管的下表面贯穿多管离子传输管的下表面;所述加热块上的中心处开设有毛细管固定孔,所述金属聚焦电极上的中心处开设有聚焦孔,所述金属隔片电极上的中心处开设有隔孔。优选地,上述用于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中,所述不锈钢毛细管的内径为50um~1000um,所述不锈钢毛细管的数量为四组,且四组不锈钢毛细管在多管离子传输管上呈环形阵列排布,所述不锈钢毛细管与金属隔片电极不同心,通过光子和气体中性分子不受电场控制,光子会打在电极壁上,从而消除了下级光子干扰。优选地,上述用于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中,所述密封垫采用绝缘材料制作而成,便于对金属隔片电极的固定和绝缘。优选地,上述用于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中,所述金属隔片电极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级真空,用来隔绝前后真空度,保证离子束和少许中性分子通过金属隔片电极上的隔孔进入下级。优选地,上述用于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中,所述四极杆固定座采用PEEK绝缘材料制作而成,便于将四极杆组固定在套筒中。优选地,上述用于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中,所述四极杆组由四根不锈钢杆组成,通过其上施加一定的射频和直流形成四极场,离子束在四极场作用下,聚焦并传输至金属出口电极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采用多组不锈钢毛细管偏离轴心配合,即通过不锈钢毛细管与金属隔片电极不同心,避免了中性分子和光子直接进入下级真空,中性分子与下级真空进入口不在同一轴线,更容易被泵体抽走,从而只有少量的中性分子进入下级,减轻了真空负载,外来光子也由于离子结构而打在电极壁上,从而避免直射入下级系统,减少了光子打在检测器上的干扰噪音,增强了仪器信号灵敏度,离子束在电场作用下,通过聚焦孔汇聚至轴心传输,不受偏离轴心的干扰,保证了离子通过率。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多管离子传输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2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不锈钢锥形口的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本技术的不锈钢锥形口的结构示意图二;图6为本技术的加热块的结构示意图一;图7为本技术的加热块的结构示意图二;图8为本技术的绝缘垫的结构示意图一;图9为本技术的绝缘垫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0为本技术的金属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1为本技术的金属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2为本技术的金属腔体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3为本技术的金属腔体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4为本技术的金属聚焦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5为本技术的金属聚焦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6为本技术的金属隔片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7为本技术的金属隔片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8为本技术的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9为本技术的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0为本技术的四极杆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1为本技术的四极杆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2为本技术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3为本技术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4为本技术的四极杆组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5为本技术的四极杆组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6为本技术的金属出口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7为本技术的金属出口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多管离子传输管,2-不锈钢锥形口,3-加热块,4-绝缘垫,5-金属固定座,6-金属腔体,7-金属聚焦电极,8-金属隔片电极,9-密封垫,10-四极杆固定座,11-套筒,12-四极杆组,13-离子孔,14-金属出口电极,15-不锈钢毛细管,16-毛细管固定孔,17-聚焦孔,18-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7所示,一种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包括多管离子传输管1,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外侧从到到下依次设置有不锈钢锥形口2、绝缘垫4、金属固定座5和金属腔体6,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块3,加热块3的顶部与不锈钢锥形口2的内腔顶部相连接,且加热块3的底部贯穿绝缘垫4和金属固定座5的内腔伸入金属腔体6的内腔,金属腔体6的底部设置有套筒11,套筒11的底部设置有金属出口电极14,套筒11的内腔设置有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包括多管离子传输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外侧从到到下依次设置有不锈钢锥形口(2)、绝缘垫(4)、金属固定座(5)和金属腔体(6),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块(3),所述加热块(3)的顶部与不锈钢锥形口(2)的内腔顶部相连接,且加热块(3)的底部贯穿绝缘垫(4)和金属固定座(5)的内腔伸入金属腔体(6)的内腔;/n所述金属腔体(6)的底部设置有套筒(11),所述套筒(11)的底部设置有金属出口电极(14),所述套筒(11)的内腔设置有四极杆组(12),所述四极杆组(12)的外壁上下两端均套接有四极杆固定座(10),所述四极杆组(12)的外侧套接有密封垫(9),所述密封垫(9)位于上端四极杆固定座(10)的上方,且密封垫(9)嵌合安装在套筒(11)的顶部,所述密封垫(9)的顶部设置有金属隔片电极(8),所述金属隔片电极(8)的顶部设置有金属聚焦电极(7),且金属聚焦电极(7)位于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底部;/n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上表面固接有不锈钢毛细管(15),且不锈钢毛细管(15)的下表面贯穿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下表面;/n所述加热块(3)上的中心处开设有毛细管固定孔(16),所述金属聚焦电极(7)上的中心处开设有聚焦孔(17),所述金属隔片电极(8)上的中心处开设有隔孔(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管离轴大气压接口,包括多管离子传输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外侧从到到下依次设置有不锈钢锥形口(2)、绝缘垫(4)、金属固定座(5)和金属腔体(6),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外侧设置有加热块(3),所述加热块(3)的顶部与不锈钢锥形口(2)的内腔顶部相连接,且加热块(3)的底部贯穿绝缘垫(4)和金属固定座(5)的内腔伸入金属腔体(6)的内腔;
所述金属腔体(6)的底部设置有套筒(11),所述套筒(11)的底部设置有金属出口电极(14),所述套筒(11)的内腔设置有四极杆组(12),所述四极杆组(12)的外壁上下两端均套接有四极杆固定座(10),所述四极杆组(12)的外侧套接有密封垫(9),所述密封垫(9)位于上端四极杆固定座(10)的上方,且密封垫(9)嵌合安装在套筒(11)的顶部,所述密封垫(9)的顶部设置有金属隔片电极(8),所述金属隔片电极(8)的顶部设置有金属聚焦电极(7),且金属聚焦电极(7)位于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底部;
所述多管离子传输管(1)的上表面固接有不锈钢毛细管(15),且不锈钢毛细管(15)的下表面贯穿多管离子传输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高升施月娥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蔚领知谱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