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9531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包括自下至上设置的底端面和出光面,以及连接于底端面和出光面之间的入光侧面和远光侧面;侧反固定结构,设置于导光板本体的远光侧面上;侧反结构,设置于侧反固定结构中,且与导光板本体粘接。通过在导光板本体上的远光侧面上设置侧反固定结构,进而在为导光板本体上粘接侧反结构时,先将侧反结构容置于侧反固定结构中,再与导光板本体的远光侧面粘接,进而将侧反结构收容于导光板本体内,避免侧反结构因导光板吸水膨胀后,或因摩擦碰撞等意外脱落,提升了侧反结构与导光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保障侧反结构对导光板本体的遮光效果,提升导光板的光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本技术涉及导光板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LEDTV(LED电视)等显示设备的显示背光技术高速发展,从产品的型态设计来看,超薄化、最优成本产品是各显示设备竞争对手的主要竞争点之一。为满足整机形态超薄化,高性价比,侧入式背光模组成为首选。对于高性价比侧入式背光模组,光效利用成为保质原则上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科学途径。现有的LGP(导光板)远光端端面(入光面以外的其他侧端面)会有部分光线出射,导致光效利用率下降。为了避免导光板的出现漏光问题,现有技术中在导光板的远光侧面上设置侧反结构,所述侧反结构可以将这部分光反射回导光板中重复利用,从而提升光效;但是,现有侧反结构一般都是通过胶水二次粘贴在导光板远光端端面,为了兼顾透过率,所述侧反结构与所述导光板的粘性无法做到最优;而且导光板在吸水后会发生膨胀,或者在搬运等过程中均会发生滑动,这就造成侧反结构因摩擦碰撞等导致概率性脱落,进而无法阻挡导光板漏光。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旨在解决现技术中导光板的侧反结构容易脱落的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自下至上设置的底端面和出光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底端面和出光面之间的入光侧面和远光侧面;侧反固定结构,所述侧反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所述远光侧面上;侧反结构,所述侧反结构设置于所述侧反固定结构中,且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粘接。进一步的,所述远光侧面包括顶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顶侧面与所述入光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左侧面和右侧面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顶侧面和入光侧面之间;所述侧反固定结构设置为固定沉槽,所述固定沉槽包括连通的第一固定沉槽、第二固定沉槽和第三固定沉槽;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沉槽设置于所述顶侧面上,自所述顶侧面朝向所述入光侧面的方向上延伸成型;所述第二固定沉槽设置于所述左侧面上,自所述左侧面朝向所述右侧面的方向上延伸成型;所述第三固定沉槽设置于所述右侧面上,自所述右侧面朝向所述左侧面的方向上延伸成型。进一步的,所述侧反结构的厚度小于所述固定沉槽的延伸深度。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沉槽的延伸深度为0.3mm±0.01mm;所述固定沉槽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设置有第一槽壁,所述第一槽壁的厚度为0.2mm±0.01mm;所述固定沉槽与所述底端面之间的设置有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壁的厚度为0.2mm±0.01mm。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沉槽中的槽口处设置有限位梁,且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槽口在限位梁处的尺寸小于所述侧反结构的高度;其中,所述侧反结构设置于所述限位梁和所述固定沉槽的槽底之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梁背离所述槽底的一侧设置有圆角或倒角;所述限位梁靠近所述槽底的端面与所述固定沉槽的槽壁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且所述槽壁位于所述限位梁与所述槽底之间的区域。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梁沿所述固定沉槽的槽壁一体延伸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梁包括第一限位梁和第二限位梁,所述第一限位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壁上,所述第二限位梁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梁上;所述第一限位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断口,所述第二限位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断口,所述第一断口与所述第二断口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正对设置或间隔交替设置。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自下至上设置的底端面和出光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底端面和出光面之间的入光侧面和远光侧面;侧反固定结构,所述侧反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远光侧面上;侧反结构,所述侧反结构设置于所述侧反固定结构中,且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粘接。通过在所述导光板本体上的远光侧面上设置侧反固定结构,进而在为所述导光板本体上粘接侧反结构时,先将所述侧反结构容置于所述侧反固定结构中,再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远光侧面粘接,进而将所述侧反结构收容于导光板本体内,有效的避免侧反结构因导光板吸水膨胀后,或者在搬运等过程中因摩擦碰撞等意外脱落,提升了侧反结构与所述导光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保障所述侧反结构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遮光效果,提升导光板的光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提供的导光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图2中B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提供的导光板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图4中C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提供的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提供的导光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提供的导光板的局部剖视变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图8中D部放大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中提供的导光板的另一视角剖视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中提供的导光板的另一视角剖视变形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中提供的导光板的另一视角剖视变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导光板;11、导光板本体;12、侧反结构;13、侧反固定结构;14、固定沉槽;15、限位梁;111、底端面;112、出光面;113、入光侧面;114、远光侧面;115、顶侧面;116、左侧面;117、右侧面;141、第一固定沉槽;142、第二固定沉槽;143、第三固定沉槽;144、第一槽壁;145、第二槽壁;146、槽口;147、槽底;151、圆角;153、第一限位梁;154、第二限位梁;155、第一断口;156、第二断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自下至上设置的底端面和出光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底端面和出光面之间的入光侧面和远光侧面;/n侧反固定结构,所述侧反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所述远光侧面上;/n侧反结构,所述侧反结构设置于所述侧反固定结构中,且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粘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自下至上设置的底端面和出光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底端面和出光面之间的入光侧面和远光侧面;
侧反固定结构,所述侧反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所述远光侧面上;
侧反结构,所述侧反结构设置于所述侧反固定结构中,且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远光侧面包括顶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顶侧面与所述入光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左侧面和右侧面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顶侧面和入光侧面之间;
所述侧反固定结构设置为固定沉槽,所述固定沉槽包括连通的第一固定沉槽、第二固定沉槽和第三固定沉槽;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沉槽设置于所述顶侧面上,自所述顶侧面朝向所述入光侧面的方向上延伸成型;
所述第二固定沉槽设置于所述左侧面上,自所述左侧面朝向所述右侧面的方向上延伸成型;
所述第三固定沉槽设置于所述右侧面上,自所述右侧面朝向所述左侧面的方向上延伸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反结构的厚度小于所述固定沉槽的延伸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沉槽的延伸深度为0.3mm±0.01mm;
所述固定沉槽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设置有第一槽壁,所述第一槽壁的厚度为0.2mm±0.01mm;
所述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旭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