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36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定位滑轨、轿厢外壳、牵引绳,定位滑轨设置于轿厢外壳两侧,牵引绳固定连接于轿厢外壳顶部,轿厢外壳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平台,支撑平台固定连接于急停器,支撑平台基于轿厢外壳底部为对称分布,第一缓冲套筒和第二缓冲套筒中心线重合,载人轿厢的外壁固定设置有承重块,承重块远离载人轿厢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穿接于第一缓冲套筒内部,且支撑杆的另一端穿接于第二缓冲套筒内部,支撑杆、载人轿厢和轿厢外壳相互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监控乘坐人员的重量来调度永磁铁和电磁铁之间的排斥力大小,进而线性实现缓冲作用,极大的保证了电梯的运行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
技术介绍
轿厢是电梯用以承载和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箱形空间。轿厢一般由轿底、轿壁、轿顶、轿门等主要部件构成。是电梯用来运载乘客或货物及其他载荷的轿体部件。吊顶通常为镜面不锈钢材料;轿底为2mm厚PVC大理石纹地或20mm厚大理石拼花。称量装置一般设在轿底,也有少数设在轿顶的上梁或者绳头板上。基本结构是在底梁上安装若干个微动开关(触点)或重量传感器,当置于弹性胶垫上的活络轿厢由于载荷增加向下位移时,触动微动开关发出信号,或由传感器发出与载荷相对应的连续信号,最基本的一个开关,在超载(超过额定载荷10%)时动作,使电梯门不能关闭,电梯也不能启动,同时发出声响和灯光信号(有些无灯光信号)。所以也称超载开关。现有技术中的电梯轿厢由于其结构的限制,导致其上人或者猛然上升时对承吊钢丝和转向轮的冲击力较大,进而增加安全事故的概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定位滑轨、轿厢外壳、牵引绳,所述定位滑轨设置于轿厢外壳两侧,所述牵引绳固定连接于轿厢外壳顶部,所述轿厢外壳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固定连接于急停器,所述支撑平台基于轿厢外壳底部为对称分布,所述急停器分布设置于定位滑轨外壁,所述急停器包括有急停卡钳和急停信号执行系统。进一步的,所述轿厢外壳的内部包括有载人轿厢、第一缓冲套筒和第二缓冲套筒,所述第一缓冲套筒和第二缓冲套筒为一端密封一端开口,所述第一缓冲套筒和第二缓冲套筒中心线重合,所述载人轿厢的外壁固定设置有承重块,承重块远离载人轿厢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穿接于第一缓冲套筒内部,且支撑杆的另一端穿接于第二缓冲套筒内部,所述支撑杆、载人轿厢和轿厢外壳相互平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套筒与第二缓冲套筒内部均设置有永磁铁和电磁铁,所述永磁铁和电磁铁相向设置且二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所述永磁铁和电磁铁两端与第一缓冲套筒与第二缓冲套筒内壁接触连接,所述永磁铁远离电磁铁端与支撑杆端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载人轿厢内部底板设置有重量监控板,所述重量监控板包括有压力液储存仓、升降板和控制电路系统,所述压力液储存仓内部设置有压力液,所述压力液储存仓的顶部设置有压力活塞套筒,所述压力活塞套筒与压力液储存仓连通,所述压力活塞套筒内部设置有压力活塞,所述压力活塞远离压力液端与升降板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液储存仓两端对称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内部设置有正极连通块和负极连通块,所述正极连通块和负极连通块之间电性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远离正极连通块和负极连通块端分别电性连接于电磁铁和动力电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用来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加以创新性的改进,同时增加其实际的使用效果。本技术通过在轿厢外壳内部固定设置的第一缓冲套筒和第二缓冲套筒,在第一缓冲套筒和第二缓冲套筒内部均设置有永磁铁和电磁铁,实际使用中通过永磁铁和电磁铁相互排斥能够对载人轿厢实现良好的缓冲减震作用,对于起吊绳和转向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极大的提高了电梯运行的安全性。本技术通过在载人轿厢内部底板设置有重量监控板,重量监控板包括有压力液储存仓、升降板和控制电路系统,压力液储存仓内部设置有压力液,压力液储存仓的顶部设置有压力活塞套筒,压力活塞套筒与压力液储存仓连通,压力活塞套筒内部设置有压力活塞,压力活塞远离压力液17端与升降板16固定连接,实际中能够将进入电梯内部人员的重量进行实时的监控,能够良好的控制永磁铁和电磁铁之间的排斥力大小,进而调整缓冲大小,有效的保证了电梯运行安全。本技术中,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通过监控乘坐人员的重量来调度永磁铁和电磁铁之间的排斥力大小,进而线性实现缓冲作用,极大的保证了电梯的运行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定位滑轨;2、轿厢外壳;3、牵引绳;4、支撑平台;5、急停器;6、急停卡钳;7、急停信号执行系统;8、载人轿厢;9、第一缓冲套筒;10、第二缓冲套筒;11、承重块;12、支撑杆;13、永磁铁;14、电磁铁;15、压力液储存仓;16、升降板;17、压力液;18、压力活塞套筒;19、压力活塞;20、连通管;21、正极连通块;22、负极连通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照图1-5,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定位滑轨1、轿厢外壳2、牵引绳3,定位滑轨1设置于轿厢外壳2两侧,牵引绳3固定连接于轿厢外壳2顶部,轿厢外壳2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平台4,支撑平台4固定连接于急停器5,支撑平台4基于轿厢外壳2底部为对称分布,急停器5分布设置于定位滑轨1外壁,急停器5包括有急停卡钳6和急停信号执行系统7。轿厢外壳2的内部包括有载人轿厢8、第一缓冲套筒9和第二缓冲套筒10,第一缓冲套筒9和第二缓冲套筒10为一端密封一端开口,第一缓冲套筒9和第二缓冲套筒10中心线重合,载人轿厢8的外壁固定设置有承重块11,承重块11远离载人轿厢8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一端穿接于第一缓冲套筒9内部,且支撑杆12的另一端穿接于第二缓冲套筒10内部,支撑杆12、载人轿厢8和轿厢外壳2相互平行。第一缓冲套筒9与第二缓冲套筒10内部均设置有永磁铁13和电磁铁14,永磁铁13和电磁铁14相向设置且二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永磁铁13和电磁铁14两端与第一缓冲套筒9与第二缓冲套筒10内壁接触连接,永磁铁13远离电磁铁14端与支撑杆12端固定连接。载人轿厢8内部底板设置有重量监控板,重量监控板包括有压力液储存仓15、升降板16和控制电路系统,压力液储存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定位滑轨(1)、轿厢外壳(2)、牵引绳(3),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滑轨(1)设置于轿厢外壳(2)两侧,所述牵引绳(3)固定连接于轿厢外壳(2)顶部,所述轿厢外壳(2)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平台(4),所述支撑平台(4)固定连接于急停器(5),所述支撑平台(4)基于轿厢外壳(2)底部为对称分布,所述急停器(5)分布设置于定位滑轨(1)外壁,所述急停器(5)包括有急停卡钳(6)和急停信号执行系统(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定位滑轨(1)、轿厢外壳(2)、牵引绳(3),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滑轨(1)设置于轿厢外壳(2)两侧,所述牵引绳(3)固定连接于轿厢外壳(2)顶部,所述轿厢外壳(2)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平台(4),所述支撑平台(4)固定连接于急停器(5),所述支撑平台(4)基于轿厢外壳(2)底部为对称分布,所述急停器(5)分布设置于定位滑轨(1)外壁,所述急停器(5)包括有急停卡钳(6)和急停信号执行系统(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外壳(2)的内部包括有载人轿厢(8)、第一缓冲套筒(9)和第二缓冲套筒(10),所述第一缓冲套筒(9)和第二缓冲套筒(10)为一端密封一端开口,所述第一缓冲套筒(9)和第二缓冲套筒(10)中心线重合,所述载人轿厢(8)的外壁固定设置有承重块(11),承重块(11)远离载人轿厢(8)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的一端穿接于第一缓冲套筒(9)内部,且支撑杆(12)的另一端穿接于第二缓冲套筒(10)内部,所述支撑杆(12)、载人轿厢(8)和轿厢外壳(2)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良电梯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套筒(9)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传驷
申请(专利权)人:黔东南州特种设备检验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