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6382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53
一种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根据海岸潮间带的水动力特点和水生物生活环境需求,进行布置组合设计,从海侧向内陆依次包括弧形离岸坝、人工潮汐池和水生植被种植区。包括以下步骤:对修复海域的水文、理化及生物因素进行生态调查分析,选定合适的潮间带生态修复区段范围;外凸的弧形离岸坝布置在平均潮位线和平均低潮线之间;在弧形离岸坝内侧开口范围布置若干潮汐池群;水生植被种植区布置在弧形离岸坝后方掩护区、平均潮位线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的滩地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确定了合理的设计参数指标,充分发挥各部分的功能,可广泛应用在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涉及到改善海岸潮间带生物生境的工程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潮间带是地球上海陆交界的地带,潮水涨退潮之间的区域。潮间带是人类亲近海洋最先接触的地方,也最容易遭受人类的破坏和侵占。近年来人类活动使潮间带生物种类及数量急剧减少,对海岸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潮间带具有高光照水平,可为藻类、植被光合作用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涨潮时能带来浮游生物以及海洋生物碎屑,陆域雨水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也在此沉积,使得沿海滩涂富含营养,可为潮间带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吸引了包括底栖生物、鱼虾、蟹类等水生物在此生活。这些水生物喜欢寄居在退潮时留下的潮池、潮沟或石块下方。因此潮间带修复工程人们常采用块石堆、人工礁体、人工潮汐池或具有生态价值的构筑物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境。但这些手段大都为微环境构建,生态效果改善不明显,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效果较好的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根据海岸潮间带的水动力特点和水生物生活环境需求,进行布置组合设计,从海侧向内陆依次包括弧形离岸坝、人工潮汐池和水生植被种植区等。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1)对修复海域的水文、理化及生物因素进行生态调查分析,选定合适的潮间带生态修复区段范围;(2)外凸的弧形离岸坝布置在平均潮位线和平均低潮线之间;(3)在弧形离岸坝内侧开口范围布置若干潮汐池群;(4)水生植被种植区布置在弧形离岸坝后方掩护区、平均潮位线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的滩地上。可选地,步骤(1)中,所述潮间带生态修复区段选择受人类的破坏、侵占的区段,或选择受自然侵蚀,生态环境较差的区段。可选地,步骤(2)中,所述外凸的弧形形状为120~180度的圆弧形或椭圆弧形。所述外凸的弧形离岸坝两端设在平均潮位线处。所述外凸的弧形内侧开口宽度取0.8~1.5倍潮间带宽度。两段弧形离岸坝之间设置口门以便涨落潮流在此汇集形成潮沟,方便水生物进出;优选地,所述口门宽度为0.2~0.5倍潮间带宽度。所述弧形离岸坝设置使得离岸坝内侧得到掩护、减弱水动力,促进泥沙淤积和植被繁育;退潮时离岸坝也可截留一部分潮水、浮游生物及海洋生物碎屑,使离岸坝内侧形成一个大型浅水潮池,改善潮间带生物的生活条件;优选地,所述坝顶高程取平均潮位加0~0.5m。步骤(2)中,所述弧形离岸坝的坝体中设置有空隙可吸引附着水生物在其中寄居;优选地,所述弧形离岸坝采用砂袋、块石或人工块体构建。可选地,步骤(3)中,所述各潮汐池群之间的间距为0.1~0.3倍潮间带宽度;和/或,所述各潮汐池群由多个2~20m大小的人工潮汐池按梅花形或蜂窝形紧密排列在一起。所述潮汐池可蓄水及淤留泥沙、退潮后形成有水洼,为潮间带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优选地,所述潮汐池围堰高度为0.5~1.0m。所述各潮汐池采用砂袋、块石或混凝土结构围成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状。可选地,步骤(4)中,所述水生植被种植区设置在弧形离岸坝后方掩护区、平均潮位线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的滩地上。所述水生植被种植区的范围根据弧形离岸坝的掩护效果,选择在淤积效果较好的区域,正向来浪时宜布置在离岸坝正后方,斜向来来浪时宜布置在离岸坝斜后方;优选地,所述水生植被种植区为半圆区域。所述水生植被种植区布置在半圆区域内;和/或,所述水生植被中的植被为耐盐碱的品种,优选地,为红树林、芦苇、柽柳、碱蓬或海草床。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获得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布置弧形离岸坝不仅起到常规离岸坝减弱沿岸水动力、促进泥沙淤积、增加海岸防护能力的作用。与常规离岸坝相比,弧形离岸坝退潮时也可截留一部分潮水、浮游生物及海洋生物碎屑,使离岸坝内侧形成一个大型浅水潮池,改善水生物的生活条件,同时内部设置的小型潮汐池群和水生植被种植区也能为潮间带生物,如藻类、贝类、甲壳类、棘皮动物、鱼类等提供更多生存空间。本专利技术方法确定了合理的设计参数指标,充分发挥各部分的功能,可广泛应用在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A-A’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意在解决传统技术中,人工礁体或构筑物布置大都为微环境构建,不能适应海岸潮间带的水动力特点和水生物生活环境需求、生态效果改善不明显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所述工程主要包括弧形离岸坝100、口门200、潮汐池群300、人工潮汐池310、水生植被种植区400。2、实施步骤步骤1:对修复海域的水文、理化及生物因素进行生态调查分析,选定合适的潮间带生态修复区段范围。步骤2:在平均潮位线和平均低潮线之间按一定间距布置外凸的弧形离岸坝100。(1)弧形离岸坝100优选120~180度的圆弧形或椭圆弧形,圆弧形或椭圆弧形的两端设在平均潮位线处,弧顶设在平均低潮线外侧、大潮低潮线以上。弧形离岸坝内侧开口宽度约为0.8~1.5倍潮间带宽度。(2)两段弧形离岸坝100之间留出0.2~0.5倍潮间带宽度的口门200,让涨落潮流在此汇集形成潮沟,方便水生物进出。(3)弧形离岸坝100顶高程取平均潮位加0~0.5m,可使离岸坝内侧得到掩护、减弱水动力,促进泥沙淤积和植被繁育;退潮时离岸坝也可截留一部分潮水、浮游生物及海洋生物碎屑,使离岸坝内侧形成一个大型浅水潮池,改善潮间带生物的生活条件。(4)弧形离岸坝100可采用砂袋、块石和人工块体等材料构建,其坝体空隙可吸引附着生物和鱼虾蟹等水生物在此寄居。步骤3:在弧形离岸坝100内侧开口范围按一定间距布置若干小型潮汐池群300。(1)小型潮汐池群300由多个2~20m大小的人工潮汐池310按梅花形或蜂窝形紧密排列在一起。小型潮汐池群300布置间距可取0.1~0.3倍潮间带宽度。(2)人工潮汐池310可采用砂袋、块石或混凝土结构围成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状。人工潮汐池围堰高度约0.5~1.0m,可蓄水及淤留泥沙,退潮后形成有水洼,为潮间带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步骤4:在弧形离岸坝后方掩护区、平均潮位线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的滩地上设置耐盐碱的水生植被种植区400。(1)植被种植区400的范围根据弧形离岸坝100的掩护效果,选择在淤积效果较好的区域,具体可采用潮流泥沙模型分析确定。一般地,正向来浪时宜布置在离岸坝正后方,斜向来来浪时宜布置在离岸坝斜后方。水生植被种植区400为半圆区域。(2)水生植被可根据地理环境,选择红树林、芦苇、柽柳、碱蓬或海草床等植被。上述相关说明以及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海岸潮间带的水动力特点和水生物生活环境需求,进行布置组合设计,从海侧向内陆依次包括离岸坝、潮汐池和水生植被种植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海岸潮间带的水动力特点和水生物生活环境需求,进行布置组合设计,从海侧向内陆依次包括离岸坝、潮汐池和水生植被种植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修复海域的水文、理化及生物因素进行生态调查分析,选定合适的潮间带生态修复区段范围;
(2)所述离岸坝布置在平均潮位线和平均低潮线之间;
(3)在所述离岸坝内侧开口范围布置潮汐池;
(4)水生植被种植区布置在弧形离岸坝后方掩护区、平均潮位线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的滩地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潮间带生态修复区段选择受人类的破坏、侵占的区段,或选择受自然侵蚀,生态环境较差的区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离岸坝为外凸的弧形,形状为120~180度的圆弧形或椭圆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外凸的弧形离岸坝两端设在平均潮位线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外凸的弧形内侧开口宽度取0.8~1.5倍潮间带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两段弧形离岸坝之间设置口门以便涨落潮流在此汇集形成潮沟,方便水生物进出;优选地,所述口门宽度为0.2~0.5倍潮间带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岸潮间带生态修复工程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弧形离岸坝设置使得离岸坝内侧得到掩护、减弱水动力,促进泥沙淤积和植被繁育;退潮时离岸坝也可截留一部分潮水、浮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东海董永福田鹏丁洁李轶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