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1479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上模、驱动上模的上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下模以及驱动下模的下驱动机构;所述下模设置有与锅体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凸起部,所述上模设置有与锅体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凹陷部以及设置在凹陷部四周的圆环状的定位部;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上模与下模之间;所述支撑板靠近上模一侧设置有圆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直径等于定位部外圈的直径,所述限位槽的深度等于锅体的壁厚;所述限位槽中间设置有供凸起部通过的圆形的通孔;所述凸起部与下模之间设置有延展部,所述延展部的高度等于通孔的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锅具加工成型
,尤其涉及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冲压工艺生产锅体是一种制锅的常见工艺,其采用冲压成型模具,该模具一般包括能够相对移动的上模和下模、用于放置板材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限定板材的位置的定位标线,现有的采用人工放置板材的方式时,需要手动去将板材比齐定位标线放置,不仅效率低,而且在操作者疲劳后,就容易出错,导致锅体成型效果差,严重影响成品率;同时在冲压时,金属板的边没有固定,容易在冲压过程中出现位置偏移的情况,导致成型的锅体变压形状不一,需要后期再加工且增大磨边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上模、驱动上模的上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下模以及驱动下模的下驱动机构;所述下模设置有与锅体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凸起部,所述上模设置有与锅体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凹陷部以及设置在凹陷部四周的圆环状的定位部;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上模与下模之间;所述支撑板靠近上模一侧设置有圆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直径等于定位部外圈的直径,所述限位槽的深度等于锅体的壁厚;所述限位槽中间设置有供凸起部通过的圆形的通孔;所述凸起部与下模之间设置有延展部,所述延展部的高度等于通孔的深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撑板靠近上模一侧设置有圆形的辅助槽,所述限位槽设置在辅助槽内且同轴设置;所述上模设置有与辅助槽相配合的凸台,所述凹陷部设置在凸台上且同轴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辅助槽设置为倒圆台状,所述凸台设置为与之对应的倒圆台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辅助槽槽底与槽壁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限位槽的槽底设置有突出于槽底面的下条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条纹设置为圆环状,且与限位槽同轴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凸台与下条纹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上条纹,所述上条纹与下条纹形状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限位槽,将加工锅体用的金属板放置到限位槽内,起到对金属板限位的作用,避免采用人工对准标记线误差较大导致锅体边角形状不一的情况,减少后序加工步骤及难度;通过定位部与限位槽配合使用,将金属板夹紧、避免在冲压过程中金属板的边沿出现位置偏移,影响锅体正常成型;通过设置限位槽的深度等于锅体的壁厚以及高度等于通孔的深度的延展部消除增加支撑板和限位槽对锅体成型尺寸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机架10,上模20,凹陷部21,定位部22,凸台23,下模30,凸起部31,延展部32,支撑板40,限位槽41,通孔42,辅助槽4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包括机架10、设置在机架10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上模20、驱动上模20的上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10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下模30以及驱动下模30的下驱动机构;所述下模30设置有与锅体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凸起部31,所述上模20设置有与锅体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凹陷部21以及设置在凹陷部21四周的圆环状的定位部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10上的支撑板40,所述支撑板40设置在上模20与下模30之间;所述支撑板40靠近上模20一侧设置有圆形的限位槽41,所述限位槽41的直径等于定位部22外圈的直径,所述限位槽41的深度等于锅体的壁厚;所述限位槽41中间设置有供凸起部31通过的圆形的通孔42;所述凸起部31与下模30之间设置有延展部32,所述延展部32的高度等于通孔42的深度。在模具进行加工时,先将金属板放置到限位槽41内,刷油,再通过上驱动机构控制上模20下移,定位部22与限位槽41配合将金属板压紧,再通过下驱动机构控制下模30上移,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通过设置限位槽41,将加工锅体用的金属板放置到限位槽41内,起到对金属板限位的作用,避免采用人工对准标记线误差较大导致锅体边角形状不一的情况,减少后序加工步骤及难度;通过定位部22与限位槽41配合使用,将金属板夹紧、避免在冲压过程中金属板的边沿出现位置偏移,影响锅体正常成型;通过设置限位槽41的深度等于锅体的壁厚以及高度等于通孔42的深度的延展部32消除增加支撑板40和限位槽41对锅体成型尺寸的影响。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40靠近上模20一侧设置有圆形的辅助槽43,所述限位槽41设置在辅助槽43内且同轴设置;所述上模20设置有与辅助槽43相配合的凸台23,所述凹陷部21设置在凸台23上且同轴设置;通过设置辅助槽43便于将金属板放置到限位槽41内,避免因限位槽41深度太浅导致未完全放入,降低操作难度以及出错概率。所述辅助槽43设置为倒圆台状,所述凸台23设置为与之对应的倒圆台状;扩大了辅助槽43入口的面积,使得更容易放入金属板,同时金属板进入到辅助槽43内后再重力的作用下会自动对齐限位槽41的位置,避免人工对齐位置,进一步降低了操作难度以及出错概率。所述辅助槽43槽底与槽壁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20°;槽底与槽壁之间的夹角越靠近90°时,金属板越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进入限位槽41内,但是辅助槽43的开口越小,不易于操作员将金属板放入辅助槽43内;槽底与槽壁之间的夹角越靠近180°时,辅助槽43的开口越大、更容易操作员将金属板放入到辅助槽43内,但是金属板不易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入限位槽41内;在120°时金属板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入限位槽41内,同时操作员也容易将金属板放入到辅助槽43内。所述限位槽41的槽底设置有突出于槽底面的下条纹;通过条纹的作用增大金属板与限位槽41的摩擦力,防止在冲压过程中,处在限位槽41内的金属板发生偏位导致锅体边沿变形。所述下条纹设置为圆环状,且与限位槽41同轴设置;使得冲压后的锅体边沿出现若干道环状条纹,从而便于后序切边、磨边等对锅体边沿加工的工序,不用再进行测量标记。所述凸台23与下条纹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上条纹,所述上条纹与下条纹形状相同;上条纹与下条纹配合增大金属板与限位槽41、定位部22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使得锅体边沿两面都有环状条纹,便于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包括机架(10)、设置在机架(10)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上模(20)、驱动上模(20)的上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10)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下模(30)以及驱动下模(30)的下驱动机构;所述下模(30)设置有与锅体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凸起部(31),所述上模(20)设置有与锅体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凹陷部(21)以及设置在凹陷部(21)四周的圆环状的定位部(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10)上的支撑板(40),所述支撑板(40)设置在上模(20)与下模(30)之间;所述支撑板(40)靠近上模(20)一侧设置有圆形的限位槽(41),所述限位槽(41)的直径等于定位部(22)外圈的直径,所述限位槽(41)的深度等于锅体的壁厚;所述限位槽(41)中间设置有供凸起部(31)通过的圆形的通孔(42);所述凸起部(31)与下模(30)之间设置有延展部(32),所述延展部(32)的高度等于通孔(42)的深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包括机架(10)、设置在机架(10)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上模(20)、驱动上模(20)的上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10)上且能够上下移动的下模(30)以及驱动下模(30)的下驱动机构;所述下模(30)设置有与锅体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凸起部(31),所述上模(20)设置有与锅体外壁形状相匹配的凹陷部(21)以及设置在凹陷部(21)四周的圆环状的定位部(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10)上的支撑板(40),所述支撑板(40)设置在上模(20)与下模(30)之间;所述支撑板(40)靠近上模(20)一侧设置有圆形的限位槽(41),所述限位槽(41)的直径等于定位部(22)外圈的直径,所述限位槽(41)的深度等于锅体的壁厚;所述限位槽(41)中间设置有供凸起部(31)通过的圆形的通孔(42);所述凸起部(31)与下模(30)之间设置有延展部(32),所述延展部(32)的高度等于通孔(42)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炒锅锅体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0)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战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金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