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0309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菌类的出菇管理阶段向菌类所处的培育菇房内补充实时产生的气态二氧化碳;气态二氧化碳伴随着换气的空气进入至菇房,随着承载有培养包的放置架均匀分散在菇房中与菌类接触;该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可控的提供碳源,保证出菇过程中食用菌有效获得碳源,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培育
,特别是涉及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
技术介绍
食用菌的工厂化培育是指利用制冷设施在冷库里进行培养和出菇,一般生产的都是中低温型的中高档品种,可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工厂式生产,完全人为控温、控湿、控光、控气管理食用菌菌丝培养和出菇的小气候环境,生产效率高,周期短,利润也较高,但是前期投资比较大,需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在食用菌的生长过程碳源有效影响所得食用菌的产量以及品质,传统的栽培种多是通过培养基质提供食用菌所需的碳源,成分不足,且当后续出菇阶段无法大量补充碳源,无法显著提高食用菌的产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该专利技术有效可控的提供碳源,保证出菇过程中食用菌有效获得碳源,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菌类的出菇管理阶段向菌类所处的培育菇房内补充实时产生的气态二氧化碳;气态二氧化碳伴随着换气的空气进入至菇房,随着承载有培养包的放置架均匀分散在菇房中与菌类接触。优选所述菇房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1000mg/kg至5000mg/kg。本专利技术有效保证菇房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定程度上补充菌类生产所需碳源,提高菌类的产量。优选所述菇房底部设置有一二氧化碳循环管道,二氧化碳循环管道包括水平铺设在放置架下方的进气管和竖直设置的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竖直方向连通于气态二氧化碳供应管道;气态二氧化碳供应管道中的压强较二氧化碳循环管道中压强小,菇房中底部未被使用的二氧化碳在供应管道中压强与循环管道中压强差的驱动下进入循环管道升起至放置架上方的供应管道形成二氧化碳的循环。本专利技术无需额外动力实现了菇房中二氧化碳缓慢的内循环,有效的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同时避免了气流对菌类生长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在菇房的整个立体空间内,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较空气密度大容易沉积在菇房底部的特点,结合二氧化碳进气管道中压强较小的特点,通过二氧化碳循环管道实现二氧化碳的内循环,保证菇房中每一层菌类在动态稳定供应的二氧化碳中充分吸收二氧化碳,提高菌类的产量。优选所述放置架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别设置有水平换气管和竖直换气管,所述水平换气管和竖直换气管分别与换气单元管道连通。进一步优选,多根水平换气管并联与一根竖直换气管,自然的,随着放置架由高至低,水平换气管喷出的二氧化碳也是从多变少;随着时间,二氧化碳逐层降低至菇房底部,进入至二氧化碳循环管道。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换气管的出气侧为平面,所述水平换气管的出气侧均匀设置有出气孔。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设置有效保证二氧化碳均匀出气,保证在放置架的每一层均可获得均匀等量二氧化碳。优选实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甲醇或者乙醇燃烧所得。在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菇房的空间计算目标浓度的二氧化碳需要燃烧甲醇或者乙醇的量,防止二氧化碳的不足或者过量,整个补充碳源的过程可控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本专利技术通过燃烧获得二氧化碳浓度高细菌少,产量可控,便于调控。优选实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至缓存罐,缓存罐的下方连通换气单元;二氧化碳经空气稀释后经竖直换气管和水平换气管进入至菇房内。二氧化碳补充和调控方便,利于菌类的工业化培育。优选所述菇房内还装有多个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单元,每个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单元信号连接于控制单元。本专利技术在放置架的每一层均设置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单元,有效的计算和监控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菌类产量的影响,提高工厂化培育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实时获得二氧化碳均匀的分散进入至菇房的整个立体空间内,利于培育的菌类与二氧化碳接触,在出菇的过程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自身的物质,提高菌类产量;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菌类培育的工厂化,二氧化碳补充可控。从而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菇房中二氧化碳内循环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水平换气管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水平换气管的仰视图。图中:菇房100;放置架1;水平换气管11;竖直换气管12;出气孔111;循环管道2;进气管21;回气管22;供应管道3;供应单元4;换气单元5;检测单元6;控制单元7。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如图1所示,菌类的出菇管理阶段向菌类所处的培育菇房100内补充实时产生的气态二氧化碳;气态二氧化碳伴随着换气的空气进入至菇房100,随着承载有培养包的放置架1均匀分散在菇房100中与菌类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菇房100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1000mg/kg至5000mg/kg。本专利技术有效保证菇房100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定程度上补充菌类生产所需碳源,提高菌类的产量。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菇房100包括二氧化碳供应单元4,供应单元4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供应管道3进入至菇房100内;供应管道3连通至放置架1;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置架1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别设置有水平换气管11和竖直换气管12,补充二氧化碳的供应管道3连通竖直换气管12,竖直换气管12道分别并联于不同高度的水平换气管11;自然的,随着放置架1由高至低,水平换气管11喷出的二氧化碳也是从多变少;随着时间,二氧化碳逐层降低至菇房100底部,进入至二氧化碳循环管道2。二氧化碳循环管道2包括水平铺设在放置架1下方的进气管21和竖直设置的回气管22;所述回气管22竖直方向连通于气态二氧化碳供应管道3;气态二氧化碳供应管道3中的压强较二氧化碳循环管道2中压强小,菇房100中底部未被使用的二氧化碳在供应管道3中压强与循环管道2中压强差的驱动下进入循环管道2升起至放置架1上方的供应管道3形成二氧化碳的循环。本专利技术无需额外动力实现了菇房100中二氧化碳缓慢的内循环,有效的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同时避免了气流对菌类生长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在菇房100的整个立体空间内,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较空气密度大容易沉积在菇房100底部的特点,结合二氧化碳供应管道3中压强较小,连通进气管道和循环管道2实现二氧化碳的内循环,保证菇房100中每一层菌类在动态稳定供应的二氧化碳中充分吸收二氧化碳,提高菌类的产量。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换气管11的出气侧为平面,所述水平换气管11的出气侧均匀设置有出气孔111。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设置有效保证二氧化碳均匀出气,保证在放置架1的每一层均可获得均匀等量二氧化碳。本实施例中实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甲醇或者乙醇燃烧所得。在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菇房100的空间计算目标浓度的二氧化碳需要燃烧甲醇或者乙醇的量,防止二氧化碳的不足或者过量,整个补充碳源的过程可控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本专利技术通过燃烧获得二氧化碳浓度高细菌少,产量可控,便于调控。本实施例中实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至供应单元4,供应单元4的下方连通换气单元5;二氧化碳经空气稀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菌类的出菇管理阶段向菌类所处的培育菇房内补充实时产生的气态二氧化碳;气态二氧化碳伴随着换气的空气进入至菇房,随着承载有培养包的放置架均匀分散在菇房中与菌类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菌类的出菇管理阶段向菌类所处的培育菇房内补充实时产生的气态二氧化碳;气态二氧化碳伴随着换气的空气进入至菇房,随着承载有培养包的放置架均匀分散在菇房中与菌类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菇房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1000mg/kg至5000mg/kg。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菇房包括二氧化碳供应单元,供应单元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供应管道进入至菇房内;供应管道连通至放置架;所述放置架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别设置有水平换气管和竖直换气管,补充二氧化碳的供应管道连通竖直换气管,竖直换气管道分别并联于不同高度的水平换气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培育菌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菇房底部设置有一二氧化碳循环管道,二氧化碳循环管道包括水平铺设在放置架下方的进气管和竖直设置的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竖直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石古李晓李水琳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挺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