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球孢白僵菌BD01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879567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球孢白僵菌BD01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应用,涉及害虫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菌株已进行生物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No.2146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球孢白僵菌BD01的杀虫谱广泛,对落叶松八齿小蠹、榆小蠹、松大蚜、美国白蛾、落叶松毛虫、双条杉天牛及光肩星天牛都有较显著的杀伤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所述球孢白僵菌BD01菌株的孢子粉的制剂,达到国家标准GB/T2586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球孢白僵菌BD01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害虫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一株球孢白僵菌BD01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华北落叶松隶属松科(Pinaceae Lindl.),落叶松属(LarixMill.),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高山树种,分布在海拔1600~2800米,其优点为生长迅速,木质坚韧,对不良气候的抵抗力强。这种木材呈淡褐色或淡黄色,可作为桥梁,建筑,家具以及木材工业原料使用,树干部分可采集树脂,树皮部分可提炼栲胶。同时,因其生长特性可作为高山地区的林分更新和荒山造林树种,在燕山北部山地作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被大量种植,其种植面积占所有人工林总面积的90%,具有珍贵的原料价值,重要的经济价值以及多样的生态价值。
[0003]落叶松八齿小蠹通过在树皮下筑道,危害树木韧皮部,导致树势削弱,严重时树木枯死,是华北落叶松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主要危害伐倒木和濒死木,在大爆发时期对健康木和半健康木也造成危害。目前针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防治主要以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为主,既费时费力又易对环境产生破坏,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治药剂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D01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应用,所述菌株经发酵后获得的孢子粉杀虫谱广,可用于绿色防控落叶松八齿小蠹和其他多种害虫。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D01菌株,所述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463。
[0007]优选的,所述BD01菌株的ITS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BD01菌株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所述BD01菌株的孢子接种到PDB液体培养基上进行液体发酵12~48h,得液体发酵液;所述液体发酵的温度为26℃;
[0009](2)将所述液体发酵液接种到大米固体培养基上,以KNO3为氮源进行26℃恒温发酵10~25d,对发酵产生的菌米进行分离纯化,得孢子粉;
[0010]所述大米固体培养基中包括大米和大豆色拉油所述大豆色拉油的质量为大米质量的0.5%。
[0011]优选的,步骤(1)所述液体发酵时,孢子接种量为107个/ml,且在进行所述液体发酵时伴随震荡,震荡频率为100~200r/min。
[0012]优选的,步骤(1)所述PDB液体培养基的体积为进行液体发酵装置体积的20~44%。
[0013]优选的,步骤(2)所述接种的液体发酵液体积为所述大米固体培养基体积的5~
25%;
[0014]所述KNO3的质量为所述大米固体培养基质量的0.1~0.4%。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BD01菌株或利用上述发酵方法得到的孢子粉在防控林业常见害虫中的应用。
[0016]优选的,所述林业常见害虫包括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榆小蠹(Scolytus multistriatus)、松大蚜(Cinara pinitabulaeformis)、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双条杉天牛(Semunotus bifasliatus)和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防治林业常见害虫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的有效成分包括利用上述发酵方法得到的孢子粉,且所述孢子粉的质量为所述制剂质量的30%。
[0018]优选的,所述制剂的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球孢白僵菌BD01菌株,所述菌株分离自野外采集的落叶松八齿小蠹僵虫体上,经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确定从落叶松八齿小蠹僵虫体上分离的真菌为球孢白僵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采用浸渍法与喷雾法测定球孢白僵菌BD01的杀虫谱,首先采用浸渍法测定球孢白僵菌BD01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致病性,发现接种7d后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
×
108、1
×
107、1
×
106、1
×
105、1
×
104个/mL)处理下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19%、94.28%、85.34%、82.06%、68.08%;接种最高浓度1
×
107个/mL孢子悬浮液各试虫7d的校正死亡率为:榆小蠹(成虫)89.25%,松大蚜(成虫)69.12%,美国白蛾(幼虫)63.74%,落叶松毛虫(幼虫)57.45%,双条杉天牛(幼虫)73.86%,光肩星天牛(成虫)10.26%。
[0020]本专利技术通过测定孢子粉与不同种类及含量载体、润湿剂、分散剂混合后的产孢量、萌发率、溶解时间和悬浮率,得到球孢白僵菌BD01可湿性粉剂配方为孢子粉30%,剂型达到国家标准GB/T25864

2010要求。
[0021]生物保藏信息
[0022]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D01菌株,于2021年01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具体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463。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BD01菌株的形态特征,其中a表示菌落形态,b表示分生孢子结构,c表示菌丝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D01菌株,所述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463。
[0025]本专利技术所述BD0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如图1所示,在生长10d后菌株正面呈乳白色,绒毛状,背面呈浅黄色,菌株产孢结构为“之”字形,分生孢子近似圆球状,根据真菌鉴定手册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球孢白僵菌;且所述BD01菌株的ITS序列优选如SEQ ID NO.1所示,该菌株与球孢白僵菌具有较高同源性,相似度高达99.62%,结合形态学鉴定结
果,最终确定BD01菌株为球孢白僵菌。
[0026]本专利技术所述BD01菌株的菌丝可在PDA、PPDA、SDAY和SMAY四种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的直径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但白僵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有所不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较好,在10d时菌丝长度与PPDA培养基、SDAY培养基和SMAY培养基相比差异显著,在SMAY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最差;所述白僵菌BD01菌株的菌丝在15~30℃范围内均可生长,在20~25℃区间内,白僵菌菌丝的生长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5℃,10d时的菌丝直径与其他温度相比差异显著,35℃时未见白僵菌菌丝生长;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D01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46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BD01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BD01菌株的ITS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3.权利要求1或2所述BD01菌株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所述BD01菌株的孢子接种到PDB液体培养基上进行液体发酵12~48h,得液体发酵液;所述液体发酵的温度为26℃;(2)将所述液体发酵液接种到大米固体培养基上,以KNO3为氮源进行26℃恒温发酵10~25d,对发酵产生的菌米进行分离纯化,得孢子粉;所述大米固体培养基中包括大米和大豆色拉油,所述大豆色拉油的质量为大米质量的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液体发酵时,孢子接种量为107个/ml,且在进行所述液体发酵时伴随震荡,震荡频率为100~200r/min。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PDB液体培养基的体积为进行液体发酵装置体积的20~44%。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珍珠李会平陈孟吴一然王会清吴浩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