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组式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8677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联组式的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串联组,所述换热器串联组包括若干个可首尾相连的换热器单元,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室,所述换热室的两侧分别设有供热流流过的流入室和流出室,所述换热室内设有多个换热管,所述流入室和流出室通过所述换热管相互连通,热流依次流经所述流入室、换热管和流出室,所述流出室与下一相连的换热器单元的流入室连通;其中,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换热室连通的冷流进气管和冷流出气管,所述换热室内设有引流板,以延长冷流从所述冷流进气管流至所述冷流出气管的行程。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充分回收余热,可根据实际余热情况装配相应数量的换热器单元。热器单元。热器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联组式的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联组式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虽然已从不同角度开展烟气余热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但尚未达到回收循环利用的目标和程度。工业炉窑是化工、冶金、水泥等行业的能源消耗大户,目前未做到对烟气余热资源合理转化回收与利用,对于工业窑炉的余热温度高、气流相对急促,因此,对于现有的换热设备换热元件容易达到极限温度,从而降低了热量回收率。而且冷流换热时间不充足,相应地,使冷流的最终温度不高,从而影响换热效率,节能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可充分回收余热,可根据实际余热情况装配相应数量的换热器单元。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串联组,所述换热器串联组包括若干个可首尾相连的换热器单元,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室,
[0005]所述换热室的两侧分别设有供热流流过的流入室和流出室,所述换热室内设有多个换热管,所述流入室和流出室通过所述换热管相互连通,热流依次流经所述流入室、换热管和流出室,所述流出室与下一相连的换热器单元的流入室连通;
[0006]其中,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换热室连通的冷流进气管和冷流出气管,所述换热室内设有引流板,以延长冷流从所述冷流进气管流至所述冷流出气管的行程。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冷流进气管与冷流出气管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一换热器串联组的冷流出气管分别与另一换热器串联连组的冷流进气管对应连接。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换热管的表面呈螺旋状,以增大换热管与冷流的接触面积和阻力。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壳体的首尾两端、冷流进气管和冷流出气管均设有用于连接的法兰面。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壳体、冷流进气管和冷流出气管的表面包裹有保温棉。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换热管的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下安装板和壳体的内壁之间围闭形成所述换热室。
[00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均设有与所述换热管相适配的管孔。
[0014]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串联组,所述换热器串联组包括若干个可首尾相连的换热器单元,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
室,故可根据实际的余热情况,增设所述换热器串联组的并联数量,以延长冷流的换热时间。同时,也可通过增设适宜换热器串联组内所串联的换热器单元数量,以充分吸收热流的余热。
[0016]而且,所述换热室的两侧分别设有供热流流过的流入室和流出室,所述换热室内设有多个换热管,所述流入室和流出室通过所述换热管相互连通,热流依次流经所述流入室、换热管和流出室,所述流出室与下一相连的换热器单元的流入室连通;因此,热流每流经一换热室后会重新汇聚混合,以使换热室内的换热管可均衡受热。
[0017]其中,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换热室连通的冷流进气管和冷流出气管,所述换热室内设有引流板,以延长冷流从所述冷流进气管流至所述冷流出气管的行程,以延长冷流的换热时间,以充分吸收换热管上的热量。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换热器串联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1]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串联组1,所述换热器串联组1包括若干个可首尾相连的换热器单元2,所述换热器单元2包括壳体21和设于所述壳体21内的换热室22,
[0022]所述换热室22的两侧分别设有供热流流过的流入室23和流出室24,所述换热室22内设有多个换热管3,所述流入室23和流出室24通过所述换热管3相互连通,热流依次流经所述流入室23、换热管3和流出室24,所述流出室24与下一相连的换热器单元的流入室连通;
[0023]其中,所述壳体2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换热室连通的冷流进气管25和冷流出气管26,所述换热室22内设有引流板4,以延长冷流从所述冷流进气管25流至所述冷流出气管26的行程。
[0024]具体地,所述壳体21的首尾两端、冷流进气管和冷流出气管均设有用于连接的法兰面5。
[0025]参见图2,所述冷流进气管25与冷流出气管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一换热器串联组的冷流出气管26分别与另一换热器串联连组的冷流进气管对应连接,以便相邻所述换热器串联组的并联连接。
[0026]所述换热管3的表面呈螺旋状,以增大换热管与冷流的接触面积和阻力,所述螺旋状的设计可使冷流流至所述换热管3处产生紊流,从而提高换热管与冷流之间的换热效率。
[0027]为了减少废气余热的散失,所述壳体21、冷流进气管25和冷流出气管26的表面包裹有保温棉6。
[0028]所述壳体21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换热管3的上安装板27和下安装板28,所述上安装板27、下安装板28和壳体21的内壁之间三者共同围闭形成所述换热室22。所述上安装板
27和下安装板28均设有与所述换热管3相适配的管孔,所述换热管3的两端通过所述管孔分别安装于所述上安装板27和下安装板28上。所述上安装板27和下安装板28为可拆卸板,所述壳体21的内壁设有用于所述上安装板27和下安装板28固定的卡点,所述卡点呈半圆球状。所述上安装板27和下安装板28分别卡于相邻两卡点之间。
[0029]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联组式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串联组,所述换热器串联组包括若干个可首尾相连的换热器单元,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室,所述换热室的两侧分别设有供热流流过的流入室和流出室,所述换热室内设有多个换热管,所述流入室和流出室通过所述换热管相互连通,热流依次流经所述流入室、换热管和流出室,所述流出室与下一相连的换热器单元的流入室连通;其中,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换热室连通的冷流进气管和冷流出气管,所述换热室内设有引流板,以延长冷流从所述冷流进气管流至所述冷流出气管的行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流进气管与冷流出气管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连元王永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步鹿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