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573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29
本申请涉及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包括底板、顶板、设置于底板和顶板之间且交替设置的第二流道板和第一流道板,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相互堆叠且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之间设置有膜片从而将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隔开,形成独立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底板、第二流道板、第一流道板以及顶板沿高度方向依次连接,第一流道的端口处、第二流道的端口处设置有用于引导气体进入的引导面。本申请利用引导面,在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端口处对即将进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的气流进行引导,使得气流更加容易进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从而降低全热交换芯体结构的风阻,提升热交换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全热交换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全热交换器是一种能够将室内空气通过过滤排出,并将室外的空气经过滤输入到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的置换的空气净化设备。全热交换器在工作过程中,能将机壳内待排出的空气与待输入的空气通过热交换芯进行热交换,能够在炎热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天起到保温作用。可见,热交换芯是全热交换器的核心部件,其会直接影响全热交换器的性能。
[0003]热交换芯通常由多片热交换芯单体叠加而成,热交换单体为依次由第一热交换膜、第一流道板、第二热交换膜和第二流道板组成的四层结构,四层结构沿高度方向依次连接,第一热交换膜、第二热交换膜将第一流道板、第二流道板隔开从而形成独立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使用时,一部分气流从第一流道通过,另一部分气流从第二流道通过,两股气流通过第一热交换膜、第二热交换膜进行换热,并且不会发生气流之间的混合。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气流在进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时,缺乏引流结构,对气体的导向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使得气流更加容易进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从而降低风阻,本申请提供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包括底板、顶板、设置于底板和顶板之间且交替设置的第二流道板和第一流道板,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相互堆叠且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之间设置有膜片从而将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隔开,形成独立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底板、第二流道板、第一流道板以及顶板沿高度方向依次连接,第一流道的端口处、第二流道的端口处设置有用于引导气体进入的引导面,从而降低气流进入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的风阻,进一步提升热交换效果。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引导面,使得先第一流道输送的气体能够在引导面的引导作用下更好地进入第一流道,使得先第二流道输送的气体能够在引导面的引导作用下更好地进入第二流道,增加了气体与全热交换芯体结构之间的流通性。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道板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一框板以及两互相平行的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与第一框板均水平设置,两第一连接条之间设置有沿第一连接条长度方向分布且与第一框板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一隔板,同一第一流道板上的相邻隔板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板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二框板以及两互相平行的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二连接条与第二框板均水平设置,两第二连接条之间设置有沿第二连接条长度方向分布且与第二框板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二隔板,同一第二流道板上的相邻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二流道。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条用于固定第一隔板,使得第一隔板以及相邻的膜片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气体通过第一流道时气体无法通过膜片,只通过膜片与上下相邻的流道中的气体进行热交换;第二连接条用于固定第一隔板,使得第二隔板以及相邻的膜片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第二流道,气体通过第二流道时气体无法通过膜片,只通过膜片与上下相邻的流道中的气体进行热交换。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的端面的竖直截面设置成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向热交换芯体外凸出;两所述第二框板互相背对的表面的竖直截面设置成第四圆弧面,所述第四圆弧面向热交换芯体外凸出,所述第一圆弧面、第四圆弧面组成第一流道的引导面。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圆弧面起到对即将进入第一流道的气流的在水平方向上导向作用,第四圆弧面起到对即将进入第一流道的气流的在竖直方向上导向作用。
[0013]优选的,两所述第一框板互相背对的表面的竖直截面设置成第三圆弧面,所述第三圆弧面向热交换芯体外凸出;所述第二隔板的端面的竖直截面设置成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圆弧面向热交换芯体外凸出,所述第二圆弧面、第三圆弧面组成第二流道的引导面。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圆弧面起到对即将进入第二流道的气流的在水平方向上导向作用,第三圆弧面起到对即将进入第二流道的气流的在竖直方向上导向作用。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框板和第一框板互相垂直且第一框板与相邻的第二框板的表面互相抵触,所述第一框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开设于第一框板的上表面,第二卡槽开设于第一框板的下表面,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错位设置,第二连接条包括第二内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第二内卡条位于第二外卡条的内侧,第二内卡条和第二外卡条分别设置于第二框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凸出于所在表面,位于第二框板上表面的第二连接条与该第二框板上方的第一框板的第二卡槽互相卡接,位于第二框板下表面的第二连接条与该第二框板下方的第一框板的第一卡槽互相卡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框板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与第二流道板中的第二内卡条和第二外卡条互相对应且互相插入后形成卡接,方便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在安装时的定位且通过第二连接条与第一框板上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卡接以后,分担导杆与第一流道板、第二流道板之间的作用力,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
[0017]优选的,所述第二框板上设置有第三卡槽和第四卡槽,所述第三卡槽开设于第二框板的上表面,所述第四卡槽开设于第二框板的下表面,第一连接条包括第一内卡条和第一外卡条,第一内卡条位于第一外卡条的内侧,第一内卡条和第一外卡条分别设置于第二框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凸出于所在表面,位于第一框板上表面的第一连接条与该第一框板上方的第二框板的第四卡槽互相卡接,位于第二框板下表面的第二连接条与该第二框板下方的第二框板的第三卡槽互相卡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框板的第三卡槽和第四卡槽与第一流道板中的第一内卡条和第一外卡条互相对应且互相插入后形成卡接,方便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在安装时的定位且通过第一连接条与第二框板上的第三卡槽、第四卡槽卡接以后,分担导杆与第一流道板、第二流道板之间的作用力,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卡条设置于第一框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外卡条设置于第一框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隔板的上表面设置在第一外卡条的底面上,所述第一隔板的下表面设置在第一内卡条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内卡条设置于第二框板的上表面,第二外卡条
设置于第二框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隔板的下表面设置在第二外卡条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隔板的上表面设置在第二内卡条的下表面上。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卡槽和第二外卡条、第二卡槽与第二内卡条、第三卡槽与第一内卡条、第四卡槽与第一外卡条互相插入形成卡接结构,使得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不会相互滑移,结构固定紧密,此外,如此设置以后,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的结构相同,只需要制作一种流道板的模具并加工出多块流道板即可进行产品的安装,安装时,第一流道板在水平面内转动了九十度,并且进行上下表面的翻转即形成了第二流道板。
[0021]优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包括底板(1)、顶板(2)、设置于底板(1)和顶板(2)之间且交替设置的第二流道板(4)和第一流道板(3),第一流道板(3)和第二流道板(4)相互堆叠且第一流道板(3)和第二流道板(4)之间设置有膜片(5)从而将第一流道板(3)和第二流道板(4)隔开,形成独立的第一流道(34)和第二流道(44),底板(1)、第二流道板(4)、第一流道板(3)以及顶板(2)沿高度方向依次连接,其特征在于:第一流道(34)的端口处、第二流道(44)的端口处设置有用于引导气体进入的引导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板(3)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一框板(31)以及两互相平行的第一连接条(32),所述第一连接条(32)与第一框板(31)均水平设置,两第一连接条(32)之间设置有沿第一连接条(32)长度方向分布且与第一框板(31)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一隔板(33),同一第一流道板(3)上的相邻隔板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一流道(34);所述第二流道板(4)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二框板(41)以及两互相平行的第二连接条(42),所述第二连接条(42)与第二框板(41)均水平设置,两第二连接条(42)之间设置有沿第二连接条(42)长度方向分布且与第二框板(41)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二隔板(43),同一第二流道板(4)上的相邻第二隔板(43)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二流道(4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33)的端面的竖直截面设置成第一圆弧面(331),两所述第二框板(41)互相背对的表面的竖直截面设置成第四圆弧面(413),所述第四圆弧面(413)向热交换芯体外凸出,所述第一圆弧面(331)、第四圆弧面(413)组成第一流道(34)的引导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框板(31)互相背对的表面的竖直截面设置成第三圆弧面(313),所述第三圆弧面(313)向热交换芯体外凸出;所述第一圆弧面(331)向热交换芯体外凸出;所述第二隔板(43)的端面的竖直截面设置成第二圆弧面(431),所述第二圆弧面(431)向热交换芯体外凸出,所述第二圆弧面(431)、第三圆弧面(313)组成第二流道(44)的引导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风阻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板(41)和第一框板(31)互相垂直且第一框板(31)与相邻的第二框板(41)的表面互相抵触,所述第一框板(31)上设置有第一卡槽(311)和第二卡槽(312),第一卡槽(311)开设于第一框板(31)的上表面,第二卡槽(312)开设于第一框板(31)的下表面,第一卡槽(311)和第二卡槽(312)错位设置,第二连接条(42)包括第二内卡条(421)和第二外卡条(422),第二内卡条(421)位于第二外卡条(422)的内侧,第二内卡条(421)和第二外卡条(422)分别设置于第二框板(4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凸出于所在表面,位于第二框板(41)上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代烈黄鸿鑫徐平洋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百立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