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铁电材料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4413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17: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铁电材料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包括多个可调谐移相单元,每个可调谐移相单元分别包括输入节点、输出节点、正交耦合器、第一反射式负载单元和第二反射式负载单元,第一反射式负载单元和第二反射式负载单元分别由两个电感和可调谐电容构成,可调谐电容包括衬底和金属电极,衬底和金属电极均为矩形,金属电极层叠在衬底上且两者完全重合,金属电极上开设有从其前端延伸到后端的蛇形槽,蛇形槽从上到下贯穿金属电极,蛇形槽内填充有钛酸锶钡材料,钛酸锶钡材料的底部与衬底贴合,金属电极的左端面和右端面为第一可调谐电容的两端;优点是结构简单,尺寸较小,成本较低,且插损小,工作频率较高。工作频率较高。工作频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铁电材料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铁电材料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

技术介绍

[0002]移相器广泛应用于雷达信号模拟器、信号发生器、相控阵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实现对信号相位的控制。现有的移相器主要有两类:负载式移相器和反射式移相器,反射式移相器相对于负载式移相器结构更为简单,尺寸更小,成本更低,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0003]当前,微波毫米波通信系统在5G毫米波频段已广泛使用反射式移相器。现有的反射式移相器主要采用变容二极管、开关和铁氧体电调器件或者铁氧体磁调器件等来实现。由于变容二极管和开关等器件需要使用额外电路结构来进行匹配,由此,反射式移相器的结构仍然比较复杂,尺寸也较大,成本仍然较高,并且由于变容二极管和开关等集总原件不可避免存在寄生效应,以致该反射式移相器插损大,工作频率不能满足毫米波频段通信的应用,且难以继续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尺寸较小,成本较低,且插损小,工作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铁电材料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可调谐移相单元,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每个所述的可调谐移相单元分别包括输入节点、输出节点、正交耦合器、第一反射式负载单元和第二反射式负载单元,所述的第一反射式负载单元和所述的第二反射式负载单元分别具有电源端和信号端,所述的正交耦合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的输入节点连接,所述的正交耦合器的隔离端与所述的输出节点连接,所述的正交耦合器的直通端与所述的第一反射式负载单元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的正交耦合器的耦合端与所述的第二反射式负载单元的信号端连接,第1个可调谐移相单元的输入节点作为所述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的输入节点,所述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的输入节点用于接入待移相信号,第k个可调谐移相单元的输出节点和第k+1个可调谐移相单元的输入节点连接,k=1,2,

,N

1,第N个可调谐移相单元的输出节点作为所述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的输出节点,所述的可调谐反射式移相器的输出节点用于输出移相后信号;所述的第一反射式负载单元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一可调谐电容,所述的第一电感的一端为所述的第一反射式负载单元的信号端,所述的第一电感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一可调谐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的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为所述的第一反射式负载单元的电源端,所述的第一可调谐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第二反射式负载单元包括第三电感、第四电感和第二可调谐电容,所述的第三电感的一端为所述的第二反射式负载单元的信号端,所述的第三电感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二可调谐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的第四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四电感的另一端为所述的第二反射式负载单元的电源端,所述的第二可调谐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第一可调谐电容包括衬底和金属电极,所述的衬底和所述的金属电极均为矩形,所述的金属电极层叠在所述的衬底上且两者完全重合,所述的金属电极上开设有从其前端延伸到后端的蛇形槽,所述的蛇形槽从上到下贯穿所述的金属电极,所述的蛇形槽内填充有钛酸锶钡材料,所述的钛酸锶钡材料的底部与所述的衬底贴合,所述的金属电极的左端面和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一可调谐电容的两端;所述的第二可调谐电容的结构与所述的第一可调谐电容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铁电材料的可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家铭黄季甫陆云龙尤阳尤青春陈益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