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频点超高频宽带标签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4240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1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频点超高频宽带标签天线,包括介质基板、谐振结构、阻抗匹配结构和金属焊盘,谐振结构包括第一谐振单元和第二谐振单元,第一谐振单元包括附着在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二谐振单元包括附着在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阻抗匹配结构位于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侧,且位于第二谐振单元的右侧,阻抗匹配结构包括附着在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十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十二矩形金属微带线;优点是工作频段覆盖范围广。优点是工作频段覆盖范围广。优点是工作频段覆盖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频点超高频宽带标签天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标签天线,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频点超高频宽带标签天线。

技术介绍

[0002]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依靠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应的数据,识别工作是自动的,不需要人工干预,可工作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射频识别技术由于适用性广、读写速率高等特点,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多个产业和领域当中。
[0003]当前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的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阅读器、标签以及数据交换和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阅读器是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标签主要包括标签天线和标签芯片,每个标签都有自己唯一的EPC编码;数据交换和管理系统主要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管理以及对标签的读写控制。当射频识别系统工作时,阅读器在某一范围内发送射频能量形成电磁场,然后在该范围内的标签被激活,与数据交换和管理系统进行通信,将其内存储的数据发送给数据交换和管理系统。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射频识别系统可以分为低频(工作频率位于低频频段125

134.2KHz)、高频(工作频率位于高频频段13.56MHz)、超高频(工作频率位于超高频频段860

960MHz)和微波(工作频率位于微波频段2.45GHz或5.8GHz)射频识别系统。不同的国家在超高频频段范围内会基于其当前射频识别技术来设定相应的工作频段,例如在欧洲,射频识别系统在超高频频段内的工作频段为862

870MHz,在中国,射频识别系统在超高频频段内的工作频段为902

928MHz。
[0004]标签天线是一种通信感知天线,它利用电磁波进行能量传递。在整个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中,标签天线是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其发射的电磁波是读写器和标签进行信息沟通的桥梁。同时,标签天线通过与标签芯片达到很好的阻抗匹配来确保传输最大的能量进出标签芯片。
[0005]现有的标签天线大部分是基于某一个或者两个国家在超高频频段中的工作频段进行设计的,这种标签天线的工作频段覆盖范围窄,导致射频识别系统应用领域受到限制。例如当射频识别系统用在温度感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时,由于不同的物品分别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标签数量较多且各标签之间的距离会很近,此时这些标签中的标签天线处于彼此的近场辐射区,不可避免会相互之间产生干扰,进而使标签天线频率点左右偏移而偏离其设计的工作频段,最终导致很多标签不能被阅读器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作频段覆盖范围广的双频点超高频宽带标签天线。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频点超高频宽带标签天线,包括介质基板、谐振结构、阻抗匹配结构和金属焊盘,所述的谐振结构包括第一谐振单元和第二谐振单元,所述的第一谐振单元包括附着在所述的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一矩形金
属微带线、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平行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均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平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侧,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侧,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之间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相等;所述的第二谐振单元包括附着在所述的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平行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和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阻抗匹配结构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的第二谐振单元的右侧,所述的阻抗匹配
结构包括附着在所述的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十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十二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均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侧,所述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贴合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频点超高频宽带标签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基板、谐振结构、阻抗匹配结构和金属焊盘,所述的谐振结构包括第一谐振单元和第二谐振单元,所述的第一谐振单元包括附着在所述的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平行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均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平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侧,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侧,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之间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相等;所述的第二谐振单元包括附着在所述的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平行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之间,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和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前后方
向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阻抗匹配结构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的第二谐振单元的右侧,所述的阻抗匹配结构包括附着在所述的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第十一矩形金属微带线和第十二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和所述的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均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微带线,所述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位于所述的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侧,所述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十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后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九矩形金属微带线的左端面所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昌洲周晔晔黄雪琴陈益叶旭超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