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奇异直接驱动型动力摇杆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1349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非奇异直接驱动型动力摇杆机构,设有:    一操纵杆,底端设有一座标杆座,杆座的中心具设有一横向贯穿、两侧具宽裕空间的导孔,导孔下方的中心处设有一由底穿过导孔并通至导孔上方的中心孔,与导孔切齐并相互呈垂直的杆座一端侧具有一定位孔:    第一、二L型框件,分别具有横壁及直壁,二者共同将操纵杆的杆座区隔在内侧;其中,第一L型框件的横壁对应杆座上导孔设有一孔座,孔座内固设有轴承孔对应杆座导孔的轴承元件;而第二L型框件的直壁对应杆座的定位孔设有一孔座,该孔座亦装设有一轴承孔对应杆座定位孔的轴承元件;    二马达,具位置检知编码器,可将接收到的座标讯息传递予一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可控制马连转动角度,其分别安装在前述第一L型框件的直壁端侧,及第二L型框件的横壁端侧外,二马达的转轴分别与所对应的第一L型框件的直壁、第二L型框件的横壁固接连动;    第一、二连动元件,第一连动元件穿设在操纵杆底端杆座的导孔内并伸出穿过第一L型框件的轴承孔外与横壁轴接定位,中间对应杆座中心孔位置处具一穿孔,一螺件可由下往上穿经杆座中心孔、第一连动元件穿孔后与杆座中心孔固接;而第二连动元件一端可伸入操纵杆侧端定位孔内固接,另一端的轴体可伸入第三L型框件直壁上的轴承孔内定位:    由该等设置,操纵杆被操控所产生的位移偏量,二马达的位置检知编码器会将座标讯息正确快速传递至马达的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一马达转动与否及转动角度大小,如此可精准控制马达的转轴转量,而驱动第一、二L型框件,以提供辅助动力给与第一、二L型框件连结的操纵杆,令使用者在操控操纵杆更为省力,可直接驱动,可达高负载、高速响应。(*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奇异直接驱动型动力摇杆机构,尤指一种可适用于大动力源直接驱动、高速高负载响应统的泛用动力型摇杆机构,可改善传统桌上型PC摇杆不堪大动力驱使、易断裂、机械强度不足等使用上的缺点,或一般工业用操纵杆不具动力驱使的荷重问题。
技术介绍
传统PC用桌上型摇杆机构,大致有三类,一种是摩擦球型,一种是十字交叉型,另一种为双ㄈ型;其中1.摩擦球型,其设计方式主要具设有一可供使用者操控的操纵杆,该操纵杆的底端具一摩擦球型,主要摩擦方式启动,一旦摩擦力不够,即会有脱动(滑动)响应慢的缺点。2.十字交叉型的摇杆机构,因为采用机械性结构设计,因此,若要驱动大动力,必须将结构加厚,否则容易发生机构断裂现象,但加厚之后,又具有笨重的操控上使用缺点,而且摩擦力大、响应较慢。3.双ㄈ型摇杆机构,其缺失是杆件缺乏强力机构元件支撑,不能使用过大的机槭力致能,若大动力使用时会造成偏心、齿轮间产生滑齿,甚至机构断裂造成危险。所以,上述这三种传统的PC用桌上型摇杆机构,在用途上处处受限,并无法达到良好的广泛性产业上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遂乃构思研发加以改良创新设计而有无奇异点的本机构产生,而所谓的“非奇异”即无奇异点,无奇异点的机构是最好的机构设计,奇异点即死点,有死点的机构在遇到死点时会不稳定,有可能产生崩解、卡死、运动不连续等危险情形,本专利技术乃属非奇异机构,因此是很好的机构设计。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大动力源直接驱动、高速高负载响应系统的泛用型非奇异直接驱动型动力摇杆机构,可有效改善传统摇杆不堪大动力驱使、易断裂、机械强度不足、摩擦力过大等使用上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非奇异直接驱动型动力摇杆机构,设有一操纵杆,底端设有一座标杆座,杆座的中心具设有一横向贯穿、两侧具宽裕空间的导孔,导孔下方的中心处设有一由底穿过导孔并通至导孔上方的中心孔,与导孔切齐并相互呈垂直的杆座一端侧具有一定位孔第一、二L型框件,分别具有横壁及直壁,二者共同将操纵杆的杆座区隔在内侧;其中,第一L型框件的横壁对应杆座上导孔设有一孔座,孔座内固设有轴承孔对应杆座导孔的轴承元件;而第二L型框件的直壁对应杆座的定位孔设有一孔座,该孔座亦装设有一轴承孔对应杆座定位孔的轴承元件;二马达,具位置检知编码器,可将接收到的座标讯息传递予一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可控制马连转动角度,其分别安装在前述第一L型框件的直壁端侧,及第二L型框件的横壁端侧外,二马达的转轴分别与所对应的第一L型框件的直壁、第二L型框件的横壁固接连动;第一、二连动元件,第一连动元件穿设在操纵杆底端杆座的导孔内并伸出穿过第一L型框件的轴承孔外与横壁轴接定位,中间对应杆座中心孔位置处具一穿孔,一螺件可由下往上穿经杆座中心孔、第一连动元件穿孔后与杆座中心孔固接;而第二连动元件一端可伸入操纵杆侧端定位孔内固接,另一端的轴体可伸入第三L型框件直壁上的轴承孔内定位由该等设置,操纵杆被操控所产生的位移偏量,二马达的位置检知编码器会将座标讯息正确快速传递至马达的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一马达转动与否及转动角度大小,如此可精准控制马达的转轴转量,而驱动第一、二L型框件,以提供辅助动力给与第一、二L型框件连结的操纵杆,令使用者在操控操纵杆更为省力,可直接驱动,可达高负载、高速响应。在本专利技术中,于操纵杆杆座及二L型框件周侧可具一护框将前列构件区隔保护,且护框顶端具一圆形框口除供操纵杆顶端伸出外,亦供操纵杆位移角度的限制用。本专利技术的杆座中心具设的导孔,可为胶囊型孔。本专利技术的杆座的定位孔可为内螺孔,第二连动元件与定位孔固接端可为具螺纹的凸体。本专利技术的杆座的中心通至导孔上方的可为一内螺孔,以供一螺件由下往上穿经第一连动件的穿孔后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显著的,首先,由于本专利技术可由马达直接驱动第一、二L型框件摆动,令使用者在操控操控杆的控制极为省力,并可达到高力矩、高速高响应统及无机构奇异点的驱动使用功效,可有效改善传统摇杆不堪大动力驱使、易断裂、机械强度不足、摩擦力过大等使用上的缺失。其次,由于本专利技术上述所设计的机构于设计规范的自由度之内可达到完全任意轨迹规划,并且无机构奇异点、低摩擦,具有直接驱动型摇杆所应有的高速、高响应、高频宽的运动特色,此外,本机构的设计用料精简、成本低廉,却仍具有极高的机械强度与极大负载的承受能力。本专利技术将摇杆的杆件底座挖一胶囊型导孔加上一底座定心的螺栓来克服奇异点现象,达到无奇异点发生的优良机构。直接驱动乃不采用任何减速齿轮的机构,同时直接以大动力驱使,以期达到高速响应的要求,本机构设计针对直接驱动而设计,采用轴承元件当马达大负载驱动的支撑,达到可以承受直接驱动的大量负载驱使、高速运动等严苛要求却仍能承受的极强机械机构强度。本机构不但非奇异,而且可承受大负载,同时又可达到高速响应等工业等级要求的外,同时在用料上却又相当简省,在制造成本上相当低廉,而且好组装。附图说明图1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2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合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 图2中F方向的状态视图;图4 图2中R方向的状态视图;图5 图4中的剖面结构图;图6A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操纵杆往X方向操控的俯视图;图6B 图6A中箭头B方向的状态视图;图6C 图6A中箭头C方向的状态视图;图7 图6A的放大图;图8A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操纵杆往Y方向操控的俯视图;图8B 图8A中箭头B方向的状态视图;图8C 图8A中箭头C方向的状态视图;图9 图8A的放大图;图10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操纵杆与其中第一、二L型框件呈正交角度方向的状态视圉(一);图11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操纵杆与其中第一、二L型框件呈正交角度方向的状态视图(二);图12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操纵杆与其中第一、二L型框件呈正交角度方向的状态视图(三);图13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操纵杆与其中第一、二L型框件呈正交角度方向的状态视图(四)。图号说明操纵杆—1杆座—10 导孔—11中心孔—12 定位孔—13L型框件—2A,2B横壁—20A,21BA 直壁—21A,20B孔座—200A 轴承元件—201A 轴承孔—2010A 孔座—200B轴承元件—201B 轴承孔—2010B 固定架—3A,3B通孔—30A,30B 马达—MI,M2 转轴—M10,M20凸部—M11,M21 螺件—M111,M211 内螺孔—M110,M210承接孔—22A,22B 连动元件—4,5固定板—6螺纹接面—40 螺帽—41 穿孔—42螺件—43 凸体—50 轴体—51护框—7框口—70 螺孔—120具体实施方式为为达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以下兹举一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零件分解图及其组合俯视结构示意图,主要的组成构件包括有操纵杆1,该操纵杆1(即摇杆)的底端具设有一基准座标杆座10,杆座10的中心具设有横向贯穿呈胶囊型的导孔11,杆座10的底端中心具设有一孔深穿过导孔11上方的中心孔12,中心孔12位在导孔11上方者为一螺孔120;杆座10一侧壁具一与导孔11呈水平设置、俯视为垂直排列、内侧设有内螺纹的定位孔13;第一、二L型框件2A、2B,每一L型框件2A、2B皆具设有呈垂直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明祺林博正胡家胜吴楷声吴木全吴明哲
申请(专利权)人:期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