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解土工织物充填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0767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3:14
一种充填袋,由一块片材通过折卷或两块以上片材结合而成,所述片材全部或部分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以实现降解、利于生物活动的效果。所述充填袋为由顶部片材和底部片材沿四边拼接成外形呈扁平状的长方体;所述充填袋顶部间隔设置有若干充灌袖口以采用水力冲填方式将基质土料装入袋体。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具有传统土工织物充填袋构筑围堰、堤坝的功能,而且外部的普通土工布暴露于阳光中可降解、内部不见光处的生物降解土工布受土壤中的水和微生物作用也可降解(120天降解率不低于70%),底栖生物可进入土工织物充填袋内栖息繁衍,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提升了土工织物充填袋的生态效果。提升了土工织物充填袋的生态效果。提升了土工织物充填袋的生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降解土工织物充填袋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工、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是土工织物充填袋


技术介绍

[0002]土工织物充填袋由于具有良好的性能及较低的成本,自20世纪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常用土工织物充填袋都是由聚丙烯PP、聚酯PET等高分子聚合物制作而成,暴露在阳光下外部的土工织物降解较快,而内部不见光处的土工织物基本不能降解,形成了人工隔离层,阻隔了底栖生物向上的活动空间,因此客观上需要一种可降解的生态型土工织物充填袋,使得底栖生物可进入土工织物充填袋内栖息繁衍,提升土工织物充填袋的生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解土工织物充填袋,提升土工织物充填袋的生态效果。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填袋,由一块片材通过折卷或两块以上片材结合而成,所述片材全部或部分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以实现降解、利于生物活动的效果。
[000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为可生物降解土工布。
[0006]优选地,所述充填袋为由顶部片材和底部片材沿四边拼接成外形呈扁平状的长方体;所述顶部片材和底部片材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大空腔袋体,缝制的方式采用丁缝法或包缝法;所述缝合的接缝处强度为原织物设计强度的60~70%;所述接缝处采用二道缝制线;袋体长度及宽度按工程要求设置,一般大于2m。
[0007]优选地,所述顶部片材全部采用普通土工布;或由普通土工布与生物降解土工布拼接形成;和/或,生物降解土工布所占面积比例为20~50%;和/或,所述顶部片材或底部片材均包括至少一条矩形条带状片材,普通土工布片材与生物降解土工布片材彼此间隔布置。
[0008]优选地,所述底部片材全部采用生物降解土工布;或由普通土工布与生物降解土工布拼接形成;和/或,生物降解土工布所占面积比例为20~50%;和/或,所述顶部片材或底部片材均包括至少一条矩形条带状片材,普通土工布片材与生物降解土工布片材彼此间隔布置。
[0009]优选地,所述拼接为间隔拼接。
[0010]优选地,所述充填袋顶部间隔设置有若干充灌袖口以采用水力冲填方式将基质土料装入袋体。
[0011]优选地,所述充填袖口沿长度方向每隔3~5m单排或多排均匀设置,袖口直径为10~15厘米,长度为30~60厘米。
[0012]优选地,所述充填袋冲填基质土料后厚度为0.3~1.0m。
[0013]所述普通土工布由聚丙烯PP或聚酯PET制成。
[0014]优选地,所述普通土工布的强度不低于15KN/m。
[0015]优选地,所述生物降解土工布由淀粉基生物降解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聚乳酸PLA或聚己内酯PCL制成。
[0016]优选地,所述生物降解土工布的强度不低于15KN/m,等效孔径O
95
为0.08~0.5mm,120天降解率不低于70%。
[0017]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生物降解土工布不仅具有传统土工织物充填袋构筑围堰、堤坝的功能。而且外部的普通土工布暴露于阳光中可降解、内部不见光处的生物降解土工布受土壤中的水和微生物作用也可降解(120天降解率不低于70%),底栖生物可进入土工织物充填袋内栖息繁衍,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提升了土工织物充填袋的生态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土工织物充填袋三维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土工织物充填袋断面图。
[0020]图3为图2所示土工织物充填袋实施例的底部土工布拼接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土工织物充填袋断面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土工织物充填袋断面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土工织物充填袋断面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的土工织物充填袋的顶部片材或底部片材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7的土工织物充填袋的顶部片材或底部片材示意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4及5的土工织物充填袋组合堆叠成围堰结构的断面示意图。
[0027]图中标记:1—顶部片材,2—底部片材,3—充填袖口,4—基质土料;
[0028]11—第一顶片,12—第二顶片,13—第三顶片,14—第四顶片;
[0029]21—第一底片,22—第二底片,23—第三底片,24—第四底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如图1

3所示,一种充填袋,由顶部片材1和底部片材2结合而成,顶部片材1和底部片材2沿四边拼接成外形呈扁平状的长方体,或者通过由一块片材通过折卷形成扁平状的长方体空腔袋体。
[0031]在顶部片材1上均匀设置若干充填袖口3,所述充填袖口3沿长度方向每隔3~5m单排或多排设置,充填袖口3直径为10~15厘米,长30~60厘米。
[0032]充填袋袋体的顶部片材1和底部片材2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大空腔袋体,缝制的方式可采用丁缝法或包缝法,接缝处强度需达到原织物设计强度的60~70%,接缝处优选采用二道缝制线。
[0033]所述片材全部或部分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以实现降解、利于生物活动的效果。
[0034]首先采用淀粉基生物降解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或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生物降解纤维纺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生物降解土工布;
[0035]采用生物降解土工布与传统的聚丙烯PP、聚酯PET等有纺土工布间隔制成袋体的顶部片材1和底部片材2,可结合具体使用要求,全部采用生物降解土工布或者生物降解土工布与普通土工布间隔布置形式,例如可采用图3所示的矩形条带状间隔布置。
[0036]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将充填袋袋体置于预定位置,采用水力冲填方式将基质土料4装入袋体,进而分层堆叠成堤坝或围堰等结构。
[0037]进一步而言,本专利技术充填袋的片材的组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
[0038]1、实施例3,如图4所示的,充填袋由顶部片材1和底部片材2沿四边缝合成横向宽约
[0039]3m、纵向长约20~30m、外形呈扁平状的大空腔袋体。片材间缝制的方式采用丁缝法或包缝法,接缝处强度可达到原织物设计强度的60~70%。
[0040]在顶部片材1上沿长度方向每4m设一个充填袖口3(简明起见,图中未画出),充填袖口3直径为10~15厘米,长30~60厘米。
[0041]顶部片材1采用强度不低于15KN/m的聚丙烯PP有纺土工布。
[0042]底部片材2与如图3中所示的底部片材22的矩形条带状相同,宽度约2m,采用强度不低于15KN/m,等效孔径O
95
为0.08~0.5mm,120天降解率不低于70%的可生物降解土工布。
[0043]采用水力冲填方式利用充灌袖口3将基质土料4(简明起见,图中未画出)装入袋体。冲填后袋体厚度可达0.5~0.8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填袋,其特征在于:由一块片材通过折卷或两块以上片材结合而成,所述片材全部或部分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以实现降解、利于生物活动的效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填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为可生物降解土工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填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充填袋为由顶部片材和底部片材沿四边拼接成外形呈扁平状的长方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填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片材和底部片材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大空腔袋体,缝制的方式采用丁缝法或包缝法。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填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的接缝处强度为原织物设计强度的60~7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填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缝处采用二道缝制线。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填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片材全部采用普通土工布;或由普通土工布与生物降解土工布拼接形成;和/或,生物降解土工布所占面积比例为20~50%;和/或,所述顶部片材或底部片材均包括至少一条矩形条带状片材,普通土工布片材与生物降解土工布片材彼此间隔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填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片材全部采用生物降解土工布;或由普通土工布与生物降解土工布拼接形成;和/或,生物降解土工布所占面积比例为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东海杨冠川董永福张林海李轶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