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一体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0098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一体机,包括电机部和驱动器部,电机部包括电机壳、转轴、固定在转轴上的散热风扇及位于电机壳的轴向一端的第一气流通道,散热风扇位于第一气流通道内;驱动器部包括驱动器壳和散热器,驱动器壳装设到电机壳侧壁的外侧并在驱动器壳和电机壳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对接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出口并形成以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为入风口、以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为出风口的散热风道,散热器位于散热风道内,散热器包括多个分别平行于电机壳轴向的第一散热翅片,每个第一散热翅片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气流通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电机部和驱动器部进行融合设计,实现同时散热降温,可提高集成度和安装空间的利用率。和安装空间的利用率。和安装空间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一体机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力电子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驱动一体机。

技术介绍

[0002]驱动一体机是一种将驱动电机和驱动控制器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设备,其通过使驱动电机和驱动控制器集成一体实现模块化,可有效缩减整体结构体积,提高安装空间的利用率,有利于在安装空间受限的环境中使用,且安装拆卸方便,适用范围相对更加广泛。
[0003]但目前,现有驱动一体机的整体结构设计较单一化,只是简单的将驱动控制器连接固定在驱动电机上,功能结构没有进行较好的融合设计。特别是在散热功能模块上,由于驱动电机和驱动控制器(安装有高发热器件)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内部散热降温,因此,驱动电机和驱动控制器上都设置有独立的散热装置。
[0004]但现有驱动一体机的驱动电机部分和驱动控制器部分的散热装置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设计,致使现有驱动一体机的整体体积相对较大,对整体体积的缩减程度有限,从而无法最大化提高安装空间的利用率,影响驱动一体机适用范围的广泛性,所以现有驱动一体机的结构集成设计的实用性还较为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驱动一体机没有对散热功能模块进行有效集成,功能结构没有进行较好的融合设计,且对整体体积的缩减程度有限,无法最大化提高安装空间的利用率以及会影响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实用性较为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驱动一体机。
[0006]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驱动一体机,包括电机部和驱动器部,所述电机部包括电机壳、轴向贯穿所述电机壳的转轴、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散热风扇以及位于所述电机壳的轴向的一端的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所述驱动器部包括驱动器壳和散热器,所述驱动器壳装设到所述电机壳的侧壁的外侧,并在所述驱动器壳和电机壳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对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出口,并形成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为入风口、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为出风口的散热风道,且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分别平行于所述电机壳的轴向的第一散热翅片,每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
[0007]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自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部分沿平行于所述电机壳轴向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
[0008]优选地,所述驱动器壳包括朝向所述电机壳设置的底板,所述底板朝向所述电机壳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散热翅片,所述多个第二散热翅片位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处,且平行所述电机壳的轴向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的排布密度大于所述多个第二散热翅片的排布密度。
[0010]优选地,所述散热器与所述驱动器壳分体设置,所述底板上具有开窗,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以封堵所述开窗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底板朝向所述电机壳一侧的表面,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设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电机壳的一侧表面且向所述电机壳延伸。
[0011]优选地,所述基板贴靠所述驱动器壳内的发热件设置。
[0012]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与所述多个第二散热翅片沿平行于所述电机壳轴向的方向间隔设置。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包括朝向所述电机壳外壁的第二出口,所述散热风扇旋转时产生的部分气流通过所述第二出口流经所述电机壳外壁的外表面,所述电机壳外壁的外表面具有多根平行其轴向设置的散热齿,至少部分所述散热齿位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由所述第二出口流出的气流流经另一部分所述散热齿的间隙。
[0014]优选地,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转轴的一端,且所述转轴可带动所述散热风扇旋转,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位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径向外侧。
[001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驱动一体机,包括电机部和驱动器部,所述电机部包括电机壳、轴向贯穿所述电机壳的转轴、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散热风扇以及位于所述电机壳沿轴向的一端的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所述驱动器部包括驱动器壳和散热器,所述驱动器壳装设到所述电机壳的侧壁的外侧,并在所述驱动器壳和电机壳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对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出口,并形成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为入风口、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为出风口的散热风道,且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分别平行于所述电机壳的轴向的第一散热翅片,每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径向外侧。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一体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并由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形成散热风道,有效的将电机部和驱动器部的散热装置进行融合设计,实现对电机部和驱动器部的同时散热降温,从而可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提高整体结构的集成度,有利于缩减整体体积,进一步提高安装空间的利用率,使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一体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器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器部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该驱动一体机可应用于电力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在水泵驱动一体机中。结合图2、 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一体机包括电机部1和驱动器部2,其中:电机部1 包括电机壳11、轴向贯穿电机壳11的转轴12、固定在转轴12上的散热风扇13、以及位于电机壳11的轴向的一端的第一气流通道。上述散热风扇13位于第一气流通道内,由此可将散热风扇13作为驱动一体机散热模块的驱动源,通过在运转时将外部空气由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吸入,并在第一气流通道内形成流向恒定的气流,实现空冷式(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循环散热降温的结构方式)散热降温。
[0023]进一步地,驱动器部2包括驱动器壳21和散热器22(散热器22连接固定在驱动器壳21面向电机壳11的一侧的表面),驱动器壳21连接固定在电机壳11 的侧壁的外侧,并在驱动器壳21和电机壳11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即第二气流通道位于电机部1和驱动器部2之间,从而可通过流经第二气流通道的气流同时转移分散电机壳11和驱动器壳21上的热量,进而实现对电机部1和驱动器部2 的散热降温。
[0024]特别地,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对接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出口(即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与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出口在驱动一体机内部连通),并形成以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为入风口、以第二气流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部和驱动器部,所述电机部包括电机壳、轴向贯穿所述电机壳的转轴、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散热风扇以及位于所述电机壳的轴向的一端的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所述驱动器部包括驱动器壳和散热器,所述驱动器壳装设到所述电机壳的侧壁的外侧,并在所述驱动器壳和电机壳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入口对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出口,并形成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入口为入风口、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为出风口的散热风道,且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分别平行于所述电机壳的轴向的第一散热翅片,每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自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部分沿平行于所述电机壳轴向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壳包括朝向所述电机壳设置的底板,所述底板朝向所述电机壳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散热翅片,所述多个第二散热翅片位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处,且平行所述电机壳的轴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的排布密度大于所述多个第二散热翅片的排布密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驱动器壳分体设置,所述底板上具有开窗,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以封堵所述开窗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底板朝向所述电机壳一侧的表面,所述多个第一散热翅片设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电机壳的一侧表面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