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8420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其包括设置道路两侧的若干个主篦子和设置在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的路缘石,每个主篦子下方设置有一个雨水井,主篦子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贴合,相邻两个主篦子通过副篦子连接,且副篦子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贴合,副篦子下方设置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雨水井的排水槽;路缘石的截面呈L型,路缘石的水平端与车道对齐,路缘石水平端顶部设置有排水沟,且路缘石设置有若干个排水口,排水沟与排水口通过流道连通。通过主篦子、副篦子和排水槽,将点状积水进行分散存蓄,将一个严重的积水点调蓄成为一个不太严重的积水面,显著降低了单个积水点的水深,淹没影响也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排水设施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全球极端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的不透水面积比例日益增加,城市内涝频繁发生,成为了阻碍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乃至经济损失,通过一定的技术来加强对城市内涝点的治理,经调研分析,发生内涝的主要原因还是排水能力不足、排水方式不够完善,如何加强对地面积水的快速收集,以达到减少内涝风险的技术方法对于城市内涝的解决至关重要,如修建大量的积水泵站是当今各大城市普遍采用的惯用手段。城市路面雨水收集中,雨水篦子设置在道路两侧,按照等距或不等距排列安装,尺寸规格主要有普通型、U型、管型以及可敞开型等,用户也可以特殊需求进行私人订制,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雨水篦子铺装方式一直以来都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城市雨岛效应频繁发生,且随着城市化进程与水平的不断深化提高,在部分雨水篦子发生树叶等漂浮物堵塞、路边车辆停车轮胎堵塞雨水篦子等情况下,排水不畅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个点的堵塞影响一条街的排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部分雨水篦子堵塞后,排水不畅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其包括设置道路两侧的若干个主篦子和设置在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的路缘石,每个主篦子下方设置有一个雨水井,主篦子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贴合,相邻两个主篦子通过副篦子连接,且副篦子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贴合,副篦子下方设置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雨水井的排水槽;路缘石的截面呈L型,路缘石的水平端与车道对齐,路缘石水平端顶部设置有排水沟,且路缘石设置有若干个排水口,排水沟与排水口通过流道连通。进一步地,副篦子为长窄型。进一步地,副篦子的宽度为主篦子的宽度的一半,副篦子的长度为主篦子长度的2~3倍。进一步地,排水槽的截面呈矩形。进一步地,排水槽一侧端面为路缘石的端面,且路缘石水平端开有朝向人行道的渗透孔,渗透孔与排水槽连通。进一步地,排水沟位于路缘石的夹角处,排水口设置在路缘石水平端底部和竖直端内侧。进一步地,路缘石竖直端开有若干个泄流孔,泄流孔的中心线垂直于路缘石的竖直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排水槽连通相邻两个雨水井,副篦子段的雨水通过排水槽流入两侧的雨水井,确保雨水被快速排出。排水槽中的雨水还可通过路缘石上的通孔流入人行道底下的海绵体,进一步地消纳雨水。排水沟中的雨水通过排水口流入至城市底面或者人行道低下的海绵体,配合主篦子和副篦子,极大的地提升了道路排水效率。副篦子和排水槽的存在确保单个主篦子堵塞的情况下,雨水可通过排水槽流向其余雨水井。即使发生部分主篦子堵塞,只要有部分篦子排水通畅,依然可以继续排水,降低了单个主篦子一旦堵塞后的内涝风险,具有较好的实用性。通过主篦子、副篦子和排水槽,将点状积水进行分散存蓄,将一个严重的积水点调蓄成为一个不太严重的积水面,显著降低了单个积水点的水深,淹没影响也大幅降低。在路边停车轮胎堵塞雨水篦子的情况下,通过主篦子和副篦子,不影响积水的收集与消纳,减小了因人为因素而排水不畅所带来的内涝淹没损失。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的正视图。其中,1、主篦子;2、路缘石;201、排水沟;202、排水口;203、泄流孔;204、渗透孔;3、排水槽;4、副篦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如图1~图2所示,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其包括设置道路两侧的若干个主篦子1和设置在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的路缘石2,每个主篦子1下方设置有一个雨水井,主篦子1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2贴合,相邻两个主篦子1通过副篦子4连接,且副篦子4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2贴合,副篦子4为长窄型,副篦子4的宽度为主篦子1的宽度的一半,副篦子4的长度为主篦子1长度的2倍。副篦子4下方设置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雨水井的排水槽3,排水槽3的截面呈矩形,排水槽3一侧端面为路缘石2的端面,且路缘石2水平端开有朝向人行道的渗透孔204,渗透孔204与排水槽3连通。渗透孔204的目的是将排水槽3中的雨水输送至人行道底下的海绵体中,进而输送至人行道旁的绿地中,提升道路排水效率和上限。排水槽3和副篦子4降低了单个积水点的积水深度,减少内涝的形成,以及部分篦子堵塞后,确保排水正常。路缘石2的截面呈L型,路缘石2的水平端与车道对齐,路缘石2水平端顶部设置有排水沟201,且路缘石2设置有若干个排水口202,排水沟201与排水口202通过流道连通。具体地,排水沟201位于路缘石2的夹角处,排水口202设置在路缘石2水平端底部和竖直端内侧。排水沟201的截面呈矩形或弧形状,排水口202为圆形开口。路缘石2竖直端开有若干个泄流孔203,泄流孔203的中心线垂直于路缘石2的竖直端,泄流孔203的目的是发生内涝时,将车道内的洪水快速输送至人行道下方。进一步地,为了提升路面积水的利用,人行道两侧均设置有本方案中的路缘石2,路面积水透过渗透孔204,穿过人行道底下的海绵体后,进入绿地下方,实现排水系统和绿地水系的交互,提升了海绵城市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包括设置道路两侧的若干个主篦子(1)和设置在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的路缘石(2),每个主篦子(1)下方设置有一个雨水井,所述主篦子(1)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2)贴合,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主篦子(1)通过副篦子(4)连接,且副篦子(4)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2)贴合,所述副篦子(4)下方设置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雨水井的排水槽(3);/n所述路缘石(2)的截面呈L型,所述路缘石(2)的水平端与车道对齐,所述路缘石(2)水平端顶部设置有排水沟(201),且路缘石(2)设置有若干个排水口(202),排水沟(201)与排水口(202)通过流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包括设置道路两侧的若干个主篦子(1)和设置在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的路缘石(2),每个主篦子(1)下方设置有一个雨水井,所述主篦子(1)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2)贴合,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主篦子(1)通过副篦子(4)连接,且副篦子(4)的一端端面与路缘石(2)贴合,所述副篦子(4)下方设置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雨水井的排水槽(3);
所述路缘石(2)的截面呈L型,所述路缘石(2)的水平端与车道对齐,所述路缘石(2)水平端顶部设置有排水沟(201),且路缘石(2)设置有若干个排水口(202),排水沟(201)与排水口(202)通过流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篦子(4)为长窄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城市道路的分布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篦子(4)的宽度为主篦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志春邸苏闯潘兴瑶刘洪禄李永坤张书函于磊卢亚静杨思敏赵飞张岑王丽晶周星孙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