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22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7
一种触控面板包含基板、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设置于基板之上。第一电极层包含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彼此分离,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着大致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第二电极层设置于基板之上,与第一电极层电性绝缘。第二电极层包含驱动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驱动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接收电极与驱动电极分离,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本揭示内容的触控电极可以减少第一接收线和第二接收线的数量,因此,可以减少驱动积体电路的数量,从而减少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触控技术,且特别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触控面板技术的进步,已发展出电容式、电阻式、电磁式或影像感测式等触控面板,其中电容式触控面板以内嵌的方式所形成的触控面板常无法侦测非导体物体的触碰。因此,目前需要一种新的设计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揭示内容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含基板、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设置于基板之上。第一电极层包含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彼此分离,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着大致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第二电极层设置于基板之上,与第一电极层电性绝缘。第二电极层包含驱动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驱动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接收电极与驱动电极分离,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各具有第一投影于基板上,驱动电极具有第二投影于基板上,第二接收电极具有第三投影于基板上,且第一投影、第二投影和第三投影彼此间隔开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驱动电极线、第一接收线和第二接收线。驱动电极线连接驱动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至触控感测单元。第一接收线连接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至触控感测单元。第二接收线连接第二接收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至触控感测单元。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的每一者具有第一长度,驱动电极具有第二长度,且第一长度小于第二长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极具有第一长度,第二接收电极具有第二长度,且第一长度实质上等于第二长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薄膜电晶体,设置于基板上,其中薄膜电晶体具有第四投影于基板上,第四投影与第二投影重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薄膜电晶体,设置于基板上,其中薄膜电晶体具有第四投影于基板上,第四投影与第三投影重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复数个薄膜电晶体,设置于基板上,其中复数个薄膜电晶体各具有第四投影于基板上,复数个第四投影与第二投影重叠,且复数个第四投影与第三投影重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发光二极体,设置于复数个薄膜电晶体与驱动电极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发光二极体,设置于复数个薄膜电晶体与第二接收电极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之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复数个薄膜电晶体,设置于基板上,与第一电极层的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交错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设置于第二电极层之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复数个薄膜电晶体,设置于基板上,与第二电极层的驱动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交错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发光二极体,设置于复数个薄膜电晶体与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薄膜电晶体,设置于基板上,其中薄膜电晶体具有第四投影于基板上,第四投影与第一投影重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薄膜电晶体,设置于基板上,其中薄膜电晶体具有第四投影于基板上,第四投影与第二投影和第三投影交错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第一绝缘薄膜,设置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设置于第一绝缘薄膜之上,第二电极层设置该基板与第一绝缘薄膜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层设置于第一绝缘薄膜之上,第一电极层设置于基板与第一绝缘薄膜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更包含第二绝缘薄膜,设置于第一电极层和基板之间。以下将以实施方式对上述之说明做详细的描述,并对本揭示内容之技术方案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当结合随附图式进行阅读时,本揭示内容之详细描述将能被充分地理解。应注意,根据业界标准实务,各特征并非按比例绘制且仅用于图示目的。事实上,出于论述清晰之目的,可任意增加或减小各特征之尺寸。图1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拼接式发光二极体模组。图2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显示面板内部元件的关系图。图3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包含触控面板的电脑系统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驱动控制时序图。图5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触控面板内多个显示模组与时序控制器之间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7为根据图6的线A-A所绘示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相对关系示意图。图8和图9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10为根据图8和图9的线B-B所绘示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剖面图。图11为根据图6的线A-A所绘示的两电容的电容值的示意图。图12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13至图15分别为根据图12的线C-C所绘示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16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17为根据图16的线D-D所绘示的剖面图。图18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图19和图20为根据图18的线E-E所绘示的不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21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驱动积体电路的示意图。图22和图23为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所绘示的触控面板接合于基板上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拼接式发光二极体模组110:盖板120:显示面板122:发光二极体130:支撑板210:处理器220:时序控制器230:驱动器300:电脑系统310:触控面板312:驱动电极314:接收电极316:数位控制器318:嵌入式系统410:图像显示时段420:触控感测时段510a,510b,510c,510d,510e,510f:显示模组512a,512b,512c,512d,512e,512f:电器路径600:触控面板610,610a,610b:驱动电极612:驱动电极线620,620a,620b,620c,620d,620e,620f,620g,620h,620i:第一接收电极622:第一接收线630,630a,630b:第二接收电极632:第二接收线640:触控感测单元650:触碰位置710:第一电极层720:第二电极层800:触控面板900:触控面板1200,1200a,1200b,1200c:触控面板1310:基板1320:薄膜电晶体1340:绝缘层1410:第一绝缘薄膜1510:第二绝缘薄膜1600:触控面板1800,1800a,1800b:触控面板2100:驱动积体电路2200:触控面板2300:触控面板2310:软性基板A-A,B-B,C-C,D-D,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n基板;/n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之上,包含:/n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彼此分离,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及/n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之上,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电性绝缘,所述第二电极层包含:/n驱动电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及/n第二接收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分离,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n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各具有第一投影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驱动电极具有第二投影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具有第三投影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第一投影、所述第二投影和所述第三投影彼此间隔开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基板;
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之上,包含:
复数个第一接收电极,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彼此分离,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及
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之上,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电性绝缘,所述第二电极层包含:
驱动电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及
第二接收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分离,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各具有第一投影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驱动电极具有第二投影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具有第三投影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第一投影、所述第二投影和所述第三投影彼此间隔开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还包含:
驱动电极线,连接所述驱动电极,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触控感测单元;
第一接收线,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触控感测单元;及
第二接收线,连接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触控感测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的每一者具有第一长度,所述驱动电极具有第二长度,且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极具有第一长度,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具有第二长度,且所述第一长度实质上等于所述第二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还包含:
薄膜电晶体,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薄膜电晶体具有第四投影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四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重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还包含:
薄膜电晶体,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薄膜电晶体具有第四投影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四投影与所述第三投影重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还包含:
复数个薄膜电晶体,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其中所述薄膜电晶体各具有第四投影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四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重叠,且所述第四投影与所述第三投影重叠。


8.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贤颖陈伯纶陈俊达廖致霖魏福呈林柏青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