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6752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件和换热件;所述集流件包括相互独立且连接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第一流通口,即第一流通口与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第二流通口,即第二流通口与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板、设置在所述换热板内的换热腔、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进口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出口;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的一个与所述换热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换热出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结构简单、紧凑,从而换热器的占用空间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
技术介绍
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电池作为动力源,在使用中可以实现零污染,并可利用煤炭、水力等其它非石油资源,能有效解决汽车排污和能源问题。这些车辆的性能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所配置的动力电池组的性能。温度是影响动力电池性能至关重要的因素。当车辆在不同行驶状况下运行时,电池会以不同倍率放电,以不同生热速率产生大量热量,加上时间累积以及空间影响会产生不均匀热量聚集,从而导致电池组运行温度复杂多变。而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电池的容量、寿命和能量效率的降低,若电池积聚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会导致热失控的产生,严重时电池有发生剧烈膨胀和爆炸的危险,必须对动力锂电池进行电池降温。在低温下,锂电池锂离子活性降低,容易发生析锂刺穿隔膜,引起电池短路,引发热失控现象,则需要对电池进行加热。所以电池需要热管理,使其工作温度处于较优的区间。新能源车锂电池主要是液体冷却和加热为主,目前通常采用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板和管道系统,电池与换热板贴合接触,通过换热介质在换热板内流动,来实现对电池的冷却或者加热;根据电池模组的布置及电池包容量,通常设置多个换热板,多个换热板通过快插接头及尼龙管组成的管道系统连接起来,这种换热装置的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装置的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件和换热件;所述集流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第二流通口;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板、设置在所述换热板内的换热腔、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进口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出口;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的一个与所述换热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换热出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集流件包括集流板,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均一体成型在所述所述集流板上。进一步地,所述换热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件沿所述集流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二流通口设置在所述集流板的不同侧;或者,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二流通口设置在所述集流板的同一侧。进一步地,所述集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层板和下层板,所述第一腔体设置在所述上层板,所述第二腔体设置在所述下层板。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板的宽度小于所述下层板的宽度,所述上层板设置在所述下层板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腔体设置在所述下层板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下层板内设有第一延伸流道,所述第一延伸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延伸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进口和所述换热出口两者中的一个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换热件还包括流量调节件,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两者中的一个与所述换热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两者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换热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处设有所述流量调节件,和/或,所述第二连通口处设有所述流量调节件;所述流量调节件用于调节进入所述换热腔内的介质流量。进一步地,所述流量调节件为调节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包组件,包括电池包和上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件设置在所述电池包上。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电池包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换热板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开口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件和换热件;所述集流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第一流通口,即第一流通口与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第二流通口,即第二流通口与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板、设置在所述换热板内的换热腔、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进口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出口;所述换热进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换热出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过程中,换热介质通过集流件的第一流通口和第二流通口两者中的一个进入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两者中的一个(当介质由第一流通口进入时,介质进入第一腔体,当介质由第二流通口进入时,介质进入第二腔体)内,然后,换热介质由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的一个(当介质由第一流通口进入时,介质进入第一腔体,当介质由第二流通口进入时,介质进入第二腔体)进入换热件的换热进口,然后进入换热件的换热腔,然后由换热件的换热出口流入集流件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两者中的另一个,最后由集流件的第一流通口和第二流通口两者中的另一个流出,换热介质在换热腔内完成与电池包的换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避免采用接头和管道,结构简单、紧凑,从而换热器的占用空间少。应当理解,前述的一般描述和接下来的具体实施方式两者均是为了举例和说明的目的并且未必限制本公开。并入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公开的主题。同时,说明书和附图用来解释本公开的原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的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的换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的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集流件;20-换热件;30-箱体;11-集流板;12-第一腔体;13-第二腔体;14-第一流通口;15-第二流通口;16-第一连通口;17-第二连通口;18-第一延伸流道;19-第二延伸流道;101-堵头;102-通孔;21-换热板;22-换热进口;23-换热出口;111-上层板;112-下层板;113-安装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件10和换热件20;集流件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腔体12(相应的图中虚线所示结构)和第二腔体13(相应的图中虚线所示结构),第一腔体12上设有第一流通口14,即第一流通口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件和换热件;所述集流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第二流通口;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板、设置在所述换热板内的换热腔、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进口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出口;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的一个与所述换热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换热出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件和换热件;所述集流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第二流通口;所述换热件包括换热板、设置在所述换热板内的换热腔、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进口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板上且与所述换热器腔连通的换热出口;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的一个与所述换热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换热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包括集流板,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均设置在所述集流板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件沿所述集流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二流通口设置在所述集流板的不同侧;
或者,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二流通口设置在所述集流板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层板和下层板,所述第一腔体设置在所述上层板,所述第二腔体设置在所述下层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板的宽度小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杰朱江辉鲜明孙煜茅康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