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3479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32
提供一种使用利用弹性体包覆由将金属单丝不捻合地并齐而成的束构成的金属帘线而成的能够高度改善轮胎的性能的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的轮胎。轮胎(100)包括由至少两层带束层(105a、105b)构成的带束(105),带束层(105a、105b)利用弹性体(3)包覆由将多根金属单丝(1)不捻合地并齐成一列而成的束构成的金属帘线(2)而成,对金属单丝(1)进行造形,存在至少1个对相邻的金属单丝(1)彼此的相位不同的金属单丝(1),带束层(105a、105b)的厚度超过0.30mm且小于1.00mm,相邻的两层带束层(105a、105b)的金属帘线(2)彼此的轮胎径向的间隔在轮胎中心处是0.10mm以上且1.20m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将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用于带束的轮胎,该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利用弹性体包覆由将金属单丝不捻合地并齐而成的束构成的金属帘线而成。
技术介绍
通常,在需要强度的轮胎的内部配置有包含沿着环状的轮胎主体的子午线方向埋设的加强帘线的胎体,在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有带束层。该带束层通常使用利用弹性体包覆钢丝等金属帘线而成的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而形成,对轮胎赋予耐载荷性、耐牵引性等。近年,为了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使轮胎轻量化的要求提高。作为轮胎的轻量化的手段,带束加强用的金属帘线受到关注,公开了许多将金属单丝不捻合地用作带束用帘线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轮胎,其为了改善轻量性和耐久性,以较高的拉伸强度将细径的金属单丝不捻合地并列地并齐而设为金属单丝束,利用使其在包覆橡胶中沿着宽度方向排列而成的至少两张带束片层形成带束层。在该轮胎中,将金属单丝束内的金属单丝根数根据金属单丝径而适当化。另外,还提出,金属单丝束的径向厚度也相对于带束片层厚度设为特定的比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48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研究了轻量性和耐久性,但是未研究其他性能。因而,今后,随着轮胎的高性能化,在将金属单丝不捻合地用作带束用帘线时,预想寻求进一步的改良。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用于带束的轮胎,该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利用弹性体包覆由将金属单丝不捻合地并齐而成的束构成的金属帘线而成,能够高度改善轮胎的性能。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获得以下的见解。即,若使用将金属单丝不捻合地集束而成的金属帘线,则在带束保护层的压缩输入时抑制金属帘线向面内的变形,导致金属帘线的疲劳性的恶化。另外,将金属单丝不捻合地集束而成的金属帘线使橡胶难以在相邻的金属单丝间渗透,产生未由橡胶包覆的非橡胶包覆区域。因而,在轮胎滚动时,金属单丝相互偏移,由于面内刚度(轮胎接地面内的刚度)的降低,操纵稳定性有可能受损。基于该见解,本专利技术人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如下内容,以至于完成本专利技术:通过将金属单丝的束的结构设为下述这样,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即,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以在一对胎圈部间呈环状延伸的胎体为骨架,包括由配置于该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至少两层带束层构成的带束,其中,所述带束层由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构成,该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利用弹性体包覆由将多根金属单丝不捻合地并齐成一列而成的束构成的金属帘线而成,对所述金属单丝进行造形,存在至少1对相邻的所述金属单丝彼此的相位不同的金属单丝,所述带束层的厚度超过0.30mm且小于1.00mm,相邻的两层所述带束层的金属帘线彼此的轮胎径向的间隔在轮胎中心处是0.10mm以上且1.20mm以下。在此,图1是表示金属单丝的造形量h和造形节距p的定义的金属单丝的说明图,造形量h是指不包含金属单丝1的线径的变动的幅度。此外,利用投影机对造形后的金属单丝1进行投影,将金属单丝的投影图像放映在屏幕等而测量金属单丝1的造形量h。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金属单丝是同一造形量和同一节距。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相邻的金属单丝彼此的相位差是π/4~7π/4。而且,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相邻的金属单丝的所述金属帘线的宽度方向侧面上的弹性体包覆率是每单位长度10%以上。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金属单丝的造形量是0.03~0.30mm,所述金属单丝的造形节距是2~30mm。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造形的金属单丝的造形方向是所述金属帘线的宽度方向。而且,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在相邻的所述带束层之间且是轮胎宽度方向端部配置有层间橡胶,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层间橡胶的厚度是0.2mm以上且1.2mm以下。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体的依据JISK6251(2010年)测定的50%模量值是1.5MPa以上。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金属单丝的抗拉强度是2500MPa以上。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中,笔直的金属单丝是指,未有意地造形而实质上未造形的状态的金属单丝。其中,弹性体包覆率是指,例如,在使用橡胶作为弹性体、使用钢丝帘线作为金属帘线的情况下,在对钢丝帘线进行橡胶包覆、硫化之后,从获得的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抽出钢丝帘线,测定由渗透到构成钢丝帘线的钢丝单丝彼此的间隙的橡胶包覆的钢丝单丝的金属帘线宽度方向侧面的长度,基于下述计算式算出的值的平均。弹性体包覆率=(橡胶包覆长度/试样长度)×100(%)此外,在使用橡胶以外的弹性体作为弹性体的情况和使用钢丝帘线以外的金属帘线作为金属帘线的情况下也是,能够同样地算出。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将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用于带束的轮胎,该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利用弹性体包覆由将金属单丝不捻合地并齐而成的束构成的金属帘线而成,能够高度改善轮胎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金属单丝的造形量h和造形节距p的定义的金属单丝的说明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概略单侧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束层所使用的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束层所使用的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的金属帘线的概略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束层所使用的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的金属帘线的宽度方向概略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束层所使用的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的金属帘线的宽度方向概略剖视图的另一个例子。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束层所使用的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的金属帘线的宽度方向概略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带束的概略单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在图2中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概略单侧剖视图。图示的轮胎100是如下轮胎100,其包括:胎面部101,其形成接地部;一对胎侧部102,其与该胎面部101的两侧部连续地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以及胎圈部103,其与各胎侧部102的内周侧连续。在图示的轮胎100中,胎面部101、胎侧部102以及胎圈部103由胎体104加强,该胎体104由从一个胎圈部103到另一个胎圈部103呈环状延伸的一张胎体层构成。另外,胎面部101由带束105加强,该带束105由配设于胎体104的胎冠区域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至少两层,在图示的例子中是第1带束层105a和第2带束层105b这两层构成。在此,胎体104的胎体层也可以设为多张,能够适当地使用以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其以在一对胎圈部间呈环状延伸的胎体为骨架,包括由配置于该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至少两层带束层构成的带束,其特征在于,/n所述带束层由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构成,该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利用弹性体包覆由将多根金属单丝不捻合地并齐成一列而成的束构成的金属帘线而成,/n对所述金属单丝进行造形,存在至少1对相邻的所述金属单丝彼此的相位不同的金属单丝,/n所述带束层的厚度超过0.30mm且小于1.00mm,/n相邻的两层所述带束层的金属帘线彼此的轮胎径向的间隔在轮胎中心处是0.10mm以上且1.20mm以下。/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17 JP 2018-1962101.一种轮胎,其以在一对胎圈部间呈环状延伸的胎体为骨架,包括由配置于该胎体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至少两层带束层构成的带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束层由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构成,该弹性体-金属帘线复合体利用弹性体包覆由将多根金属单丝不捻合地并齐成一列而成的束构成的金属帘线而成,
对所述金属单丝进行造形,存在至少1对相邻的所述金属单丝彼此的相位不同的金属单丝,
所述带束层的厚度超过0.30mm且小于1.00mm,
相邻的两层所述带束层的金属帘线彼此的轮胎径向的间隔在轮胎中心处是0.10mm以上且1.20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金属单丝是同一造形量和同一节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相邻的金属单丝彼此的相位差是π/4~7π/4。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村一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