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嵌入式电极结构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电极结构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固态照明技术的核心是高亮度的GaN基发光二极管,与传统白炽灯、荧光灯相比,发光二极管(LED)的电光转换效率更突出,同时具备环保、寿命长和体积小等诸多优势。目前主流的GaN基LED芯片结构包括正装水平结构LED、倒装结构LED、垂直结构LED等。正装水平结构工艺成熟,制造成本低,P电极与N电极均设置在芯片的同一面,但是存在散热能力差,光提取率不高的问题;倒装结构是将正装水平结构倒置于基板上的芯片结构,有效提升了散热能力和光提取效率,但其仍然存在电流传输路径过长、台阶处电流拥挤的问题;垂直结构LED的P电极和N电极设置于GaN薄膜两侧,有效解决了电流拥堵的问题,但垂直结构也存在电极挡光限制了LED的光提取效率和电流分布不均降低了LED器件的寿命的问题。因此提供一种嵌入式电极结构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提升LED的光提取效率和电流扩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专利技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嵌入式电极结构LED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列的第二硅衬底、键合层、第一钝化层、金属层、反射镜层、p-GaN层、AlGaN电子阻挡层、InGaN/GaN多量子阱层、n-GaN层和第二钝化层;LED器件的p电极与n电极以嵌入式电极的形式均匀分布在器件内部的孔状结构中,p电极与n电极的pad引出电极位于器件出光面的背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入式电极结构LED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列的第二硅衬底、键合层、第一钝化层、金属层、反射镜层、p-GaN层、AlGaN电子阻挡层、InGaN/GaN多量子阱层、n-GaN层和第二钝化层;LED器件的p电极与n电极以嵌入式电极的形式均匀分布在器件内部的孔状结构中,p电极与n电极的pad引出电极位于器件出光面的背面。
2.一种嵌入式电极结构LED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状结构与p电极间设有第一钝化层;孔状结构与n电极间设有第三钝化层。
3.一种嵌入式电极结构LED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第一硅衬底上制备LED外延结构,第一硅衬底上依次生长AlN/GaN缓冲层、n-GaN层、InGaN/GaN多量子阱层、AlGaN电子阻挡层,p-GaN层;
步骤2:在p-GaN层的表面上沉积反射镜层;经光刻、显影,使用ICP刻蚀形成所需要的反射镜层图形;
步骤3:采用光刻在被刻蚀掉的银反射层的区域形成一层负胶,采用电子束蒸发的方式沉积金属层;
步骤4:光刻胶剥离,除去光刻胶及其上方的金属层,形成若干个孔状结构;
步骤5:通过光刻、ICP刻蚀,去除孔状结构下方p-GaN层、InGaN/GaN多量子阱层直至暴露出n-GaN层;
步骤6:在步骤5中形成的孔状结构中沉积n电极;
步骤7:在孔状结构的n电极上沉积第一键合层;
步骤8:制备表面上沉积有第二键合层的第二硅衬底,将第二键合层与第一键合层通过键合机键合,形成键合层;键合后去除第一硅衬底和AlN/GaN缓冲层,暴露出n-GaN层;
步骤9:通过光刻、BOE湿法腐蚀、ICP刻蚀方式在第二硅衬底区域上暴露出p-GaN层,形成孔状结构;
步骤10:在步骤9形成的孔状结构中沉积p电极,并引出p电极的pad层;
步骤11:通过光刻、BOE湿法腐蚀、ICP刻蚀方式去除n电极下方的键合层和第二硅衬底,并引出n电极的pad层;
步骤12:将n电极与p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