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诊断食管鳞癌的联合型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及试剂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193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血清样本中小分子代谢产物次黄嘌呤、2‑酮异己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作为联合标志物在制备用于区分受试者中的食管鳞癌及食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患者的试剂盒中的新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检测受试者中的食管鳞癌患者的试剂盒,通过检测来自受试者的血清样本中上述联合标志物的相对浓度,基于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所述联合标志物变量P,再基于确定的阈值判断所述受试者是否患有食管鳞癌。所述试剂盒可实现高灵敏、高效检测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几种代谢物,具有检测成本低,重复性好的特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食管鳞癌,具有诊断灵敏度高,可将食管鳞癌与其癌前病变进行有效区分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诊断食管鳞癌的联合型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及试剂盒
本专利技术涉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领域。
技术介绍
食管癌(esophagealcancer,EC)是我国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我国每年的发病例数约占世界发病总数的一半,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ESCC)为我国最为常见的食管癌类型,其术后整体5年生存率不足25%。食管鳞癌具有病程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食管鳞癌的发生与吃腌制食品、吃过热食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该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食管相关病理变化的发生,其中食管上皮非典型增生(esophagealsquamousdysplasia,ESD)是最为常见的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其临床症状与食管鳞癌相似,二者的区分对于食管鳞癌的防治及高危人群病理状态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临床上尚无可对二者进行有效区分的生物标志物,只有通过病理检测才能将二者进行区分,极大地限制了食管鳞癌的早检早诊及高危人群的监测。近年来,代谢组学作为新兴的系统生物学科学被广泛地用于疾病生物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诊断食管鳞癌的联合型代谢生物标志物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联合型的代谢标志物次黄嘌呤、2-酮异己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标准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诊断食管鳞癌的联合型代谢生物标志物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联合型的代谢标志物次黄嘌呤、2-酮异己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标准品。


2.一种联合型代谢标志物在制备用于区分食管鳞癌及食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疾病的试剂盒的用途,所述联合型的代谢标志物是由次黄嘌呤、2-酮异己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共同构成的。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通过患者的血清样品,区分食管增生患者中食管鳞癌患者与食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患者(又称之为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


4.一种非诊断目的的计算受试者的血清样本中的联合型标志物变量的方法,其中所述受试者包括食管鳞癌及食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患者,所述联合型标志物由次黄嘌呤、2-酮异己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共同构成,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以含有内标物十三酸(又称之为十三烷酸)的提取液处理来自受试者的血清样本,沉淀血清蛋白后,离心,上清液冻干、获得极性代谢物;进一步利用甲氧胺吡啶、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三氟乙酰胺对代谢物进行硅烷化,反应后的样本进行气相色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欣李艳丽路鑫胡春秀王砚凤许国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