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61424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08
本公开涉及一种真空系统和车辆,所述真空系统包括连接在发动机的排气端的真空装置,以及连接在所述真空装置的第一进气口的待抽真空设备,所述真空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空腔内的叶片主体、以及与所述叶片主体相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空腔内的涡轮叶片,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驱动所述涡轮叶片转动,所述涡轮叶片带动所述叶片主体转动,以抽取所述待抽真空设备内的气体,使所述待抽真空设备形成真空。本公开提供的真空系统能够实现发动机废气,尤其是汽油发动机废气的有效利用,节约能耗,同时不需要对发动机舱进行重新布置设计,便于现有机型的改造升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空系统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真空助力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真空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的真空刹车助力系统、空调风门执行机构的真空伺服系统、燃油箱燃油蒸汽收集系统等,都需要稳定的真空源。相关技术中,利用发动机排气为动力的真空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发动机的尾气作为动力源抽取并存储真空,节约能耗。但是,针对汽油发动机,真空系统中转轴的转速可达到18万转,是柴油发动机的2.25倍,现有的真空系统中散热片结构不能满足高转速下转轴的散热需求;并且真空系统中对排气进入量无法调节和控制,无法实现按需调节真空度;此外,现有的真空系统中,在低转速情况下,叶片端头不能与壳体内壁很好的贴合,导致抽取真空的能力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系统,该真空系统能够产生较大的真空度,将待抽真空设备抽成真空。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真空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真空系统,包括连接在发动机的排气端的真空装置,以及连接在所述真空装置的第一进气口的待抽真空设备,所述真空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空腔内的叶片主体、以及与所述叶片主体相连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空腔内的涡轮叶片,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驱动所述涡轮叶片转动,所述涡轮叶片带动所述叶片主体转动,以抽取所述待抽真空设备内的气体,使所述待抽真空设备形成真空。可选地,所述涡轮叶片包括叶片本体和与所述叶片本体一体成型的转轴,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叶片主体相连接的支座,所述转轴通过支座与所述叶片主体相连接,所述支座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叶片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转轴位于连通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三空腔内且所述支座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转轴位于所述第三空腔的部分上套设有浮动轴承,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三空腔相连通的进油道和出油道。可选地,所述真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座上方的封油盖以及将所述封油盖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紧固件,所述封油盖和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密封套。可选地,连接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端和所述真空装置的第一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可选地,所述真空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真空装置的第一出气口和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端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可选地,所述支座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出气口设置。可选地,所述支座构造为圆筒形结构,所述支座上形成有供所述叶片主体沿径向穿过的固定槽,所述叶片主体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弹性件,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力下,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的端部分别抵顶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可选地,所述第二叶片上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且沿上下延伸的减重孔。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真空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发动机的排出的废气经排气歧管、三元催化器处理后,可进入真空装置内,推动涡轮叶片旋转,涡轮叶片带动叶片主体在壳体的密封腔中运动,通过进气口抽取待抽真空设备内的气体,使待抽真空设备产生真空,实现发动机废气,尤其是汽油发动机废气的有效利用,节约能耗,同时不需要对发动机舱进行重新布置设计,便于现有机型的改造升级。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利用发动机排气为动力的真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利用发动机排气为动力的真空系统中真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利用发动机排气为动力的真空系统中真空装置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利用发动机排气为动力的真空系统中叶片主体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利用发动机排气为动力的真空系统中叶片主体安装的俯视图;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利用发动机排气为动力的真空系统中叶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A-A截面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发动机2真空装置20壳体201进油道202出油道203第一壳体204第二壳体205壳体固定螺栓206盖板207盖板固定螺栓211第一进气口212第一出气口213第二进气口214第二出气口11水冷中冷器12水泵22叶片主体221第一叶片222第二叶片223弹性件2220减重孔2230限位槽23涡轮叶片231叶片本体232转轴24支座25锁紧件26浮动轴承27封油盖28紧固件29密封套200密封环3待抽真空设备41第一管路42第二管路43排气管路44旁通管路45循环管路5控制阀6单向阀7三元催化器8排气歧管9空气过滤器10EGR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同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轴向”、“径向”是指以相对于转轴的中心轴线而言的,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利用发动机排气为动力的真空系统,该真空系统包括连接在发动机1的排气端的真空装置2,以及连接在真空装置2的第一进气口211的待抽真空设备3,其中,发动机1可以为汽油发动机,也可以为柴油发动机,待抽真空设备3可以是制动器或其他需要真空的设备,可以增设多个进气口211,连接多个待抽真空设备3,将其抽成真空,将抽真空产生助力提供给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真空装置2包括壳体20、设置于壳体20的第一空腔内的叶片主体22、以及与叶片主体22相连接设置于壳体20的第二空腔内的涡轮叶片23,第一进气口211和第一空腔相连通,发动机1的排气驱动涡轮叶片23转动,涡轮叶片23带动叶片主体22转动,以抽取待抽真空设备3内的气体,使待抽真空设备3形成真空。具体地,在本公开中,发动机排气在第二空腔内,抽取的待抽真空设备3的气体在第一空腔内,两者相隔开,壳体20上形成有与第一空腔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211和第一出气口212,形成有与第二空腔相连通的第二进气口213和第二出气口214,第一进气口211与待抽真空设备3相连接,第二进气口213与发动机排气端相连接,第一出气口212可以与下文介绍的第二管路42相连接,第二出气口214可以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真空系统,包括连接在发动机(1)的排气端的真空装置(2),以及连接在所述真空装置(2)的第一进气口(211)的待抽真空设备(3),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装置(2)包括壳体(20)、设置于所述壳体(20)的第一空腔内的叶片主体(22)、以及与所述叶片主体(22)相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20)的第二空腔内的涡轮叶片(23),所述第一进气口(211)和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发动机(1)的排气驱动所述涡轮叶片(23)转动,所述涡轮叶片(23)带动所述叶片主体(22)转动,以抽取所述待抽真空设备(3)内的气体,使所述待抽真空设备(3)形成真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系统,包括连接在发动机(1)的排气端的真空装置(2),以及连接在所述真空装置(2)的第一进气口(211)的待抽真空设备(3),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装置(2)包括壳体(20)、设置于所述壳体(20)的第一空腔内的叶片主体(22)、以及与所述叶片主体(22)相连接设置于所述壳体(20)的第二空腔内的涡轮叶片(23),所述第一进气口(211)和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发动机(1)的排气驱动所述涡轮叶片(23)转动,所述涡轮叶片(23)带动所述叶片主体(22)转动,以抽取所述待抽真空设备(3)内的气体,使所述待抽真空设备(3)形成真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叶片(23)包括叶片本体(231)和与所述叶片本体(231)一体成型的转轴(232),所述转轴(232)通过支座(24)与所述叶片主体(22)相连接,所述支座(24)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叶片本体(231)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转轴(232)位于连通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三空腔内且与所述支座(2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32)位于所述第三空腔的部分上套设有浮动轴承(26),所述壳体(20)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三空腔相连通的进油道(201)和出油道(2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系统,所述真空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座(24)上方的封油盖(27)以及将所述封油盖(27)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象兴张宏洲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