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防撞组件和具有其的车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033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防撞组件和具有其的车门,所述车门防撞组件包括:防撞杆、第一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和多个紧固件,防撞杆呈长杆形状,防撞杆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孔;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用于将防撞杆固定于车门上,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分别连接在防撞杆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多个紧固件与多个连接孔一一对应且相连,紧固件与对应的连接孔螺纹连接,且每个紧固件的朝向车门的一端的端面与防撞杆之间的距离可调,紧固件的一端的端面适于涂减震胶。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门防撞组件,在紧固件外端面与车门外板之间填充减震胶,可以使得车门外板各区域表面的抗凹性能一致,从而提升车门的抗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防撞组件和具有其的车门
本技术涉及车辆防撞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门防撞组件和具有其的车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指出,在交通事故中,侧面碰撞是发生频次最高的事故形态,侧面碰撞导致的事故和死亡人数仅次于正面碰撞位列第二。由于乘员和车门间没有足够的空间产生大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所以车门门腔中安装防撞作用的防撞杆是必要措施。现有防撞管梁多采用的直型材结构,但在车门防撞杆布置中,与车门外板的间隙(一般要求3-5mm)无法保证一致,导致在防撞杆与车门外板之间无法均匀布置涂胶点,使得车门外板区域表面抗凹性能不一致,造成用户觉得某些区域车门外板薄,不结实,容易产生凹坑等,影响用户感知的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车门防撞组件,所述车门防撞组件可以提升车门的防撞减震性能。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门防撞组件的车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车门防撞组件,包括:防撞杆,所述防撞杆呈长杆形状,所述防撞杆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孔;用于将所述防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防撞杆,所述防撞杆呈长杆形状,所述防撞杆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孔;/n用于将所述防撞杆固定于车门上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分别连接在所述防撞杆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n与多个连接孔一一对应且相连的多个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孔螺纹连接,且每个所述紧固件的朝向车门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防撞杆之间的距离可调,所述紧固件的所述一端的端面适于涂减震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撞杆,所述防撞杆呈长杆形状,所述防撞杆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孔;
用于将所述防撞杆固定于车门上的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分别连接在所述防撞杆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
与多个连接孔一一对应且相连的多个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孔螺纹连接,且每个所述紧固件的朝向车门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防撞杆之间的距离可调,所述紧固件的所述一端的端面适于涂减震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深度在4mm-15mm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呈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空心杆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垂直于中心轴线方向的截面形成为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防撞杆轴线的投影平面上,所述防撞杆包括首尾顺次相连呈方环形的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第三板部和第四板部,
其中,所述第一板部朝向所述车门设置,多个所述连接孔均形成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梦宇付金奎赫春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