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和碰撞联动保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4666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和碰撞联动保护系统,包括:获取目标车辆上的车辆钻入检测器检测得到的车辆钻入信号;根据车辆钻入信号确定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若发生了钻入碰撞事故,则触发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工作,使碰撞联动保护装置调整目标车辆的前排座椅的位置、前排座椅的靠背角度和回收前排座椅的安全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中,通过设置专门的车辆钻入检测器对车辆钻入信号进行检测,能准确、快速的检测钻入碰撞事故,从而触发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工作,增大前排乘员的生存空间,并确保车内乘员不离位、不下潜,实现了钻入碰撞事故发生后的有效安全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和碰撞联动保护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和碰撞联动保护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研究数据,NAIS通过专项调查共调查150起乘用车追尾载货车并发生钻入的事故,共造成乘用车内184人死亡和144人受伤。乘用车钻入碰撞事故是导致乘用车内乘员死亡率极高的事故类型。乘用车现有的被动安全保护装置(主要包括气囊和安全带)难以应对该碰撞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乘用车碰撞位置较高,用于探测碰撞的传感器大多安装在前保险杠上,在这种碰撞形态下,无法触发气囊点爆;二是乘用车直接参与碰撞的位置多为引擎盖和A柱,结构强度较低,无法承受撞击力,经常会出现A柱断裂并侵入驾驶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乘用车前排乘员的生存空间会受到极大侵占,事故往往会造成乘用车前排乘员受伤严重或死亡。综上,现有的车辆碰撞事故中的安全保护方法针对钻入碰撞事故无法实现有效的安全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和碰撞联动保护系统,以缓解现有的车辆碰撞事故中的安全保护方法针对钻入碰撞事故无法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应用于气囊电子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车辆上的车辆钻入检测器检测得到的车辆钻入信号;根据所述车辆钻入信号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若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则触发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工作,使所述碰撞联动保护装置调整所述目标车辆的前排座椅的位置、前排座椅的靠背角度和回收前排座椅的安全带。进一步的,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所述车辆钻入信号包括:压力信号和加速度信号,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目标车辆的A柱上。进一步的,根据所述车辆钻入信号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包括:判断所述压力信号是否达到第一预设阈值,并判断所述加速度信号是否达到第二预设阈值;若所述压力信号达到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加速度信号达到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目标车辆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进一步的,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还包括:智能汽车摄像头和/或激光雷达;根据所述车辆钻入信号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包括:根据所述智能汽车摄像头拍摄得到的前方障碍物的图像信息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和/或,根据所述激光雷达探测得到的所述目标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信息和形状信息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进一步的,所述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包括:安全带气体发生器、座椅滑轨气体发生器和座椅靠背铰链气体发生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碰撞联动保护系统,所述碰撞联动保护系统包括:车辆钻入检测器、气囊电子控制单元和碰撞联动保护装置;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设置于目标车辆上,用于检测所述目标车辆的车辆钻入信号;所述气囊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发送的车辆钻入信号,根据所述车辆钻入信号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并在确定得到所述目标车辆发生钻入碰撞事故后,触发所述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工作;所述碰撞联动保护装置与所述气囊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气囊电子控制单元的触发进行工作,从而调整所述目标车辆的前排座椅的位置、前排座椅的靠背角度和回收安全带。进一步的,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目标车辆的A柱上。进一步的,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量为2个,每个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目标车辆一侧的A柱上。进一步的,所述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包括:安全带气体发生器、座椅滑轨气体发生器和座椅靠背铰链气体发生器;所述安全带气体发生器设置于B柱的位置;所述座椅滑轨气体发生器设置于座椅滑轨位置处;所述座椅靠背铰链气体发生器设置于座椅靠背的铰链位置处。进一步的,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还包括:智能汽车摄像头和/或激光雷达。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应用于气囊电子控制单元,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车辆上的车辆钻入检测器检测得到的车辆钻入信号;然后,根据车辆钻入信号确定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最后,若发生了钻入碰撞事故,则触发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工作,使碰撞联动保护装置调整目标车辆的前排座椅的位置、前排座椅的靠背角度和回收前排座椅的安全带。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方法中,通过设置专门的车辆钻入检测器对车辆钻入信号进行检测,能准确、快速的检测钻入碰撞事故,从而触发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工作,使碰撞联动保护装置调整目标车辆的前排座椅的位置、前排座椅的靠背角度和回收前排座椅的安全带,从而增大前排乘员的生存空间,并确保车内乘员不离位、不下潜,实现了钻入碰撞事故发生后的有效安全防护,缓解了现有的车辆碰撞事故中的安全保护方法针对钻入碰撞事故无法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联动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碰撞联动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滑轨气体发生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实施例一: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气囊电子控制单元,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2,获取目标车辆上的车辆钻入检测器检测得到的车辆钻入信号;本专利技术的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应用于气囊电子控制单元,该气囊电子控制单元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防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可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气囊电子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n获取目标车辆上的车辆钻入检测器检测得到的车辆钻入信号;/n根据所述车辆钻入信号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n若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则触发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工作,使所述碰撞联动保护装置调整所述目标车辆的前排座椅的位置、前排座椅的靠背角度和回收前排座椅的安全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钻入碰撞事故中的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气囊电子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车辆上的车辆钻入检测器检测得到的车辆钻入信号;
根据所述车辆钻入信号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
若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则触发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工作,使所述碰撞联动保护装置调整所述目标车辆的前排座椅的位置、前排座椅的靠背角度和回收前排座椅的安全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所述车辆钻入信号包括:压力信号和加速度信号,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目标车辆的A柱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车辆钻入信号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包括:
判断所述压力信号是否达到第一预设阈值,并判断所述加速度信号是否达到第二预设阈值;
若所述压力信号达到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加速度信号达到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目标车辆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钻入检测器还包括:智能汽车摄像头和/或激光雷达;根据所述车辆钻入信号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钻入碰撞事故,包括:
根据所述智能汽车摄像头拍摄得到的前方障碍物的图像信息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
和/或,
根据所述激光雷达探测得到的所述目标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信息和形状信息确定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发生了所述钻入碰撞事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联动保护装置包括:安全带气体发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凌云胡文浩王琰张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