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0670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包括上骨体和下骨体,上骨体和下骨体之间通过可伸缩结构连接,上骨体的顶端和下骨体的底端均设置有植骨槽;可伸缩结构包括:一插设部一滑槽,插设部插设于滑槽内;若干限位孔,与滑槽连通;限位槽,设置于插设部上;螺杆,螺杆插设于限位孔和限位槽内,在植骨槽内填入骨质后将植骨装置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枕下和棘突上,减少了植骨量,且植骨装置的长度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通过调节插设部在滑槽内的位置然后通过螺杆固定长度,即可调节植骨装置的长度,满足不同骨节长度的患者的需求,避免了重新选骨的麻烦,提高了植骨手术的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手术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脊柱肿瘤等手术中,手术操作者在完成包含颈1、2节颈椎的肿瘤后路切除后,患者的颈椎不稳定,需要对患者进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操作。
[0003]通常情况下,由于单纯枕颈融合钉棒系统强度有限,可能出现术后断钉断棒,术者需要在患者的枕下和手术切除节段下方临近健康节段棘突间植入同种异体/自体髂骨块或腓骨条等内植物来加强固定患者的颈椎。
[0004]但是,在患者切除的颈椎节段较长的情况下,所需植骨块也相应的需要加长,而现有的同种异体/自体髂骨块或腓骨条大多数都是固定长度,一般仅内满足最多2

3节节段长度的植骨,且植骨骨量较大,费用较高;如手术切除节段更长,则只能旷置,放弃植骨,或取大量自体髂骨,对患者造成额外损伤;或提前定制异体骨块,耗时耗力,为患者造成了额外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包括
[0008]上骨体和下骨体,所述上骨体和下骨体之间通过可伸缩结构连接,所述上骨体的顶端和所述下骨体的底端均设置有植骨槽;
[0009]所述可伸缩结构包括:
[0010]一插设部,设置于所述上骨体的底端;
[0011]一滑槽,设置于所述下骨体的顶端内部,所述插设部插设于所述滑槽内;
[0012]若干限位孔,设置于所述下骨体的侧面,与所述滑槽连通;
[0013]限位槽,设置于所述插设部上;
[0014]至少一螺杆,所述螺杆插设于所述限位孔和所述限位槽内。
[0015]优选地,所述植骨槽的正剖面呈“U”形,所述上骨体的顶部和所述下骨体的底部均设置两个固定翼。
[0016]优选地,所述限位孔在下骨体上竖直排列且连续设置。
[0017]优选地,所述限位槽在所述插设部上连续设置。
[0018]优选地,所述限位槽的内螺纹与所述螺杆的外螺纹匹配。
[0019]优选地,所述螺杆旋出所述限位槽时,所述插设部可于所述滑槽内上下滑动。
[0020]优选地,所述螺杆的第一端穿出所述下骨体的外侧设置一旋钮,所述旋钮外侧设
置弹性摩擦纹。
[0021]优选地,所述螺杆的第二端穿出所述下骨体的侧面连接一螺帽。
[0022]有益效果:本技术在植骨装置的顶端和底端设置植骨槽,在植骨槽内填入骨质后将植骨装置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枕下和棘突上,减少了植骨量,无需整块自体/异体骨块,仅需碎骨粒填入植骨槽即可;且植骨装置的长度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通过调节插设部在滑槽内的位置然后通过螺杆固定长度,即可调节植骨装置的长度,满足不同节段长度,尤其是长节段枕颈交界处骨缺损的患者的需求,避免了因缺损节段过长导致无法植骨加强稳定性重建的窘境,增添手术器械的新选择,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植骨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植骨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

上骨体;10

植骨槽;11

固定翼;
[0026]2‑
下骨体;20

滑槽;21

限位孔;
[0027]3‑
可伸缩结构;30

插设部;31

限位槽;32

螺杆;33

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3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包括
[0032]上骨体1和下骨体2,上骨体1和下骨体2之间通过可伸缩结构3连接,上骨体1的顶端和下骨体2的底端均设置有植骨槽10;
[0033]可伸缩结构3包括:
[0034]一插设部30,设置于上骨体1的底端;
[0035]一滑槽20,设置于下骨体2的顶端内部,插设部30插设于滑槽20内;
[0036]限位孔21,设置于下骨体2的侧面,与滑槽20连通;
[0037]限位槽31,设置于插设部30上;
[0038]至少一螺杆32,螺杆32插设于一限位孔21和一限位槽31内。
[0039]将螺杆32旋出限位槽31,使插设部30可以在滑槽20内上下位移滑动,依据实际需要的植骨长度来调节整个植骨装置的长度,完成植骨装置长度的调节;
[0040]然后再将螺杆32重新旋进限位槽31内,完成植骨装置长度的固定。可补充的是,若需要事先调节好植骨装置的长度,则可在插设部30上设置刻度,以记录插入深度,便于计算或直接读取整个植骨装置的长度,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地调整植骨装置的长度。
[0041]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42]本技术在植骨装置的顶端和底端设置植骨槽,在植骨槽内填入骨质后将植骨装置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枕下和棘突上,上、下植骨槽内的人工骨分别紧贴于枕下及棘突自体骨结构上最终实现生物融合。该装置减少了植骨量,且植骨装置的长度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通过调节插设部在滑槽内的位置然后通过螺杆固定,即可调节植骨装置的长度,满足不同骨节长度的患者的需求,避免了重新选骨的麻烦,提高了植骨手术的效率。
[0043]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植骨槽10的正剖面呈“U”形,便于向植骨槽内部填充骨质。图1的10内的物体代表骨粒。上骨体1的顶部和下骨体2的底部均设置两个固定翼11。
[0044]上骨体1的顶端两个固定翼和下骨体2的底端两个固定翼可呈两侧凸出的尖角、中间凹陷的牛角形,便于固定于枕下和棘突上。固定翼上设置螺钉孔,便于螺钉插入固定。
[0045]可补充的是,固定翼可采用钛板制作,固定翼可通过工具折弯至至少90度,上骨体顶端两固定翼可通过螺钉固定于枕骨骨质上,下骨体的底端两个固定翼可分别夹在棘突的两侧,通过拧入螺钉穿透棘突骨质从而使固定翼的侧部得以固定,从而使下骨体2的底端或上骨体1的顶端更好地固定于骨质上。
[0046]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上骨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骨体和下骨体,所述上骨体和下骨体之间通过可伸缩结构连接,所述上骨体的顶端和所述下骨体的底端均设置有植骨槽;所述可伸缩结构包括:一插设部,设置于所述上骨体的底端;一滑槽,设置于所述下骨体的顶端内部,所述插设部插设于所述滑槽内;若干限位孔,设置于所述下骨体的侧面,与所述滑槽连通;限位槽,设置于所述插设部上;至少一螺杆,所述螺杆插设于所述限位孔和所述限位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骨槽的正剖面呈“U”形,所述上骨体的顶部和所述下骨体的底部均设置两个固定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后路手术枕颈融合植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南哲万维矫健杨兴海肖建如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