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963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大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工艺包括:萃取、酸沉、中和、加热、管束处理、杀菌、闪蒸、喷雾干燥。采用蒸汽加热,加热至物料的温度为65~75℃,加热处理15~25min。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中和之后进行加热处理,使得大豆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蛋白的疏水性,加强了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蛋白内部可以形成网格结构,从而使凝胶强度增大;(2)本发明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加热和管束处理,结构简单,并且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管束结构,可以同时串联多根管束,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任意的选择一根管束或两根或多根,或其中的任意几根,灵活性强,有利于生产工艺的控制。有利于生产工艺的控制。有利于生产工艺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大豆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在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中普遍采用碱溶酸沉的生产工艺,上述工艺的主要步骤是:萃取、酸沉、中和、杀菌、闪蒸、喷雾干燥、包装等工序。目前传统的生产工艺在中和工序之后仅单纯的将物料通过管道输送至杀菌器,然后再进行杀菌、闪蒸、喷雾干燥、包装等操作。在中和和杀菌这两个工序之间没有对蛋白进行任何处理。其缺点是,没有对蛋白进行二次变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蛋白的结构组成,即也无法增加蛋白的凝胶性,从而导致产品的胶凝性能不能满足后续加工或生产的需要。
[0003]为了改变上述的现状,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有的厂家会添加一些乳化剂,增稠剂。例如黄原胶,瓜尔豆胶等。但加入增稠剂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或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
[0004]还有一些厂家采用了管束技术作为酶反应的设备,往内部加酶,生产酶解产品,比如蛋白质粉,但是其作用在于将大豆蛋白转化为一种新的产品,也并未从根本上提高蛋白的胶凝性能。
[0005]CN109770040A一种冷等离子体增强大豆蛋白凝胶性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大豆蛋白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大豆蛋白溶液;(2)利用冷等离子体处理步骤(1)的大豆蛋白溶液;(3)对步骤(2)处理后的大豆蛋白溶液进行第一阶段的水浴加热处理;(4)将步骤(3)处理后的大豆蛋白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促凝剂搅拌均匀;(5)将步骤(4)的大豆蛋白溶液进行第二阶段的水浴加热处理;(6)将步骤(5)所得凝胶经冷藏充分成胶,得到大豆蛋白凝胶。上述的工艺中,首先其适应性较窄,仅适用于将大豆分离蛋白作为原料的厂家;此外,其生产过程中需要升温再冷却,再升温,再冷却,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在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中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并不高,并且若是大批量生产,不具有生产的连续性。
[0006]鉴于上述的现状,需要专利技术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豆胶凝性能的生产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管束加热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二次变性从而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的工艺,以及与该工艺所配合使用的系统。
[0008]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热处理来改变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组成,经过加热可增加蛋白的疏水性,增加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蛋白内部可以形成网格结构,使凝胶强度增大。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管束法最大的区别是,
技术介绍
中是利用管束作为酶反应的设备将大豆转化为一种酶解产品,而本专利技术采用管束的作用是利用其加热处理改变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大豆蛋白产品的胶凝性能。
[0009]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包括:萃取、酸沉、中和、加热、管束处理、杀菌、闪蒸、喷雾干燥。
[0010]采用蒸汽加热,蒸汽的温度为140~160℃。
[0011]采用蒸汽加热至物料的温度为65~75℃。
[0012]加热处理15~25min。
[0013]加热和管束处理中,所述的加热和管束结构如下:自中和装置所输出的加热管道进入加热器中,在加热器中的管道其上部有多个蒸汽孔,蒸汽通过蒸汽孔进入到管道中,从而对管道中的物料加热;加热管道从加热器中输出之后分成第一支路管道和第二支路管道两条支路,第一支路管道进入第一管束的下部,第二支路管道通向杀菌装置;第一管束上部的管道与第二支路管道汇合,然后再分成两条支路,分别通向下一管束和杀菌装置
……
直至最后一级管束上部的管道通向杀菌装置,第2N支路管道通向杀菌装置;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0014]在上述的管道上设置有提升泵或物料输送泵,该结构为常见结构,因此在图中并不作体现。
[0015]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的步骤:
[0016]S1:萃取:按照大豆粕与水的质量比为1:8~10比例加水,萃取水温为45~55℃,加入碱液使萃取pH保持在7.2~7.8;
[0017]S2:酸沉:将S1中的物料调节pH至4.2~4.8,再离心分离;
[0018]S3:中和:将酸沉后的物料加碱加水调节pH至7.5~8.0中和处理,且使中和时物料的糖度为12~14;
[0019]S4:S3中的物料经过加热器加热,然后再进入多根相串联的管束中,在管束中经过高温处理之后再通向杀菌装置;
[0020]S5:杀菌、闪蒸、喷雾干燥。
[0021]S1中,所述的大豆分离蛋白与水的质量比为1:9;
[0022]优选的,所述的萃取水温为50℃;
[0023]优选的,所述的萃取pH为7.5;
[0024]优选的,所述的大豆分离蛋白与水的质量比为1:9,萃取水温为50℃,萃取pH为7.5。
[0025]S2中酸沉步骤中,将S1中的物料调节pH至4.5。
[0026]S3中和步骤中,将酸沉后的物料加碱调节pH至7.8中和处理,且使中和时物料的糖度为13.0。
[0027]S4中和步骤中,离心分离时采用卧螺式离心分离机;
[0028]优选的,S4中,蒸汽加热时蒸汽的温度为140~160℃;
[0029]优选的,S4中,采用蒸汽加热至物料的温度为65~75℃;
[0030]优选的,S4中,加热处理15~25min;
[0031]优选的,S4中,蒸汽加热时蒸汽的温度为140~160℃,蒸汽加热至物料的温度为65~75℃,加热处理15~25min。
[003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3](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中和之后进行加热处理,使得大豆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蛋白的疏水性,加强了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蛋白内部可以形成网格结构,从而使凝胶强度增大;
[0034](2)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加热和管束处理,结构简单,并且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管束结构,可以同时串联多根管束,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任意的选择一根管束或两根或多根,或其中的任意几根,灵活性强,有利于生产工艺的控制。
附图说明
[0035]图1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A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B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C为实施例1A、1B中加热器的俯视图;
[0038]图2为对比例实验1中

搅拌过程的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
[0039]不加管束、50℃+10分钟、50℃+20分钟、50℃+30分钟的实验效果;
[0040]图3为对比例实验1中

冷凝胶粘手情况的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
[0041]不加管束、50℃+10分钟、50℃+20分钟、50℃+30分钟的实验效果;
[0042]图4为对比例实验1中

冷凝胶成球情况的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
[0043]不加管束、50℃+10分钟、50℃+20分钟、5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艺包括:萃取、酸沉、中和、加热、管束处理、杀菌、闪蒸、喷雾干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蒸汽加热,蒸汽的温度为140~160℃;优选的,采用蒸汽加热至物料的温度为65~7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加热处理15~25mi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的步骤:S1: 萃取: 按照大豆粕与水的质量比为1:8~10比例加水,萃取水温为45~55℃,加入碱液使萃取pH保持在7.2~7.8;S2:酸沉:将S1中的物料调节pH至4.2~4.8,再离心分离;S3:中和:将酸沉后的物料加碱加水调节pH至7.5~8.0中和处理,且使中和时物料的糖度为12~14;S4:S3中的物料经过加热器加热,然后再进入多根相串联的管束中,在管束中经过高温处理之后再通向杀菌装置;S5:杀菌、闪蒸、喷雾干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的大豆分离蛋白与水的质量比为1:9;优选的,所述的萃取水温为50℃;优选的,所述的萃取pH为7.5;优选的,所述的大豆分离蛋白与水的质量比为1:9,萃取水温为50℃,萃取pH为7.5。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S2中酸沉步骤中,将S1中的物料调节pH至4.5。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S3中和步骤中,将酸沉后的物料加碱调节pH至7.8中和处理,且使中和时物料的糖度为13.0。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蛋白凝胶性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S4中和步骤中,离心分离时采用卧螺式离心分离机;优选的,S4中,蒸汽加热时蒸汽的温度为140~160℃;优选的,S4中,采用蒸汽加热至物料的温度为65~75℃;优选的,S4中,加热处理15~25m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庆奎张世友穆洪静康训涛华仁林
申请(专利权)人:高唐鲁缘商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国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