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49018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控制方法,具备:进风通路;送风通路;蒸发器;安装于多条送风通路中大致相同位置的加热器,并且加热器在送风通路内的截面面积小于送风通路的截面面积;在比加热器靠近上游处与各送风通路对应地安装且能遮挡加热器的多个混风风门,并且混风风门形成为能在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彼此独立地移动;设置于多条送风通路的送风口附近且比加热下游处设置的导流板;以及在制冷模式下,当左右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存在差值时,控制混风风门在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加热器的方向移动的控制单元。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无需热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左右坐席的不同用户需求温度且空间占有量小且能源利用率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可独立调节控制各坐席温度的车辆空调系统中,因用户需求或者日照偏射等,各坐席具有不同制冷量需求。制冷工况时,当左右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存在差值时,通常需要启动加热器加热空气,并通过在蒸发器产生的冷风中以一定比例混入经加热器加热的热风,从而实现各坐席温度的独立控制。
[0003]然而,在制冷模式下经常启用加热器意味着额外消耗车辆的能源,例如加热器自身所耗的能源以及因混入热风而需提供更大的制冷能力等,不符合当前提倡节能环保的社会环境需求。尤其针对电动车而言,存在因电耗恶化而影响续航里程的问题。对此,希望能够在不启用加热器的情况下实现各坐席间温差制冷。
[0004]现有技术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对不启用加热器而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各坐席间温差制冷的技术问题时,通常会在加热器上游设置混风风门,在混风风门上游设置风量比例控制风门,调节混风风门使其完全遮挡住加热器从而避免加热器内流通空气,并调节风量比例控制风门的位置来控制通往各坐席的通路的通风面积,从而实现各坐席的通风量不同进而实现左右坐席的不同用户需求温度。
[0005]上述方法虽然实现了节能,但需要额外设置风量比例控制风门,不仅增加了零部件使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升高,还恶化了车辆空间的布置自由度,在结构紧凑的小型车中十分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无需热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左右坐席的不同用户需求温度且空间占有量小且能源利用率高的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0007]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具备:进风通路;从所述进风通路上分叉的多条送风通路;安装于所述进风通路中比所述送风通路靠近上游处的蒸发器;安装于多条所述送风通路中大致相同位置的加热器,并且所述加热器在所述送风通路内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面积;在比所述加热器靠近上游处与各所述送风通路对应地安装且能遮挡所述加热器的多个混风风门,并且所述混风风门形成为能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彼此独立地移动;以及设置于多条所述送风通路的送风口附近且比所述加热下游处设置的导流板;还具备在制冷模式下,当左右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存在差值时,控制所述混风风门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所述加热器的方向移动的控制单元。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截面方向上移动混风风门以此改变空气在送风通路内的流动,通过使混风风门向不遮挡加热器的方向移动,以此使送风通路内的空气必然经过加热
器再向外流通,从而增加了该流动空气的通风阻抗,即、从加热器内流通的空气量越多则通风阻抗越大,则相同送风能力下抵达各坐席的风量越少。也就是说,能够在使加热器电源或者温水补充功能处于关闭或低功耗状态等不启动热源情况下,通过控制混风风门遮挡加热器程度来控制送风通路内的通风阻抗,以此来调整被送到各坐席的风量比例,从而实现各坐席的不同混风程度进而满足左右坐席的不同用户需求温度。
[0009]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当所述差值在可实现范围以内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混风风门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所述加热器的方向移动。
[0010]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左右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较高一侧的所述混风风门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所述加热器的方向移动。
[0011]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混风风门能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完全遮挡所述加热器而不遮挡所述送风通路中加热器以外的部分的第一位置;和完全遮挡所述送风通路中加热器以外的部分而不遮挡所述加热器的第二位置。
[0012]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差值为可实现范围的上限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左右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较低一侧的所述混风风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控制左右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较高一侧的所述混风风门位于第二位置。
[0013]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调节所述导流板的角度、尺寸和/或形状,以此改变所述送风通路的送风口附近的通风面积。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空调系统的制冷控制方法,在制冷模式下,当至少左右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存在差值时,进行如下控制: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在仅通过调节混风风门即能实现不同用户需求温度的可实现范围以内,当判定为所述差值在为所述可实现范围以内时,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用户需求温度较高一侧的所述混风风门相比于用户需求温度较低一侧的所述混风风门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所述加热器的方向移动。
[0015]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控制方法能在至少左右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存在差值时不启动热源且无需设置额外的零部件即能实现制冷模式下的目标温差。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的空调系统S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的空调系统S的制冷控制流程图;图3是示出混风风门的位置与可实现范围的相关性的图;图4是示出加热器的通风阻抗与可实现范围的相关性的图;符号说明:S
ꢀꢀ
空调系统;1
ꢀꢀ
蒸发器;2
ꢀꢀ
加热器;3、4
ꢀꢀ
混风风门;5、6 送风通路;8
ꢀꢀ
导流板;
10
ꢀꢀ
进风通路;11、12
ꢀꢀ
送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下述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在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件,并省略重复说明。
[0018]在此公开一种空调系统S,如图1的结构示意图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的空调系统S具备:与车外连通的进风通路10;从进风通路10上分叉的送风通路5、6;安装于进风通路10中比送风通路5、6靠近上游处的蒸发器1;安装于送风通路5、6中大致相同位置的加热器2,并且其在送风通路5、6内的截面面积小于送风通路5、6的截面面积;在比加热器2靠近上游处对应地安装于各送风通路5、6中且能遮挡加热器2的多个混风风门3、4,并且多个混风风门3、4形成为能在送风通路5、6的截面方向上彼此独立地移动;设置于送风通路5、6的送风口11、12附近且比加热器靠近下游处的导流板8;以及在制冷模式下,当多个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存在差值时,控制混风风门3、4在送风通路5、6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加热器2的方向移动的控制单元(图示省略)。
[0019]更具体而言,进风通路10与车外连通从而吸入车外空气并送入车内空调系统中进行空气调节,进风通路10在下游侧处分叉为送风通路5、6,送风通路5、6与车室连通从而将经过空气调节的适温空气吹入车室内实现用户需求温度。本实施形态中以一条进风通路和两条送风通路举例,在该示例中,两条送风通路分别通向车室内的左右坐席,但不限于此,可根据具体车况需求变更。蒸发器1安装于进风通路10上,用于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其内部低温的冷凝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系统,具备:进风通路;从所述进风通路上分叉的多条送风通路;安装于所述进风通路中比所述送风通路靠近上游处的蒸发器;安装于多条所述送风通路中大致相同位置的加热器,并且所述加热器在所述送风通路内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面积;在比所述加热器靠近上游处对应地安装于各所述送风通路中且能遮挡所述加热器的多个混风风门,并且所述混风风门形成为能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彼此独立地移动;以及设置于各所述送风通路的送风口附近且比所述加热器靠近下游处的导流板;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制冷模式下,当多个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存在差值时,控制所述混风风门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所述加热器的方向移动的控制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差值在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混风风门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所述加热器的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多个坐席的用户需求温度较高一侧的所述混风风门在所述送风通路的截面方向上向不遮挡所述加热器的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远军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