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式多路阀和工程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588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片式多路阀和工程机械,片式多路阀包括:进油联;尾联,与进油联间隔设置;第一工作联,设在进油联和尾联之间,第一工作联包括第一阀体、设在第一阀体上的第一进油通道、设在第一阀体上的第一出油通道和连通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一出油通道的节流通道,以使第一工作联输出的液压油经节流后提供给下游的工作联;以及第二工作联,与第一工作联并排设在进油联和尾联之间,第二工作联包括第二阀体、设在第二阀体上的第二进油通道、设在第二阀体上的第二出油通道和连通第二进油通道和第二出油通道的连通油道,连通油道将第二进油通道和第二出油通道直接连通,以使第二工作联的第二进油通道引入的液压油可直接供给另一工作联。工作联。工作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片式多路阀和工程机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片式多路阀和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0002]液压多路阀是工程机械的核心控制元件,多路阀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机性能,多路阀分为整体式和片式两种结构。整体式多路阀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片式多路阀包括1个进油联、1个尾联和若干个工作联组成,片式多路阀具有结构紧凑、工艺性好且组合形式灵活的特点,片式多路阀被广泛应用移动机械。
[0003]片式负载敏感多路阀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多路阀,片式负载敏感多路阀通常利用压力补偿部两端压差恒定保证多路阀的各联流量只与操纵阀芯的行程有关,按需分配,控制复合动作,通过反馈各工作联负载压力,关小负载小的工作联的压力补偿部开口,减小负载小的工作联的流量,保持执行器运动的独立性。
[0004]目前,市场上工程机械常采用阀后负载敏感多路阀,通过在主阀芯后设置压力补偿阀,在压力补偿阀的两端容腔引入响应的压力信号,将各个执行机构(被阀控制的液压缸或液压马达)的最高负载压力反馈到负载敏感阀的压力补偿阀一端,保证工作联进油口压差恒定,当两个或多个执行机构同时动作时,最高的负载压力信号,作用到负载小的工作联的压力补偿阀的同时反馈到变量泵上,补偿负载低的工作联的压力,改变主泵的排量,实现各联均能分配到流量。
[0005]现有技术中负载敏感多路阀,为了平衡各联负载差异造成的流量分配不均,通过压力补偿部调节小负载端节流口后压力,实现各联节流口出口压力基本相等,虽然能够均衡负载,但是只适用于负载大小差距不是特别大的执行场合,对于最大负载压力接近变量泵的最大压力,最小压力很小的场合并不适用,尤其是流量饱和状态下复合动作,大负载的执行机构和小负载的执行机构同时动作时,执行机构通过压力补偿器限制负载小联的流量,防止流量全部流到小负载的工作联,实现分流,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负载小的工作联流量过小,降速较快,这就给整机调试带来了困难。另外,现有技术的片式多路阀需要设置优先阀,具有结构复杂成本高的缺点。
[0006]在泵流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由于压力补偿器限制了小负载联的流量,小负载联的主阀芯由全过程调速变为部分区域调速,导致该工作联操控区间减小,死区变大,经常出现一联执行机构先动,一联执行机构后动的现象,影响整机操控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多路阀和工程机械,以改善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因需要单独设置优先阀而存在的结构复杂才成本高的问题。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片式多路阀,片式多路阀包括:
[0009]进油联;
[0010]尾联,与进油联间隔设置;
[0011]第一工作联,设在进油联和尾联之间,第一工作联包括第一阀体、设在第一阀体上的第一进油通道、设在第一阀体上的第一出油通道和连通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一出油通道的节流通道,以使第一工作联输出的液压油经节流后提供给下游的工作联;以及
[0012]第二工作联,与第一工作联并排设在进油联和尾联之间,第二工作联包括第二阀体、设在第二阀体上的第二进油通道、设在第二阀体上的第二出油通道和连通第二进油通道和第二出油通道的连通油道,连通油道将第二进油通道和第二出油通道直接连通,以使第二工作联的第二进油通道引入的液压油可直接供给另一工作联。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工作联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阀体的阀腔中的第一阀芯,第一阀芯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节流通道包括设在第一阀芯上的第一节流槽和第二节流槽,第一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一出油通道通过第一节流槽连通,第一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进油通道和第一出油通道通过第二节流槽连通。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工作联还包括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第一阀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槽,在第一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进油通道与第一工作口通过第三节流槽连通。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体上设有第一油道,片式多路阀还包括压力补偿部,在第一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三节流槽和第一工作口通过第一油道和压力补偿部连通。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片式多路阀还包括第四节流槽,第四节流槽与第一油道并联,在第一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三节流槽和第一工作口通过第四节流槽连通。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工作联还包括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第一阀芯上设置有第五节流槽,第一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进油通道与第二工作口通过第五节流槽连通。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体上设有第一油道,片式多路阀还包括压力补偿部,在第一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五节流槽和第二工作口通过第一油道和压力补偿部连通。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片式多路阀还包括第六节流槽,第六节流槽与第一油道并联,在第一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五节流槽和第一工作口通过第六节流槽连通。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工作联包括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第二进油通道可选择与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中的一个连通。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该工程机械包括上述的片式多路阀。
[0022]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多路阀的工作联可实现串并联,优先级别高的工作联可设在串联在优先级别低的工作联的上游,改善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因需要单独设置优先阀而存在的结构复杂才成本高的问题。
[0023]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式多路阀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式多路阀的第一工作联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式多路阀的第一工作联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式多路阀的第二工作联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式多路阀的第一工作联的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式多路阀的第一工作联的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式多路阀的第一工作联的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32]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片式多路阀的第一工作联的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
[0034]1、进油联;2、第一工作联;3、第二工作联;4、尾联;5、第一阀体;6、第一阀芯;7、压力补偿部;8、第二阀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片式多路阀,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油联(1);尾联(4),与所述进油联(1)间隔设置;第一工作联(2),设在所述进油联(1)和所述尾联(4)之间,所述第一工作联(2)包括第一阀体(5)、设在所述第一阀体(5)上的第一进油通道(53)、设在所述第一阀体(5)上的第一出油通道(52)和连通所述第一进油通道(53)和所述第一出油通道(52)的节流通道,以使所述第一工作联(2)输出的液压油经节流后提供给下游的工作联;以及第二工作联(3),与所述第一工作联(2)并排设在所述进油联(1)和所述尾联(4)之间,所述第二工作联(3)包括第二阀体(8)、设在所述第二阀体(8)上的第二进油通道(81)、设在所述第二阀体(8)上的第二出油通道(82)和连通所述第二进油通道(81)和所述第二出油通道(82)的连通油道(83),所述连通油道(83)将所述第二进油通道(81)和所述第二出油通道(82)直接连通,以使所述第二工作联(3)的第二进油通道(81)引入的液压油可直接供给另一工作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式多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联(2)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5)的阀腔中的第一阀芯(6),所述第一阀芯(6)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节流通道包括设在所述第一阀芯(6)上的第一节流槽(44)和第二节流槽(43),所述第一阀芯(6)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进油通道(53)和所述第一出油通道(52)通过所述第一节流槽(44)连通,所述第一阀芯(6)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进油通道(53)和所述第一出油通道(52)通过所述第二节流槽(4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式多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联(2)还包括第一工作口(56)和第二工作口(51),所述第一阀芯(6)上设置有第三节流槽(46),在所述第一阀芯(6)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进油通道(53)与所述第一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红兵翟海燕薛源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