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泥分离罐及其油泥分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450591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油泥分离罐及其油泥分离方法,所述油泥分离罐包括:罐体和缓冲板,缓冲板倾斜设置在罐体内,将罐体内分隔为储油室和油泥分离室,缓冲板上设置有溢油孔,溢油孔上设置有遮盖板,遮盖板与缓冲板之间形成狭缝。所述油泥分离方法采用所述的油泥分离罐实施,先将原油与泥土混合成的油泥通入罐体中的油泥分离室内,使油泥液面沿着缓冲板的上表面上升,油泥中的油液通过缓冲板与遮盖板之间的狭缝进入溢油孔中,最终进入罐体中的储油室中,油泥中的泥土被缓冲板和遮盖板隔离在罐体中的油泥分离室内。的油泥分离室内。的油泥分离室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泥分离罐及其油泥分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采油行业原油泄漏回收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油泥分离罐及其油泥分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油田生产现场由于管线破损,生产事故等原因发生原油泄漏的现象一直存在,泄漏的原油流淌到地面,会对周围土壤及植被造成污染,在清理现场时,泄漏原油和受污染泥土一同被装进编织袋送至处理厂,而泄漏原油未进行有效分离回收,导致浪费资源,影响产量;同时污油泥产生量大造成污油泥处理费用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泥分离罐及其油泥分离方法,用于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油泥分离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和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倾斜设置在所述罐体内,将所述罐体内分隔为储油室和油泥分离室,所述缓冲板上设置有溢油孔,所述溢油孔上设置有遮盖板,所述遮盖板与所述缓冲板之间形成狭缝。
[0005]本专利技术还具有以下可选特征。
[0006]可选地,所述溢油孔有多个,在所述缓冲板上多行分布,每行所述溢油孔上设置一个遮盖板,所述遮盖板的中部凸起,其上边缘与所述缓冲板固定连接,其下边沿与所述缓冲板之间形成狭缝。
[0007]可选地,所述缓冲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
70
°

[0008]可选地,所述遮盖板呈倒V形结构,所述遮盖板的上边沿与所述缓冲板呈 20
°‑
30
°
夹角焊接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罐体上设置有卸油斗,所述卸油斗的内端通入所述油泥分离室内的所述缓冲板的上边沿处,所述卸油斗的内端口设置有过滤网。
[0010]可选地,所述储油室的底部处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油口。
[0011]可选地,所述油泥分离室的下部设置有排泥口。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油泥分离方法,采用以上所述的油泥分离罐实施,先将原油与泥土混合成的油泥通入罐体中的油泥分离室内,使油泥液面沿着缓冲板的上表面上升,油泥中的油液通过缓冲板与遮盖板之间的狭缝进入溢油孔中,最终进入罐体中的储油室中,油泥中的泥土被缓冲板和遮盖板隔离在罐体中的油泥分离室内。
[0013]本专利技术的油泥分离罐及其油泥分离方法回收原油效果好、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采油生产现场的泄漏油泥的初级分离,主要是将罐体分为储油室和油泥分离室两个空间,通过缓冲板的倾斜使油泥在流动过程中原油和泥土自然分离,原油从溢油孔流入到储油室,油泥则堆积在缓冲板底部平台处。储油室连接有排油口,经排油口回收原油;排泥口安装在油泥分离室,可定期排出污油泥。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油泥分离罐的整体全剖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中缓冲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在以上图中:1罐体;2缓冲板;3储油室;4油泥分离室;5溢油孔;6 遮盖板;7卸油斗;8排油口;9排泥口。
[0017]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油泥分离罐,包括:罐体1和缓冲板2,缓冲板2倾斜设置在罐体1内,将罐体1内分隔为储油室3和油泥分离室4,缓冲板2上设置有溢油孔5,溢油孔5上设置有遮盖板6,遮盖板6与缓冲板2之间形成狭缝。
[0020]罐体1为长方体型,向罐体1内盛入油泥,油泥进入油泥分离室4内,缓冲板2的倾斜可以使油泥在流动过程中原油和泥土自然分离,原油从缓冲板2 上的溢油孔5溢到储油室3,可定期回收,油泥则堆积在缓冲板2底部平台处,可定期清除。原油从溢油孔5流过时,泥土则被溢油孔5上部的遮盖板6阻挡,使溢油孔5不会被泥土阻塞。
[0021]实施例2
[0022]参考图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溢油孔5有多个,在缓冲板2上多行分布,每行溢油孔5上设置一个遮盖板6,遮盖板6的中部凸起,其上边缘与缓冲板2 固定连接,其下边沿与缓冲板2之间形成狭缝。
[0023]溢油孔5为长孔,多个溢油孔5在缓冲板2上并列分布,每个溢油孔5上覆盖有遮盖板6,遮盖板6余缓冲板2的表面留有狭缝,油泥中的油液可通过狭缝进入溢油孔5,再进入罐体1的储油室3内。
[0024]实施例3
[0025]参考图1和图2,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缓冲板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
70
°

[0026]缓冲板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
70
°
,这个角度范围刚好不会使油泥堆积,有利于油泥中的油液从缓冲板2上的溢油孔5中渗出。
[0027]实施例4
[0028]参考图1和图2,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遮盖板6呈倒V形结构,遮盖板6 的上边沿与缓冲板2呈20
°‑
30
°
夹角焊接连接。
[0029]遮盖板6扣在溢油孔5上,其倒V形结构不会使溢油孔5被堵住,遮盖板 6的上边沿与缓冲板2呈20
°‑
30
°
夹角焊接连接,使其下边沿刚好与缓冲板2 之间留有狭缝。
[0030]实施例5
[0031]参考图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罐体1上设置有卸油斗7,卸油斗7的内端通入油泥分离室4内的缓冲板2的上边沿处,卸油斗7的内端口设置有过滤网。
[0032]将油泥可通过卸油斗7倒入罐体1的油泥分离室4内,卸油斗7内端口的过滤网可以挡住石头,避免缓冲板2被砸坏。
[0033]实施例6
[0034]参考图1和图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储油室3的底部处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油口8。
[0035]油泥中的油液通过溢油孔5进入储油室3内,可通过排油口8被集中回收。
[0036]实施例7
[0037]参考图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油泥分离室4的下部设置有排泥口9。
[0038]油泥中的油液从溢油孔5中溢出到储油室3内,油泥中的泥土留在油泥分离室4下部,可通过排泥口9集中排出进行下一步处理。
[0039]实施例8
[0040]在以上任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油泥分离方法,采用以上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油泥分离罐实施,主要是,先将原油与泥土混合成的油泥通入罐体1中的油泥分离室4内,使油泥液面沿着缓冲板2的上表面上升,油泥中的油液通过缓冲板2与遮盖板6之间的狭缝进入溢油孔5中,最终进入罐体1中的储油室3中,油泥中的泥土被缓冲板2和遮盖板6隔离在罐体1中的油泥分离室4内。
[0041]具体是,将油泥通入罐体1中的油泥分离室4内,油泥液面沿着缓冲板2 不断上升,从下到上逐个淹没缓冲板2上的各个溢油孔5和遮盖板6,油泥中的油液在静置下析出,并从遮盖板6与缓冲板2之间的狭缝进入遮盖板6内侧的溢油孔5中,并流入储油室3中,最终被回收,油泥中的泥土则下沉至油泥分离室4内的底部平台上,最终被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泥分离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和缓冲板(2),所述缓冲板(2)倾斜设置在所述罐体(1)内,将所述罐体(1)内分隔为储油室(3)和油泥分离室(4),所述缓冲板(2)上设置有溢油孔(5),所述溢油孔(5)上设置有遮盖板(6),所述遮盖板(6)与所述缓冲板(2)之间形成狭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泥分离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油孔(5)有多个,在所述缓冲板(2)上多行分布,每行所述溢油孔(5)上设置一个遮盖板(6),所述遮盖板(6)的中部凸起,其上边缘与所述缓冲板(2)固定连接,其下边沿与所述缓冲板(2)之间形成狭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泥分离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
70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泥分离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板(6)呈倒V形结构,所述遮盖板(6)的上边沿与所述缓冲板(2)呈2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民力许延平王小军赵防震韩小龙王海军张生魁王泰旭张建民李瑞善黄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