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1935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26
本公开涉及电池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包括连接结构和一端与电池包外框连接的安装梁,连接结构的一端与车身纵梁连接,安装梁的另一端夹设在车身纵梁与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之间,安装梁与车身纵梁滑动配合。本方案通过设置连接结构对安装梁和车身纵梁进行连接,在可对安装梁和车身纵梁进行固定的基础下,还可以在车辆受到撞击时,实现安装梁和车身纵梁之间的相对滑动,配合由安装梁和车身纵梁之间的接触压力,可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以对外力冲击进行卸载和吸能,从而可有效减少电池包外框的形变程度,进而起到对电池包的有效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电池包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里的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其安全性直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能。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普及,电池在碰撞过程中发生起火爆炸等严重问题的事件也不断增多。车身碰撞导致的电池起火爆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池包结构被挤压,造成电芯过度变形,内部隔膜破损导致内部短路起火。现有的避免电池包内部电芯碰撞变形的技术方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增加车身纵梁强度或单独焊接防撞梁,避免电池包受到挤压;另一种是增加电池包外边框结构强度,避免内部电芯受到挤压,但这两种方式都会造成重量和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包括连接结构和一端与电池包外框连接的安装梁,连接结构的一端与车身纵梁连接,安装梁的另一端夹设在车身纵梁与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之间,安装梁与车身纵梁滑动配合。可选的,安装梁包括沿车身宽度方向向上或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接触面,车身纵梁包括与第一接触面相匹配的第二接触面,安装梁通过第一接触面与车身纵梁的第二接触面滑动配合。可选的,连接结构包括限位柱以及分别位于限位柱两端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与车身纵梁连接,第二夹持部与安装梁连接。可选的,限位柱包括螺柱,第二夹持部包括设置在螺柱一端的螺栓头,第一夹持部包括与螺柱相匹配的螺母,螺栓头与安装梁连接,螺母与车身纵梁连接。可选的,限位柱与安装梁和车身纵梁插接配合;>安装梁包括对应限位柱处设置的条形的导向孔,导向孔沿车身纵梁至电池包的方向延伸,或,车身纵梁包括对应限位柱处设置的条形的导向孔,导向孔沿电池包至车身纵梁的方向延伸。可选的,导向孔包括扩口孔,沿导向孔的延伸方向,扩口孔的孔径逐渐增大。可选的,导向孔还包括与扩口孔连通的限位孔,限位孔与扩口孔沿导向孔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扩口孔靠近限位孔一端的孔径小于限位孔的直径。可选的,扩口孔与限位孔弧面过渡连接。可选的,导向孔设置在安装梁上,安装梁与第二夹持部之间设有垫片,垫片套设在限位柱上,垫片的直径大于导向孔的最大孔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包安装结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方案通过设置连接结构对安装梁和车身纵梁进行连接,在可对安装梁和车身纵梁进行固定的基础下,还可以在车辆受到撞击时,实现安装梁和车身纵梁之间的相对滑动,配合由安装梁和车身纵梁之间的接触压力,可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以对外力冲击进行卸载和吸能,从而可有效减少电池包外框的形变程度,进而起到对电池包的有效保护效果。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车身纵梁相对于安装梁的移动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安装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导向孔、贯穿孔以及垫片的位置示意图。其中,1、安装梁;2、车身纵梁;3、预留区域;4、限位柱;5、第一夹持部;6、第二夹持部;7、扩口孔;8、限位孔;9、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和图2,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包括连接结构和一端与电池包外框连接的安装梁1,连接结构的一端与车身纵梁2连接,安装梁1的另一端夹设在车身纵梁2与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之间,安装梁1与车身纵梁2滑动配合。当车辆受到撞击时,车身纵梁2会首先受到外力冲击,在外力冲击的作用下,车身纵梁2会产生朝着电池包方向运动的趋势,而由于车身纵梁2与安装梁1之间是紧密的滑动接触,在外力冲击下,二者的接触面之间会产生摩擦力,且安装梁1也会与连接结构之间产生摩擦力,上述摩擦力的方向均与外力的方向相反,从而起到对外力的卸载作用。与此同时,车身纵梁2也在外力冲击的作用下相对于安装梁1相向运动,即车身纵梁2会向预留区域3运动,该过程中,安装梁1也相对于连接结构运动,上述过程中,摩擦力始终存在,从而始终对外力冲击起到良好的溃缩吸能效果。综上不难发现,本方案通过设置连接结构对安装梁1和车身纵梁2进行连接,在可对安装梁1和车身纵梁2进行固定的基础下,还可以在车辆受到撞击时,实现安装梁1和车身纵梁2之间的相对滑动,配合由安装梁1和车身纵梁2之间的接触压力,可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以对外力冲击进行卸载和吸能。该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力也小于安装梁1的基材强度,因此主要通过车身纵梁2的变形和克服摩擦力来吸收冲击能量,电池包的安装梁1的变形就会小很多,从而可有效减少电池包外框的形变程度,进而起到对电池包的有效保护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池包的外框与车身纵梁2之间留有供车身纵梁2相对于安装梁1进行相对运动的预留区域3。主要是通过对安装梁1与车身纵梁2的安装方式进行优化,以起到溃缩吸能的功效,且通过溃缩吸能来吸收车身变形的能量,保护电池包内部的电芯不受挤压力。具体表现在:安装梁1和车身纵梁2可以理解为上下依次设置或堆叠设置,例如车身纵梁2可设置在安装梁1的顶端,且二者之间相互接触,再通过设置连接结构可分别对安装梁1和车身纵梁2之间进行夹紧,在安装梁1和车身纵梁2之间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安装梁1与车身纵梁2的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也会随之增大。在安装梁1与车身纵梁2的接触面为水平设置的情况下,当发生撞击时,车身纵梁2会相对于安装梁1沿水平方向运动,可最大程度上发挥摩擦力对外力的卸载消能效果。通过上述设置,当车辆所受的撞击来自不同的方向时,可最大程度上发挥上述溃缩吸能效果,可尽量将车身纵梁2向电池包的方向引导,即将车身纵梁2向预留区域3的方向引导。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增加车身纵梁2的强度或者增加防撞梁,由于强度增加,从而使得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车身纵梁2自身的变形程度更小,从而减少对电池包外框的冲击,进而起到保护电池包的效果,这与本方案在原理上存在不同。现有技术可以理解为采用直接承受外力冲击的方式来实现对电池包的保护,其在受力过程中,并不存在对力的卸载或者吸能过程,受力单一,因此会出现投入较大但是效果一般的情况。而本方案的设计则存在一定的巧妙性,不难发现,上述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结构和一端与电池包外框连接的安装梁(1),所述连接结构的一端与车身纵梁(2)连接,所述安装梁(1)的另一端夹设在所述车身纵梁(2)与所述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之间,所述安装梁(1)与所述车身纵梁(2)滑动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结构和一端与电池包外框连接的安装梁(1),所述连接结构的一端与车身纵梁(2)连接,所述安装梁(1)的另一端夹设在所述车身纵梁(2)与所述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之间,所述安装梁(1)与所述车身纵梁(2)滑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梁(1)包括沿车身宽度方向向上或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接触面,所述车身纵梁(2)包括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相匹配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安装梁(1)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车身纵梁(2)的第二接触面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限位柱(4)以及分别位于所述限位柱(4)两端的第一夹持部(5)和第二夹持部(6),所述第一夹持部(5)与所述车身纵梁(2)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6)与所述安装梁(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所述的电池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4)包括螺柱,所述第二夹持部(6)包括设置在所述螺柱一端的螺栓头,所述第一夹持部(5)包括与所述螺柱相匹配的螺母,所述螺栓头与所述安装梁(1)连接,所述螺母与所述车身纵梁(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4)与所述安装梁(1)和所述车身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雄徐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