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1859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菌面料,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面料不具备抗菌抑菌和除菌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抗菌面料,包括外表层以及设置在外表层底部的亲肤层,所述外表层通过复合纱线一和复合纱线二经纬编织而成,所述亲肤层通过复合纱线三经纬编织而成,所述外表层和亲肤层通过连接线缝合,所述复合纱线三包括涤纶纤维一、两条包覆在涤纶纤维一外周面加捻的甲壳素纤维以及缠绕于涤纶纤维一和甲壳素纤维外侧的竹炭纤维,提高面料的抗菌、抑菌、除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面料
本技术涉及纺织品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菌面料。
技术介绍
现代社会中用于服装的面料多种多样,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服装面料的需求也不仅仅是穿得暖、穿得时尚,更多的是注重怎么舒适和健康,由于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细菌的侵袭,当人体皮肤出汗与衣服接触时,会使得衣物处于潮湿的状态,从而容易导致大量细菌的滋生,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公开号为:CN21050667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一种双面梭织面料,该面料由天丝A10085/15涤纱线和阳粘毛高收缩涤(常温阳离子染料可染涤30%,粘胶30%,高收缩涤纶20%,毛20%)纱线交织而成,且面料的上层主要排列天丝A10085/15涤纱线,面料的下层主要排列是差别化阳粘毛高收缩涤(常温阳离子染料可染涤30%,粘胶30%,高收缩涤纶20%,毛20%)纱线。由此可知,该面料的天丝A10085/15涤层表面平整光洁,而经过高收缩涤高温收缩的层则呈现绒面效果,因此整块面料呈现出表面平整光洁,里面有绒毛感、舒适、保暖的双面异种风格效果,虽然所述的双面梭织天丝面料具有舒适、柔软、有骨架、手感厚实、穿着舒适保暖的特点。但是上述方案不具备抗菌、抑菌和除菌效果。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抗菌面料。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菌面料,包括外表层以及设置在外表层底部的亲肤层,所述外表层通过复合纱线一和复合纱线二经纬编织而成,所述亲肤层通过复合纱线三经纬编织而成,所述外表层和亲肤层通过连接线缝合,所述复合纱线三包括涤纶纤维一、两条包覆在涤纶纤维一外周面加捻的甲壳素纤维以及缠绕于涤纶纤维一和甲壳素纤维外侧的竹炭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外表层,由于其通过复合纱线一和复合纱线二经纬编织而成,从而使得外表层结构稳定,布面平稳,并且外表层能够本面料进行加厚,通过表层与亲肤层的的配合来增加本面料的厚度,减少了外部细菌与人体接触,使得本面料的抗菌效果得到增强,而其中亲肤层通过复合纱线三经纬编织而成,并且复合纱线三通过在涤纶纤维二外周面加捻甲壳素纤维,通过设置涤纶纤维,可以使面料有较好的弹性及抗拉效果,甲壳素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抑菌效果,同时在涤纶和甲壳素纤维外侧螺旋缠绕竹炭纤维,竹炭纤维可以吸附亲肤层和皮肤之间的细菌,使得面料不易受细菌污染,提高面料的抗菌、抑菌、除菌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合纱线一纵向排布,所述复合纱线二横向排布,所述复合纱线二挑二压二的交织于复合纱线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复合纱线二挑二压二的编织,在组织循环内交织点较少,有浮长线,面料可密性大,具有透气性,可将皮肤汗液和细菌混合物挥发至外界,同时面料具有较好的光泽度,有较好的观赏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合纱线三沿纵向和横向排布,所述纵向和横向排布的复合纱线三相互挑一压一的交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复合纱线三挑一压一的交织,在复合纱线三根数相同的排列面内,交织次数最多,浮长线短,面料细腻,有较好的亲肤效果,保证了面料的舒适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合纱线一包括芯层一,所述芯层一外侧螺旋缠绕有莱赛尔棉混纺纱纤维,所述芯层一和莱赛尔棉混纺纱纤维外侧螺旋缠绕有涤纶纤维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涤纶纤维二,从而保证了复合纱线一的弹性和韧性,而莱赛尔棉混纺纱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汗透气效果,不容易起静电,可以有效减少外界细菌、灰尘由于静电吸附在面料表层,造成面料外表层的污染,增强面料表层的抗菌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层一包括相互加捻的海岛纤维、纯棉纱线和菊酯类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海岛纤维和纯棉纱线,令人触摸时较为舒适,而菊酯类纤维具有驱虫除螨的效果,可以加强面料抗菌抑菌的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合纱线二包括芯层二和螺旋缠绕于芯层二外侧的环氧树脂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芯层二外侧螺旋缠绕环氧树脂纤维,可减小面料的收缩性,增强面料的抗拉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层二包括相互加捻的粘胶纤维、氨纶纤维、涤纶纤维三、天然薄荷纤维、铜氨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置设粘胶纤维有较好的吸湿性,延生度低,织物牢固,耐水性强,氨纶纤维、粘胶纤维和铜氨纤维的设置,可以增加面料的耐光性、耐酸性以及耐碱性,可以增加面料的使用寿命,同时手感柔软,穿着舒适,没有压迫感,天然薄荷纤维的设置,有清凉抗菌的药理功效,吸湿透气,可以增强面料的抗菌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线为涤棉混纺缝纫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涤棉混纺缝纫线,可以满足面料缝纫时,强度、耐磨、缩水率的要求,也能弥补涤纶不耐热的缺陷,增强外表层和亲肤层连接的稳固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外表层,由于其通过复合纱线一和复合纱线二经纬编织而成,从而使得外表层结构稳定,布面平稳,并且外表层能够本面料进行加厚,通过表层与亲肤层的的配合来增加本面料的厚度,减少了外部细菌与人体接触,使得本面料的抗菌效果得到增强,而其中亲肤层通过复合纱线三经纬编织而成,并且复合纱线三通过在涤纶纤维二外周面加捻甲壳素纤维,通过设置涤纶纤维,可以使面料有较好的弹性及抗拉效果,甲壳素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抑菌效果,同时在涤纶和甲壳素纤维外侧螺旋缠绕竹炭纤维,竹炭纤维可以吸附亲肤层和皮肤之间的细菌,使得面料不易受细菌污染,提高面料的抗菌、抑菌、除菌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抗菌面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抗菌面料的亲肤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抗菌面料的外表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抗菌面料的复合纱线三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抗菌面料的复合纱线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抗菌面料的复合纱线二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外表层;11、复合纱线一;111、芯层一;1111、纯棉纱线;1112、海岛纤维;1113、菊酯类纤维;112、莱赛尔棉混纺纱纤维;113、涤纶纤维二;12、复合纱线二;121、芯层二;1211、涤纶纤维三;1212、天然薄荷纤维;1213、氨纶纤维;1214、粘胶纤维;1215、铜氨纤维;122、环氧树脂纤维;2、亲肤层;21、复合纱线三;211、甲壳素纤维;212、涤纶纤维一;213、竹炭纤维;3、连接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抗菌面料,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面料,包括外表层(1)以及设置在外表层(1)底部的亲肤层(2),所述外表层(1)通过复合纱线一(11)和复合纱线二(12)经纬编织而成,所述亲肤层(2)通过复合纱线三(21)经纬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层(1)和亲肤层(2)通过连接线(3)缝合,所述复合纱线三(21)包括涤纶纤维一(212)、两条包覆在涤纶纤维一(212)外周面加捻的甲壳素纤维(211)以及缠绕于涤纶纤维一(212)和甲壳素纤维(211)外侧的竹炭纤维(2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面料,包括外表层(1)以及设置在外表层(1)底部的亲肤层(2),所述外表层(1)通过复合纱线一(11)和复合纱线二(12)经纬编织而成,所述亲肤层(2)通过复合纱线三(21)经纬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层(1)和亲肤层(2)通过连接线(3)缝合,所述复合纱线三(21)包括涤纶纤维一(212)、两条包覆在涤纶纤维一(212)外周面加捻的甲壳素纤维(211)以及缠绕于涤纶纤维一(212)和甲壳素纤维(211)外侧的竹炭纤维(2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纱线一(11)纵向排布,所述复合纱线二(12)横向排布,所述复合纱线二(12)挑二压二的交织于复合纱线一(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纱线三(21)沿纵向和横向排布,所述纵向和横向排布的复合纱线三(21)相互挑一压一的交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面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振元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胜幢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