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012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包括安装于第一管形轨道上的第一连接轴和安装于第二管形轨道上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包括主体部和锥部,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设有与所述锥部相配合的锥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部的连接处设有缓冲圈。第一管形轨道与第二管形轨道通过第一连接轴与第二连接轴的配合实现连接过渡,使得第一管形轨道与第二管形轨道能够实现快速的拼接、维护;锥状的对插结构对插时能够自准中心,进一步方便轨道的拼装工作,而且锥状的对插结构可以抵抗各个方向的弯曲负荷、防止第一/二连接轴断裂或脱离,使第一/二连接轴保持足够柔性,可减小轨道系统的振动;缓冲圈能够起到减小断差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力行业特别是安防行业中,巡航监控机器人轨道一般都属于轻型轨道,不像铁轨那么沉重,所以安装起来需要简单方便。在轨道与轨道的连接上,为安装后轨道的顺畅,需要定制一个连接结构,以解决安装不便、连接处断差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且断差小的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包括安装于第一管形轨道上的第一连接轴和安装于第二管形轨道上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包括主体部和锥部,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设有与所述锥部相配合的锥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部的连接处设有缓冲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管形轨道与第二管形轨道通过第一连接轴与第二连接轴的配合实现连接过渡,使得第一管形轨道与第二管形轨道能够实现快速的拼接、维护;锥状的对插结构对插时能够自准中心,进一步方便轨道的拼装工作,而且锥状的对插结构可以抵抗各个方向的弯曲负荷、防止第一/二连接轴断裂或脱离,使第一/二连接轴保持足够柔性,可减小轨道系统的振动;另外,缓冲圈在第一/二连接轴的连接处能够起到减小断差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轴与第二连接轴未连接时);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第一连接轴与第二连接轴连接后)。标号说明:1、第一管形轨道;11、第一穿孔;2、第二管形轨道;21、第二穿孔;3、第一连接轴;31、主体部;311、第一插入部;3111、第一工具孔;312、连接部;32、锥部;4、第二连接轴;41、锥孔;42、外露部;43、第二插入部;431、第二工具孔;5、缓冲圈;7、第一螺丝;8、第二螺丝。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和图2,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包括安装于第一管形轨道1上的第一连接轴3和安装于第二管形轨道2上的第二连接轴4,所述第一连接轴3包括主体部31和锥部32,所述第二连接轴4上设有与所述锥部32相配合的锥孔41,所述主体部31与所述锥部32的连接处设有缓冲圈5。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管形轨道1与第二管形轨道2通过第一连接轴3与第二连接轴4的配合实现连接过渡,使得第一管形轨道1与第二管形轨道2能够实现快速的拼接、维护;锥状的对插结构对插时能够自准中心,进一步方便轨道的拼装工作,而且锥状的对插结构可以抵抗各个方向的弯曲负荷、防止第一/二连接轴断裂或脱离,使第一/二连接轴保持足够柔性,可减小轨道系统的振动;另外,缓冲圈5在第一/二连接轴的连接处能够起到减小断差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锥部32呈圆台状。由上述描述可知,圆台状的锥部32加工精度要求低,制作方便。进一步的,所述锥部32的锥度为20°-26°。进一步的,所述锥部32的锥度为23°。由上述描述可知,锥部32的锥度大小合适,能够更好地抵抗各个方向的弯曲负荷,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第一/二连接轴断裂或脱离。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31包括插入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内的第一插入部311。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31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插入部311与所述锥部32的连接部312,所述第一插入部311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的内径相等,所述连接部312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的外径相等,所述锥部32的大径端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部312的直径。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管形轨道1与连接部312能够平顺的过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入部311具有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一螺孔及第一工具孔3111,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工具孔3111连通,所述第一螺孔内设有第一螺丝7,所述第一螺丝7抵触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的内壁,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工具孔3111连通的第一穿孔11。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连接轴3与第一管形轨道1拆装简单、连接稳定。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轴4包括相连的外露部42和第二插入部43,所述第二插入部43插入所述第二管形轨道2内,所述锥孔41设于所述外露部42远离所述第二插入部43的一端,所述外露部42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管形轨道2的外径相等,所述第二插入部43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管形轨道2的内径相等。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连接轴4与第二管形轨道2能够平顺的过渡。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入部43具有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二螺孔及第二工具孔431,所述第二螺孔与第二工具孔431连通,所述第二螺孔内设有第二螺丝8,所述第二螺丝8抵触所述第二管形轨道2的内壁,所述第二管形轨道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工具孔431连通的第二穿孔21。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连接轴4与第二管形轨道2拆装简单、连接稳定。实施例一请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第一管形轨道1与第二管形轨道2,第一管形轨道1的外径与第二管形轨道2的外径相等。所述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包括安装于第一管形轨道1上的第一连接轴3和安装于第二管形轨道2上的第二连接轴4,所述第一连接轴3包括主体部31和锥部32,所述第二连接轴4上设有与所述锥部32相配合的锥孔41,所述主体部31与所述锥部32的连接处设有缓冲圈5。本技术方案采用的锥状对插结构能够自准中心,且可以抵抗各个方向的弯曲负荷、防止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发生断裂或脱离,使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保持足够柔性,可减小管形轨道系统的振动。克服了圆柱状对插结构由于其刚性易导致轨道断裂分离的问题。具体的,所述主体部31包括插入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内的第一插入部311及连接所述第一插入部311与所述锥部32的连接部312,所述第一插入部311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的内径相等,所述连接部312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的外径相等,所述锥部32的大径端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部312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锥部32与所述连接部312的连接处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缓冲圈5的安装区。所述第二连接轴4包括相连的外露部42和第二插入部43,所述第二插入部43插入所述第二管形轨道2内,所述锥孔41设于所述外露部42远离所述第二插入部43的一端,所述外露部42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管形轨道2的外径相等,所述第二插入部43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管形轨道2的内径相等。容易理解的,由于缓冲圈5受压时会发生形变,因此,为防止缓冲圈5位置出现断差,所述缓冲圈5的外径应当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的外径。为防止第一连接轴3与第一管形轨道1发生意外脱离的现象,所述第一插入部311具有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一螺孔及第一工具孔3111,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工具孔3111同轴且连通,所述第一螺孔内设有第一螺丝7,所述第一螺丝7抵触所述第一管形轨道1的内壁,所述第一管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第一管形轨道上的第一连接轴和安装于第二管形轨道上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包括主体部和锥部,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设有与所述锥部相配合的锥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部的连接处设有缓冲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第一管形轨道上的第一连接轴和安装于第二管形轨道上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包括主体部和锥部,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设有与所述锥部相配合的锥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锥部的连接处设有缓冲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部呈圆台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部的锥度为20°-2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部的锥度为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插入所述第一管形轨道内的第一插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形轨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插入部与所述锥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管形轨道的内径相等,所述连接部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管形轨道的外径相等,所述锥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样张宇杨伟强周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金三立视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