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接合结构体及汽车用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8650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15
一种粘接结构体,其具备:具有金属部及配置于该金属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皮膜部的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将上述第一构件与上述第二构件介由上述皮膜部进行接合的粘接剂层,其中,上述皮膜部包含树脂和无机粒子,上述无机粒子由硅铁或含V的非氧化物陶瓷制成,一部分的上述无机粒子朝向上述粘接剂层突出,向上述粘接剂层突出的上述无机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粒径低于上述皮膜部的膜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粘接接合结构体及汽车用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粘接接合结构体及汽车用部件。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8-185609号及2018年9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8-185610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输送设备产业领域,出于车体刚性提高、焊接部断裂辅助、异种材接合等目的,构件间的接合中的粘接剂的应用正在增加。通过利用粘接剂将构件彼此接合,可期待大幅的性能提高,因此作为车体的轻量化的手段是重要的。因此,在作为车体部件而开发金属构件彼此或金属构件与其他材料的使用了粘接剂的粘接接合结构体时,为了提高构件间的接合强度,进行了各种研究。在构件间的接合中,对各构件的接合部位充分地赋予粘接剂是重要的。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金属板中在粘接剂难以密合(粘合)的弯曲部进行提高与粘接剂的润湿性的表面处理。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利用粘接剂的粘接与焊接并用来将金属板彼此接合。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金属材,其是使含有木质系粘接剂的主剂成分或交联剂成分的化学转化处理皮膜层在金属材表面析出、粘固来提高与木材的粘接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779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839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在钢板的接合中应用粘接剂的情况下,根据使用环境有可能会因粘接剂的劣化(密合性降低)而引起部件性能的降低。因此,如果将粘接剂用于接合,则存在难以长期保证的部位,在那样的部位粘接剂的应用受到限制。另外,有时进行预料粘接剂劣化的设计。目前,要求比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任一技术都高的粘接耐久性。于是,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将金属构件与其他构件利用粘接剂接合来制造、粘接耐久性优异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及具备该粘接接合结构体的汽车用部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对金属构件与粘接剂层之间的密合性降低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查明了该原因在于:水向金属构件与粘接剂层的界面的侵入,金属构件表面的腐蚀以及成分从存在于金属构件表面的表面处理皮膜过度溶出。特别是,水向金属构件与粘接剂层的界面的侵入会诱发金属构件的腐蚀、成分从表面处理皮膜的溶出。因此,为了抑制水向金属构件与粘接剂层的界面的浸入,对形成于金属构件上的皮膜部的构成与浸入粘接界面的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发现:通过使与粘接剂层相接触的皮膜部中含有由硅铁或含V的非氧化物陶瓷制成的无机粒子,进而使其一部分向粘接剂层侧突出,从而粘接耐久性提高,从而想到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认识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如下所述。(1)一种无机粒子粘接接合结构体,其具备:具有金属部及配置于上述金属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皮膜部的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将上述第一构件与上述第二构件介由上述皮膜部进行接合的粘接剂层,其中,上述皮膜部包含树脂和无机粒子,上述无机粒子由硅铁或含V的非氧化物陶瓷制成,上述无机粒子的一部分朝向上述粘接剂层突出,向上述粘接剂层突出的上述无机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述无机粒子的粒径低于上述皮膜部的膜厚。(2)根据(1)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在沿着上述皮膜部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粒径低于上述皮膜部的膜厚的上述突出的上述无机粒子的平均存在数以上述皮膜部的上述粘接剂层侧表面的面方向的长度每500μm为0.5个~20.0个。(3)根据(1)或(2)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在沿着上述皮膜部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上述无机粒子的突出宽度相对于上述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的比例平均为10%~95%,在上述截面中,上述皮膜部的上述粘接剂层侧表面的面方向的长度每500μm的突出的上述无机粒子的平均存在数为1.0个~20.0个。(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μm~15.0μm,上述皮膜部的平均厚度为1.0μm~20.0μm。(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皮膜部进一步包含导电性粒子。(6)根据(5)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导电性粒子包含掺杂型氧化锌粒子。(7)根据(6)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皮膜部进一步包含含有Mg的防锈颜料。(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皮膜部进一步包含钒系防锈颜料。(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皮膜部进一步包含二氧化硅系防锈颜料。(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构成上述粘接剂层的粘接剂的树脂具有与上述皮膜部中的上述树脂共同的化学结构。(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粘接剂层包含环氧树脂系粘接剂或氨基甲酸酯树脂系粘接剂。(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粘接剂层包含上述无机粒子。(13)根据(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金属部为钢材。(14)根据(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金属部为锌系镀覆钢板。(15)根据(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上述金属部为具有980MPa以上的抗拉强度的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16)一种汽车用部件,其具备(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将金属构件与其他构件利用粘接剂接合来制造、粘接耐久性优异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及具备该粘接接合结构体的汽车用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接合区域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1中所示的粘接接合结构体所具备的皮膜部中的无机粒子的突出宽度的比例的计算方法的示意性截面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变形例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接合区域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5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变形例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接合区域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变形例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示意性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变形例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示意性立体图。图8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变形例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接合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在参照所附附图的同时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同一功能构成的构成要素,通过标注同一符号以省略重复说明。<1.粘接接合结构体的构成>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粘接接合结构体的接合区域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1中所示的粘接接合结构体所具备的皮膜部中的无机粒子的突出宽度的比例的计算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粘接接合结构体,其具备:/n具有金属部及配置于所述金属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皮膜部的第一构件;/n第二构件;和/n将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介由所述皮膜部进行接合的粘接剂层,/n其中,所述皮膜部包含树脂和无机粒子,/n所述无机粒子由硅铁或含V的非氧化物陶瓷制成,/n所述无机粒子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粘接剂层突出,/n向所述粘接剂层突出的所述无机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无机粒子的粒径低于所述皮膜部的膜厚。/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28 JP 2018-185609;20180928 JP 2018-1856101.一种粘接接合结构体,其具备:
具有金属部及配置于所述金属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皮膜部的第一构件;
第二构件;和
将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介由所述皮膜部进行接合的粘接剂层,
其中,所述皮膜部包含树脂和无机粒子,
所述无机粒子由硅铁或含V的非氧化物陶瓷制成,
所述无机粒子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粘接剂层突出,
向所述粘接剂层突出的所述无机粒子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无机粒子的粒径低于所述皮膜部的膜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在沿着所述皮膜部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粒径低于所述皮膜部的膜厚的所述突出的所述无机粒子的平均存在数以所述皮膜部的所述粘接剂层侧表面的面方向的长度每500μm为0.5个~20.0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在沿着所述皮膜部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所述无机粒子的突出宽度相对于所述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的比例平均为10%~95%,
在所述截面中,所述皮膜部的所述粘接剂层侧表面的面方向的长度每500μm的所述突出的所述无机粒子的平均存在数为1.0个~20.0个。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接合结构体,其中,所述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μm~15.0μm,
所述皮膜部的平均厚度为1.0μm~2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贺敦雄郡真纯植田浩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