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天窗帘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36988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用天窗帘布系统,该系统包括光线感应器、电源、帘布控制系统、帘布驱动系统及帘布,其中帘布包括至少一帘布区、至少一稀疏区及至少一支撑装置,电源通过电源线分别与帘布控制系统、帘布驱动系统的电源接口连接,帘布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出端与帘布驱动系统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帘布驱动系统的传动端连接帘布,帘布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及帘布驱动系统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分别与光线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通过在帘布中设置稀疏区可以实现车内光线强度的调控,避免帘布展开后车内光线不足的问题发生。通过在帘布系统中设置光线感应器,其可以对车内光线的强弱进行自动感应,从而实现遮阳帘的自动启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天窗帘布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车用天窗帘布及包含该天窗帘布的、且具有光线感应功能的帘布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的成为生活中的普通用品。因此,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可操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视野及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汽车选用全景大天窗。然而,为了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避免阳光曝晒等因素,车用遮阳帘成为了天窗的必备结构。目前车用遮阳帘的使用存在以下问题:(一)对于车用遮阳帘的开合仅能通过人为调节开度来实现对车内光线的调控,自动化水平偏低,这种粗放式的调控不能满足人们对可操纵感的需求。(二)在阳光充足时,会产生刺眼、暴晒等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天窗遮阳帘来解决上述问题。传统天窗用遮阳帘是通过传动、卷曲及直铺的形式实现对遮阳帘的收放,此收放过程中遮阳帘作为一种纺织品在铺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由于蠕变行为出现低垂的问题。(三)传统遮阳帘针对阳光实现全部遮挡无法有效的引入部分散射光源,使得车内光线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天窗帘布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技术可以感应车内光线的强弱度并实现对遮阳帘的开度调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包括光线感应器、电源、帘布控制系统、帘布驱动系统及帘布,所述帘布包括至少一帘布区及至少一稀疏区,所述稀疏区与所述帘布区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稀疏区与所述帘布区分别为互相连接的织物结构;所述电源通过电源线分别与所述帘布控制系统、帘布驱动系统的电源接口连接,所述帘布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帘布驱动系统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帘布驱动系统的传动端连接帘布,所述帘布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及帘布驱动系统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光线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帘布还包括至少一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稀疏区,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一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稀疏区中孔隙密度为所述帘布区孔隙密度的4~10倍。进一步的,所述稀疏区的宽度为5~80mm。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互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为杆。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为支撑体。进一步的,所述杆沿所述至少一稀疏区长度或宽度方向布置。进一步的,所述杆的直径为1~5mm。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为由玻璃钢结构、碳纤维复合结构或玻纤增强复合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进一步的,所述光线感应器的分辨率为0.5~1Lux,量程为30~200Lux。进一步的,所述光线感应器的测试频率为2次/s。进一步的,所述光线感应器的感应范围为1~5cm。进一步的,所述光线感应器的电源电压为3.5~9V。进一步的,所述帘布控制系统包括信号收集装置、信号处理装置及信号反馈装置,所述信号收集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处理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反馈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帘布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至少一传动装置、轴及至少一复位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轴连接,至少一复位装置安装在所述轴的至少一端,所述复位装置具有一侧与帘布连接。进一步的,在所述帘布的尾端还设置胶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一)通过在帘布中设置稀疏区可以实现车内光线强度的调控,避免帘布展开后车内光线不足的问题发生。(二)稀疏区的设置使得帘布的整体尺寸得到分割,在稀疏区设置支撑体或杆可使得帘布各区得到支撑,从而解决大尺寸帘布出现的低垂问题,支撑装置可与帘布编织成一体或分体结构,有利于产业化生产。(三)通过在车内设置光线感应器,其可以对车内光线的强弱进行自动感应,在光线强度较低时可通过帘布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使帘布驱动系统控制帘布收起或在光线强度较高时通过帘布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使帘布驱动系统控制帘布展开,从而实现遮阳帘的自动启闭。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系统中帘布系统的原理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系统中帘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系统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系统中支撑装置与织物结构的安装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光线感应器;2、电源;3、帘布控制系统;301、信号收集装置;302、信号处理装置;303、信号反馈装置;4、帘布驱动系统;401、电机;402、第一驱动齿轮;403、第二驱动齿轮;404、轴;405、卷簧;5、帘布;501、帘布区;502、支撑装置;5021、杆;5022、支撑体;503、稀疏区;5031、织物结构;5032、间隙;6、胶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请求保护的车用帘布系统,以用于为例进行详细介绍说明,但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包括轴404,一对卷簧405及帘布5,一对卷簧405的一端分别与轴404的左右两端绕接,帘布5的一端也与所述轴404的外圈绕接,在所述帘布5的另一端连接胶条12。所述帘布5的左右两侧也分别与卷簧405的侧面固接,所述轴404受外力转动时,所述帘布5随轴404的转动展开,使所述卷簧405卷紧,待所述帘布5展开行程完成需要收缩后,所述卷簧405输出力矩使得所述帘布5随轴404卷曲或折叠。其中上述外力是至连接在轴404上的链轮、链齿传动结构,该传动结构与外接动力源(如电机等)连接并驱动链轮、链齿传动。如图3所示,所述帘布5包括至少一帘布区501、至少一稀疏区503及至少一支撑装置502,至少一支撑装置502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稀疏区503内,其中稀疏区503的设置数量与支撑装置502的设置数量相一致。如图3所示,所述至少一支撑装置502与所述稀疏区503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连接,所述支撑装置1依据车用天窗帘布的展开方向可沿所述稀疏区503的长度或宽度方向布置。优选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中该支撑装置502沿稀疏区503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支撑装置502与所述稀疏区503的下表面粘接。根据不同的工况,所述支撑装置502也可以与稀疏区503的上表面粘接或与所述稀疏区503缝制。如图3、图4所示,所述稀疏区503与帘布区501织造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稀疏区503的宽度为10~30mm。所述稀疏区503是指通过编织程序及编织工艺使该区域内部纤维与纤维交错处孔隙变大。优选的,所述稀疏区503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线感应器(1)、电源(2)、帘布控制系统(3)、帘布驱动系统(4)及帘布(5),所述帘布(5)包括至少一帘布区(501)及至少一稀疏区(503),所述稀疏区(503)与所述帘布区(501)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稀疏区(503)与所述帘布区(501)分别为互相连接的织物结构;所述电源(2)通过电源线分别与所述帘布控制系统(3)、帘布驱动系统(4)的电源接口连接,所述帘布控制系统(3)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帘布驱动系统(4)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帘布驱动系统(4)的传动端连接帘布(5),所述帘布控制系统(3)的信号输入端及帘布驱动系统(4)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光线感应器(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线感应器(1)、电源(2)、帘布控制系统(3)、帘布驱动系统(4)及帘布(5),所述帘布(5)包括至少一帘布区(501)及至少一稀疏区(503),所述稀疏区(503)与所述帘布区(501)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稀疏区(503)与所述帘布区(501)分别为互相连接的织物结构;所述电源(2)通过电源线分别与所述帘布控制系统(3)、帘布驱动系统(4)的电源接口连接,所述帘布控制系统(3)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帘布驱动系统(4)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帘布驱动系统(4)的传动端连接帘布(5),所述帘布控制系统(3)的信号输入端及帘布驱动系统(4)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光线感应器(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布(5)还包括至少一支撑装置(502),所述支撑装置(502)设置于所述稀疏区(503),所述至少一支撑装置(502)与所述稀疏区(503)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疏区(503)中孔隙密度为所述帘布区(501)孔隙密度的4~10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疏区(503)的宽度为5~80m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503)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支撑装置(502)与所述稀疏区(503)互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502)为杆(5021)。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502)为支撑体(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永杰常喜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