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强管及上边梁加强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强管及上边梁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节能、环保、安全是汽车的永恒主题。轻量化作为降低油耗和提高电动车续航里程的重要路径,越来越受到各主机厂的重视;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汽车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是否能够满足25%偏置碰撞的安全要求已成为大家购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安全提升势必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车身上边梁,尤其是A柱区域,是25%偏置碰时的最为重要的传力路径,往往需要采用很多加强板才能满足要求,零件数量多且重量较大;此外,为了减少视觉盲区,上边梁的A柱区域截面设计越小越好,但较小的截面容易在碰撞时导致A柱折弯;因此,上边梁加强结构是车身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现有的上边梁加强方案中,补强结构通常采用超高强钢冲压件或者热成型件、然后通过点焊与周边零件连接,对于A柱拐角等碰撞时容易折弯的区域,在加强板的基础上增加补强板,这种方案的重量很大,不利于整车轻量化;加强件数量多,增加了模具、工装及人工费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案,解决现有的上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强管,其特征在于,加强管为碳纤维复合管,所述加强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11)、第二段(12)、第三段(13)、第四段(14)、第五段(15)和第六段(16),所述第一段(11)用于连接A柱内板(30)和A柱加强板(20),所述第二段(12)、所述第三段(13)和所述第四段(14)均用于与所述A柱内板(30)连接,所述第五段(15)用于连接上边梁内板(50)和B柱加强板(60),所述第六段(16)用于连接所述上边梁内板(50)和上边梁加强板(7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管,其特征在于,加强管为碳纤维复合管,所述加强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11)、第二段(12)、第三段(13)、第四段(14)、第五段(15)和第六段(16),所述第一段(11)用于连接A柱内板(30)和A柱加强板(20),所述第二段(12)、所述第三段(13)和所述第四段(14)均用于与所述A柱内板(30)连接,所述第五段(15)用于连接上边梁内板(50)和B柱加强板(60),所述第六段(16)用于连接所述上边梁内板(50)和上边梁加强板(7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11)的厚度、所述第三段(13)的厚度和所述第五段(15)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段(12)的厚度、所述第四段(14)的厚度和所述第六段(16)的厚度。
3.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A柱内板(30)、A柱加强板(20)、上边梁内板(50)、B柱加强板(60)、上边梁加强板(70)和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管,所述加强管的第一段(11)设于所述A柱内板(30)和所述A柱加强板(20)之间,所述加强管的第二段(12)、所述加强管的第三段(13)和所述加强管的第四段(14)均与所述A柱内板(30)连接,所述加强管的第五段(15)设于所述上边梁内板(50)和所述B柱加强板(60)之间,所述加强管的第六段(16)设于所述上边梁内板(50)和所述上边梁加强板(70)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边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11)的第一侧胶接于所述A柱加强板(20),所述第一段(11)的第二侧胶接于所述A柱内板(30),所述第一段(11)的第一侧通过一个热熔钻拉铆铆钉(100)与所述A柱加强板(20)连接,所述第一段(11)的第二侧通过两个热熔钻拉铆铆钉(100)与所述A柱内板(30)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付磊,李文中,岳力,吴皓亮,杨文叶,李振兴,马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