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46909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一端设置有第一空腔,另一端与第二壳体围成第二空腔;驱动电机容纳于第一空腔内,驱动电机包括转子轴和转子托架,转子托架套设于转子轴外侧,第一壳体设置有伸入转子托架内的第一凸台,转子轴位于第一凸台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差速器容纳于第二空腔内,转子轴的一端部伸入差速器的壳体内并套设有第三轴承,差速器的壳体远离转子轴的一端还套设有第四轴承;中间传动轴穿设于转子轴并与差速器连接;副轴容纳于第二空腔内,副轴的相对两端套设有第五轴承和第六轴承,副轴分别与转子轴、差速器驱动连接。该装置各轴的旋转精度高,提高了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电驱动
,具体涉及一种电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同轴式电驱动装置中,通常包括六个轴承,两个轴承用于支撑转子轴,两个轴承用于支撑副轴,两个轴承用于支撑差速器壳体,安装轴承的壳体或支架至少是四个,难以保证同轴度,各个轴的旋转精度和装置的NVH性能较低。因此,还期待提供一种旋转精度和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性能较高的电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只需要两个壳体而且各个轴的旋转精度和装置的NVH性能比较高的电驱动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驱动装置,主要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驱动电机、中间传动轴、差速器和副轴;所述第一壳体一端设置有第一空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围成第二空腔;所述驱动电机容纳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驱动电机包括转子轴和转子托架,所述转子托架套设于所述转子轴外侧,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伸入所述转子托架内的第一凸台,所述转子轴位于所述第一凸台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差速器容纳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转子轴的一端部伸入所述差速器的壳体内并套设有第三轴承,所述差速器的壳体远离所述转子轴的一端还套设有第四轴承;所述中间传动轴穿设于所述转子轴并与所述差速器连接;所述副轴容纳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副轴的相对两端套设有第五轴承和第六轴承,所述副轴分别与所述转子轴、所述差速器驱动连接。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电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套设在所述转子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第三轴承之间。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电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套设在所述副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传动。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一壳体还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伸向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五轴承容纳于所述第二凸台内。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二壳体还设置有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位于所述第二齿轮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五轴承容纳于所述第四凸台内。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电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套设在所述副轴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电驱动装置还包括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套设在所述差速器的壳体上并靠近所述第四轴承,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传动。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驱动电机还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子托架外侧,所述定子同轴设置于所述转子外侧。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的外侧,且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同一侧,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容纳于所述第三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之间。上述的一种电驱动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一起。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驱动装置,将六个轴承装设在两个壳体上,其中三个轴承装设在转子轴上,从而提高了整个电驱动装置的旋转精度和NVH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第一壳体;11、第一凸台;12、第三凸台;13、第一空腔;14、第二凸台;2、第二壳体;21、第二空腔;22、第四凸台;23、第五凸台;3、驱动电机;31、定子;32、转子;33、转子托架;34、转子轴;4、差速器;41、差速器壳体;411、安装孔;5、中间传动轴;61、第一轴承;62、第二轴承;63、第三轴承;64、第四轴承;65、第五轴承;66、第六轴承;7、副轴;81、第一齿轮;82、第二齿轮;83、第三齿轮;84、第四齿轮;9、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驱动电机3、中间传动轴5、差速器4和副轴7。中间传动轴5穿设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中间传动轴5两端分别伸出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一端设置有第一空腔13,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围成第二空腔21。具体地,第一壳体1远离第一空腔13的一侧与第二壳体2通过紧固件9固定在一起。驱动电机3容纳于第一空腔13内。驱动电机3包括定子31、转子32、转子轴34和转子托架33。转子托架33套设于转子轴34外侧。第一壳体1设置有伸入转子托架33内的第一凸台11,转子轴34位于第一凸台11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具体地,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的内径与转子轴34外径相适配,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的外径与第一凸台11的内腔相适配。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用于支撑转子轴34。转子32套设在转子托架33外侧,定子31同轴配置于转子32的外侧。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设置有第三凸台12,第三凸台12同轴设置在第一凸台11的外侧,且第三凸台12和第一凸台11位于第一壳体1的同一侧,转子32和定子31容纳于第三凸台12与第一凸台11之间。具体地,定子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驱动电机、中间传动轴、差速器和副轴;/n所述第一壳体一端设置有第一空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围成第二空腔;/n所述驱动电机容纳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驱动电机包括转子轴和转子托架,所述转子托架套设于所述转子轴外侧,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伸入所述转子托架内的第一凸台,所述转子轴位于所述第一凸台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n所述差速器容纳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转子轴的一端部伸入所述差速器的壳体内并套设有第三轴承,所述差速器的壳体远离所述转子轴的一端还套设有第四轴承;/n所述中间传动轴穿设于所述转子轴并与所述差速器连接;/n所述副轴容纳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副轴的相对两端套设有第五轴承和第六轴承,所述副轴分别与所述转子轴、所述差速器驱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驱动电机、中间传动轴、差速器和副轴;
所述第一壳体一端设置有第一空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围成第二空腔;
所述驱动电机容纳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驱动电机包括转子轴和转子托架,所述转子托架套设于所述转子轴外侧,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伸入所述转子托架内的第一凸台,所述转子轴位于所述第一凸台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所述差速器容纳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转子轴的一端部伸入所述差速器的壳体内并套设有第三轴承,所述差速器的壳体远离所述转子轴的一端还套设有第四轴承;
所述中间传动轴穿设于所述转子轴并与所述差速器连接;
所述副轴容纳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副轴的相对两端套设有第五轴承和第六轴承,所述副轴分别与所述转子轴、所述差速器驱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套设在所述转子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第三轴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套设在所述副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传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于于夏承钢邓华红许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